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创五星 促发展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创五星 促发展
宋仁宗的美丽与哀愁
添加日期:2015-02-12 17:49:17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宣传部“人人讲课”专题学习讲座之七

宋仁宗的美丽与哀愁

宣传部  徐丽敏

 

      先说下为什么讲宋仁宗,前段时间又看了一遍陈家林导演的历史巨制《贺兰雪》,这个片主要讲的是西夏王元昊的人生历程,拍得大气磅礴不是一般的电视剧可比拟的,浓郁的异域风情、广袤的沙漠风光,刀光剑影的厮杀,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如此动人心魄却又觉得沧桑忧伤。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男人们英武的各有风味,绝不不是现在流行的娘娘男;女人们美艳的姿态迥异,绝对不是后天人工产品,这也是此剧的一大看点。这个片子前面主要讲元昊和周边抢地盘一步步壮大实力,后面就是称帝后和宋朝的大规模战争,元昊总是把当时的宋朝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我就很好奇,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宋朝皇帝,屡打败仗,最后还向西夏贡献大量岁币财帛什么的,那应该是一位昏庸毫无作为的昏君吧,可事实总是让我们吃惊,当时的宋朝皇帝赵祯,史称宋仁宗,竟是一位宽厚仁慈的仁君。
      说起宋仁宗可能我们有些陌生,可实际上我们已经通过民间传说知道过千百回,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狸猫换太子”里绝对的男一号,就是那位小太子。当然,传说仅仅是传说,它把本来的历史传的十万八千里,还如此的深入人心,使真正的历史在时间的尘埃中渐行渐远,所以说普及历史知识是一门多么重要的工作啊!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那么宋仁宗到底和狸猫换过没有呢?虽然斗争精彩纷扰的后宫可以让这个事情有,但事实是真没有。
      仁宗亲妈李氏本是刘皇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李氏后来产下一个男婴,就是后来的仁宗赵祯,仁宗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光明正大地被一直未能生育的皇后刘氏据为己子,由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所以说仁宗亲妈和刘皇后争皇位纯属瞎说,等级差的太远。
      宋仁宗出生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伸长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松了口气――因为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夭折了。于是他取名“受益”,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比起后世的九子夺嫡、你死我活,这家伙的好命,足以叫历代皇子们嫉妒。可是宋仁宗的一生注定是美丽与忧愁交织并存的,即使作为宋真宗唯一的儿子,宋仁宗的少年时光,却过得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丢脸的“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最后竟然决定杀掉太子。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后果:杀了太子,就绝嗣了。太子一条小命虽然保住,可父亲的猜疑并没缓解。弥留之际,真宗满脑子都在想:这儿子不可信,只有把权力交给皇后。经过父亲的“严防死守”,13岁的少年赵祯即位之后,也没什么舒心日子,最大的考验来自他的“母后”――章献太后。
      拜《狸猫换太子》的“戏说”所赐,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的坏人刘皇后。但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她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还特有先见之明,在仁宗亲妈死后给予了皇后规格的厚葬,所以当她去世后,仁宗在知道自己身世后也善待了刘氏族人,这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典型事例。刘太后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但赵祯却有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

 


    

     


      宋仁宗赵祯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即位,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1年(实际亲政30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接班时,爱面子讲排场的真宗留给他的,是一个边患多国库空虚的烂摊子,要多难有多难。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作出了一系列的业绩,让后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修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宽容仁厚
      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员们是幸福的,他们可以随便发表言论,最大的处分不过是降上几级,贬到别的地方做个小点儿的官,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风头过去了,皇帝还会把他再召回来。仁宗一朝,贬了升,升了再贬,贬了再升的官员不计其数。那时的大臣上书言事,不仅内容激进,什么话都敢说,而且,有时态度也十分冲动。有一次,仁宗皇帝想封自己宠妃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当三司使,当时身为御使的包拯不同意,认为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工作的,张尧佐才能平庸不堪此任,仁宗只好让步说:“那不行就封他个粗官,当节度使吧。”北宋时的节度使不同于唐代的节度使,只是个虚职,表示地位的名号而已,包拯同意封张尧佐这么个虚职,但对仁宗“粗官”的说法还不放过,说:“节度使怎么能是粗官,太祖、太宗不都当过吗?”在争论过程中,包拯情绪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这要是在明朝,皇帝一定拍案大怒:怎么滴,不拿寡人当皇帝是吧,让太监给来个几十廷杖练练身手,再去大殿外跪个十天半月的思考下人生什么的。可即使这样仁宗都没有责怪,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也许正是仁宗的宽容,他那一朝名臣辈出,宋朝那些后来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臣大多出在仁宗朝,如晏殊、包拯、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苏轼、黄庭坚、沈括、司马光、王安石等等,唐宋八大家宋朝六人也全出在仁宗一朝,可谓群星璀璨。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也是幸福的,仁宗在科举制方面实行了“扩招”政策,科举中进士的数量是前朝的数倍,更多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府做官,所以,仁宗还在位的时候,朝内的官员就上表,要给仁宗加上“大仁至治”的称号,只是仁宗本人还算明白,拒绝了这个建议。
      皇帝的宽容仁厚确实感动了一批正人君子,这些人一心谋国,以报答皇帝的仁厚。所以,仁宗一朝基本上是些正人君子,即品德高尚正派的人立朝,维持住了四十年的承平气象。
      爱民如子
      仁宗不但宽容,对待老百姓也是仁慈的。《宋史•仁宗本纪》的记录中,几乎每隔两行,就有一次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每逢水旱灾害,他要么在宫廷内诚心祈祷上天赐福,早日结束灾害;要么光着脚站在庭院里,自己罚站,以向上天谢罪。他几乎每隔几年,就释放数百名宫女出宫,让她们回家过自己的日子。这些善事的密度之高,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是不多见的。他很珍惜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全国判处死刑的案子都要由他亲自复审,每年经他由死刑改为其它刑罚的人数动辄上千人。他曾对大臣说过:“你们知道,我平时生气骂人时,从来都没有骂过‘你去死吧’这种刻毒的话,就更不敢在断狱中滥用死刑了。”对于滥用死刑的官员他十分憎恨,他给吏部的规定是:如果一个官员在断案时错杀了人,则终生不能再提拔。
      严于律已
      他衣食俭朴,任内没有像那些不成器的皇帝如徽宗那样大修宫室。史书中记录了大量他严于奉己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在宫苑内散步时,屡屡回头看,随从们都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等他还宫后,对嫔妃说道:“渴坏了,快快倒热水来。”嫔妃顿觉奇怪,问道:“官家在外面时怎么不喝水,而让自己受渴这么久呢?”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问的话,就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了。”
      谏官王素曾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对外施仁
      宋仁宗不但对内仁,对外也一样仁。比如,辽国发生了旱灾,饥民涌入了宋境,仁宗命令地方官员等同于本国的人民一样给予救济。当时向宋称臣的高丽国因受辽国的怂恿,朝贡的物品越来越少,有大臣建议出兵惩戒,宋仁宗说,那只是国君的罪过,现在出兵的话,也不一定杀得了高丽的国王,还会殃及两国的黎民百姓,还是算了吧,贡物少就少点吧。后来南宋的皇帝高宗赵构评价北宋的皇帝说:“先帝兼爱南北,不轻启战端”。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这么一位好皇帝,若是无边事纷扰,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了。
    


     


      当时仁宗接手的大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王朝,而是一个四周敌国环绕的小国,大宋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是很不让人乐观的。仁宗登基时,大宋的人口约有一亿之多,国土面积才350万平方公里,还不及辽国(450万)面积大。太宗时,与北方最强大的辽国发生了多次战争,适逢辽国正处于勃发崛起之时,大宋的两次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其后的宋真宗就没那个胆略和雄心了,“以金钱换和平”勉强维持住了与辽国的均衡关系,仁宗时依然如此。西北方面,是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对宋称臣的党项人控制的部落,就是后来的西夏。正南方面,是现今越南的一部分,称为交趾国,这个国家不太老实,有时唆使宋朝南部的边民部落叛乱,仁宗朝后期的侬智高叛乱就与交趾有关,后被大将狄青平定。
      从当时的形势看,宋的北面、西北、南面的边境都不太平。几乎没有一日不发生些小的冲突。
      在这样的国际状态下,1039年元昊决定对北方的强国辽国继续保持恭顺的姿态,而将东面的宋国作为战略进攻的对象。在这一年正月,他派使节向宋朝递交了自己建国称帝的国书,希望宋国皇帝承认他元昊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皇帝,今后两国平等交往。宋廷当然不乐意,下诏驳回元昊的要求,并命他收回帝号,改过自新、永为藩国。
      元昊当然不会“改过自新”。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等大规模战争,结果就是宋朝一战不如一战,败得一败涂地,几乎都是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定川寨大败之后,宋廷上下完全死心,再无进攻打算,专心守土。西夏虽获胜,但战争损耗及宋夏间贸易停止,经济受损,民怨四起。经过反复的苦战李元昊一无所获,而和辽国关系日益恶化,夏景宗元昊遂寻求与宋议和。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因和议发生在宋庆历年间,亦称庆历和议。
      不能不去追究,一个有着一亿多人口,当时富甲天下,仅在宋夏边境一个方向就陈兵近三十万的大国,何以屡吃败仗,一战不如一战?又何以甘心容下这么不平等的条约?
      历史学家的解释主要是两种观点:
      (1)自太祖朝以来的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军队没有优秀的军人统帅,所以缺少战斗力。
      (2)皇权高度集中,前方的统帅事事都要上奏,没有临机决定权。
      一句话,是自宋太祖以来,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导致了宋夏战争的失败。上升到“制度”的高度来认识问题了!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任何战争成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只在两个人身上,这就是双方的最高统帅。不管有多少人的军队,有多么复杂的环节,最终是由这两个人决定着数百万军人的命运的。
      所以,追究宋夏战争失败的原因,只要从双方的最高统帅:宋仁宗赵祯和西夏王元昊身上找就行了。
      了解他们的素质、水平、想法和做法,就能找到一切原因了。一个一路血拼下来,抢地盘,亲自带兵一战一战打下来的虎狼一般的开国皇帝和一个文弱书生从没打过战的皇帝拼战役,结果不言自明。李世民说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但其生而为羊,如何变狼?
    

     


      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一个好人皇帝。宋仁宗的仁成就了一世繁华,但也留给国家一笔极其沉重的政治经济遗产:
      1、官员队伍恶性膨胀,仁宗朝比真宗朝的官员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开支也随之增加。
      2、军队人员急剧增加,到仁宗去世时,宋朝的军队兵员数量居然是太祖开国时的5.3倍,军队开支竟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而且,这支规模空前巨大的军队,居然没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
      3、因为上述两项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自1041年(宋庆历元年)始,国家财政赤字每年都在300万贯以上,到1065年(他去世不到两年后),赤字额已达到一千五百万贯。
      这种沉重的包袱造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后来的神宗皇帝再坚决,王安石再聪明,也无力回天了,因此后世评价宋仁宗时也说“仁者误国”。
    


     


      繁华落尽,功过无言。客观讲,宋仁宗以文弱之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成就大宋一世繁华,其实已经是奇迹了。如同美国的柯立芝繁荣,任何事物都同时包含正反两面,国家也是如此,当它繁华膨胀之时,所蕴含的负面东西也同时会膨胀放大。任何繁华到极致都会走下坡路,历史上的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后的趋势都是如此。所以宋仁宗如果知道自己这么敬业,最后也如此毁誉参半,不知道该多么伤心,所谓滴滴都是辛酸泪啊!
      岁月流转,斗转星移,除却超级名人和名事,绝大部分人和事都如尘埃一般匆匆消散于历史的长空中再无踪影。因为匆匆而更加彰显生命的宝贵。普通人是性格决定命运,像宋仁宗这样的就是决定国运了,虽然有人会遗憾没有这样的机会主导历史方向,不能让白发渔樵在江渚上笑谈一番,但是也应庆幸没有这样的压力,我们除了有可能误自己,绝对误不了国。只要性格没什么致命的缺陷,就绝对可以无怨无悔我走我路,在有限的生命里过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人生,多一份美丽,少一些哀愁!
      再说点关于历史的题外话。多学历史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深入历史中,一朝一夕便可看尽几世轮回、几番沧桑,其中大抵是风雨交织、喜忧参半的,所以回过神来,心情索然,只剩疲惫。记得我们在学校时,老师给我们讲苏联大肃反,下课后我们一天都心情沉重,不知到底收益了什么。如同影视剧中那些明媚的主角,《仙剑奇侠传》中的李逍遥一开始多么开心逍遥,最后历经沧桑,再也无法肆意张扬、笑眼弯弯,读历史有时就是这么个千帆尽过的感觉。远不如学点理工之类的东西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来得实在有用,这大概也是文史没落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样说也有失偏颇,试想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人追今忆古吟风朗月,该是多么单调寂寞。不过我觉得读历史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变得沉静淡然,更庆幸并珍惜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烽火和屠戮的太平年代,从而我们可以轻轻祝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上一篇:再别康桥・赏析      |      下一篇:浅谈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