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河南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媒体报道 > 河南
驻村干部的楷模―周建奎
添加日期:2012-06-21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6月21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并转发整个2版,以《驻村干部的楷模――周建奎》为题,图文并茂的刊发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我县驻村干部周建奎的动人事迹,整片文章近一万字,文笔朴素感人,催人泪下。

   周建奎是我县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邓凯、市委书记李文慧、县委书记全新明都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周建奎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周建奎同志是驻村干部的优秀代表,要以此为示范,深入推进这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天,河南日报又刊发长篇人物通讯,在全省必将再一次掀起学习周建奎热潮。周建奎出在我们内乡,我们更要以实际行动向英雄学习。在此,我们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周建奎同志学习,进一步弘扬周建奎精神,推动三县建设和三个三年计划的顺利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现转载如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落实工作,周建奎一分钟也不耽误。(本报资料照片)



 
  周建奎的心牵挂着敬老院的老人。(本报资料照片)



 
  周建奎的妻子孟瑞莲抚摸着丈夫的遗照陷入了深深的思念。
  本报记者 王铮 摄



 
  周建奎(右)与群众促膝谈心。(本报资料照片)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所以,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题记

    2012年6月17日,内乡县庞集村。
    他已经“离开”两年多了,但在村委会议室墙面上“两委”成员名单中,他依旧是村支书,名字和照片,排在头一个;每次开会,他的座签,仍摆在原来惯常坐的位置;会议室隔壁他的寝室里,黑色的尼龙布书包、工作笔记还放在床前小几上,诉说着曾经。
    他叫周建奎,内乡县农业局种子公司一名普通干部,2007年5月被选派到瓦亭镇庞集村任党支部书记。2010年4月27日,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1岁。


    谁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周建奎满怀热忱报名驻村――
   “我在农村长大,想为农民办点实事!”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建设新农村、全面奔小康,村级党组织作用至关重要;而想不想、会不会、能不能带动一方,是摆在村级党组织面前的时代考题。
    近年来,为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我省连续选派各级机关干部驻村任职,为希望的田野带去勃勃生机。
    2007年5月,内乡县委决定选派9名县直中层干部,到经济发展慢、村级班子作用发挥不显著的农村任村支部书记。
    一天,回到家的周建奎突然对妻子孟瑞莲说:“县里要选拔干部到农村任职,我想去!”
    人到中年,正是家里的顶梁柱,守着机关放着平和安逸的日子不好好过,你周建奎想干啥?
    妻子当时就急了,说:“咱爹瘫痪在床,儿上学得有人管,我又远在农村教书。你走了,家里可咋办?”
   “我想好了,请妹夫来伺候爹,午饭让娃在街上对付一顿。”周建奎耐心开导,“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感情。再说,我从部队出来快20年了,学的是‘农’,干的是‘农’,一直渴望能到农村实实在在干点事,这个机会,我很珍惜!”
    多年夫妻,孟瑞莲最清楚周建奎认准的事儿拦也拦不住,便不再言语。
    就这样,从县农业局种子公司刚刚借调到局办公室一年的周建奎,一马当先报了名,并通过了组织考核。
    2007年5月28日,热辣辣的三夏大忙天,全县驻村干部下派任职动员会一结束,周建奎就骑着摩托、带着铺盖,到瓦亭镇报到。当天晚上,他住进了庞集村小学的临时住所。
    周建奎这一抉择,让他平凡的人生注入了别样的内涵。庞集,成为周建奎人生的新舞台。
    从这一天起,他用火一样的热情、百折不回的韧劲,带着庞集人开始了旧貌换新颜的奋斗。
    面对质疑如何打开工作局面?靠的是眼界和发展思路――
   “庞集要借力发展,培育支柱产业。”
    内乡北部多平原、盆地,西南部为丘陵。总体而言,北部的发展优于南部。瓦亭镇,位于县城的最西南,曾经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最差、基层党建最薄弱、农民收入最低的乡镇之一。而建奎所驻的庞集,是四个派驻村条件最差的村。
    坑坑洼洼的土路,大多数人家住着土坯房,村民主业是种粮,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背负外债40多万元,刚成立一年的支部班子为怎么带领大家发展而困惑,村部常年连个人影也不见……初到庞集,周建奎心里沉甸甸的。
    听说县里派了支书来,村里人都有点兴奋。可看到建奎就泄了气:“还以为能来个财政、交通部门的干部,他一个农业局的一般干部,长得又那么斯文,能干成啥事?说不定镀镀金,过两天就走了!”从村干部到村民,都心怀疑虑。
    村里人的态度,让周建奎心里五味杂陈,更激起了他不服输的个性。“再难再累,我也得干出个样子,不能叫组织失望,更不能让庞集老百姓失望。”建奎对县驻村办的领导立下誓言。
    没有动员会,没有见面会,周建奎骑着摩托、背个挎包,一头扎进了庞集的沟沟岔岔。
    半个月后,他第一次召集村组干部开会,对大伙儿说:“庞集底子太薄,想要尽快改变面貌,眼下得借助外力,多争取惠农支农项目和资金。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工作就一定能上去。”
    过去的庞集,都是等政策,上面安排啥他们就干啥。建奎的一席话,像一束光照进来,让大家很受启发。多年来,村干部们第一次在一起热烈地议论庞集今后要干啥、该咋干。
    遍访农户、问计党员、征询干部,一次次问询、分析、论证。三个月后,周建奎提出了庞集未来发展的三年规划:
   “庞集地处偏远,又没有资源,上工业难,必须从‘农’字突破,充分利用庞集村山、丘、平兼有的地貌特点和长兴河穿村而过的水源优势,平地育良种,丘陵种烟叶,山地栽林果。以产业作支撑,走上富裕路。”
    庞集人,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未来发展之路依稀可见。


    怎样尽快赢得群众的信任?建沼气打响驻村“第一炮”――
   “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是来和你们一起干活的!”
    说一千道一万,行动是关键。大家都在等着瞧新任村支书如何打响“头一炮”。
    时机来了! 2007年7月,周建奎为庞集争得了100个沼气池示范建设项目,这是改变庞集人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祖祖辈辈烧柴做饭的庞集人,不相信建个池子就能生火,有的认为新书记“净弄点没用的”。周建奎和几个村干部挨门挨户做工作,承诺说:“你们放心建,不好使了我赔钱!”
    七月酷暑,知了躲在树荫里一个劲地“知了、知了”鸣叫。瓦亭镇党委书记朱文华来到庞集查看沼气池建设进度。在村部大院里,看见周建奎的那辆红色摩托停在办公室门口,桌上还有半桶没吃完的方便面,人呢?朱文华转了几个组,在庞东组庞守渠家,找到了正手拿皮尺和施工人员一起规划沼气池的周建奎。只见他头戴草帽,裤腿挽得高高的,衬衣已被汗水浸湿,贴在了脊背上。
    “建奎,天这么热,歇歇吧。”朱文华劝他。
    “歇不成啊,技术人员少,任务还很重。咱是试点村,不保质保量,咋在全镇推动!”
    有人干工作是点到即止,有人会算算自己值不值?可建奎的责任心不许他算计、敷衍。
    周建奎领着技术人员一家一家测量、选址、规划、修建,全村16个村组他跑了好几遍,一千多口人他也认识了一多半。
    3个月奋战,庞集村一下建成了130个沼气池!那一年,县里沼气建设的现场会就在庞集召开,庞集村前所未有地拿了个全县第一!
   “本来想着他是来镀镀金,没想到他比我们干得还卖力!”疑虑不知不觉间消失,从周建奎身上,村民看到了希望。
    是单纯办几件好事还是打基础管长远?建奎选择了后者――
   “群众富不起来,咱们就没脸当这个村干部。”
    一眼看不到头的烟田,碧绿油润的烟叶,今年,收成在望的喜悦,又鼓荡在庞集烟农心里……
    曾经,日子温温吞吞地过着,出门感到矮人三分,庞集人老觉得没底气。
   “群众富不起来,咱们就没脸当这个村干部。”现任村支书庞景茂回忆说,这是周建奎最常挂在嘴上的话。
    培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做点眼皮活儿装面子,还是为群众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周建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
    烟叶生产是内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庞集人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种烟的经历,但是由于掌握不好技术,加上前期投工投入大,许多村民逐渐放弃了。
   “我回村两年了,也知道种烟叶挣钱,可是群众工作不好做,面积就是不上去。”当时还是村主任的庞景茂不“耐烦”给人说好话。
   “那咱就想办法呀,发动村组干部试种,让老百姓看得清、摸得着。”周建奎给庞景茂鼓劲。
    他还给村组干部算账:烟叶效益高,是订单生产,只要成规模,就能申请来烟水配套工程,村里不出钱就能铺路、架桥、修闸坝,一举多得!
   “玉峰,你年轻、头脑活,又是干部,先带个头吧!”周建奎鼓励当时的村团支书李玉峰,并自掏腰包拿出6000块钱让他作为启动资金。
    2008年,李玉峰带头种了30亩烟叶,亩均效益在3000元以上,不少村民心头的“小火苗”被点了起来,那年冬天,烟叶大方计划轰轰烈烈铺展开来。
    可也有一拨人不想种烟。没见到自家碗里的饭,说啥都是空谈。
    68岁的老汉李其顺领教过烟叶不好伺候,自己年龄也大了,不想再折腾了。可李老汉不种,烟田就无法连成方,烟水配套工程就要“泡汤”。
   “二哥,种烟收入多,而且烟叶连成方了,就能架桥、修路,过河就不作难了。”周建奎登门拜访。“家里没人手种烟,没有桥也走惯了。”李老汉脸冷着,就像屋外的天,透着寒气。
    一次不行,建奎和景茂顶着凛冽的北风又去,三天连去了四次。
    最后一次,李其顺挂不住了,给建奎端了一杯热茶,“建奎,知道你是为俺好,难为你了。该咋弄,听你的!”  整整一个月,周建奎和村干部连天赶夜跑了百十趟,该划地块的划地块,该流转的流转,瓦亭镇第一个千亩烟叶大方终于建成了。
   “周书记请来了技术员,他回回都跟着学,怎么打顶、怎么抹杈,记得滚瓜烂熟,转回来再手把手地教烟农。”村民庞五斤说,“不是周书记心操到了,咱庞集的烟叶不会‘整’得恁红火!”
    从2007年的不足百亩,到现在的1600亩,仅烟叶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15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烟叶产业成为庞集村的头号产业。
    河东的几个组靠烟叶能致富了,可河西几个组怎么办?按照发展规划,周建奎马不停蹄争取项目、借力发展,恨不能一个人分成几个用。
    朋友们都说,建奎驻村后,每次见面总忘不了三句话:你了解啥好信息?你们单位有啥好的惠农项目?你知道哪个单位还有项目?
    为了庞集,周建奎时时留心,自己编制了一套《项目汇编》,把全县涉农部门项目整理入册,他信心十足地说:“这可是个宝贝,有了它,我就不会白跑腿了。”
    为了庞集,平时话不多、张不开口为自己的事求人的周建奎站在会议室门口“堵”领导,不止一次地“闯”职能部门,“缠”着、“黏”着,为庞集争取机遇、创造条件。有一次,他在会议室门外从早上等到中午,就为了县水利局局长能直接看到材料、早点签批。被他的诚心打动,不少部门放心地把项目落在庞集、甚至主动追加投资……
    村里的会计庞志勇记录得清清楚楚,三年时间,周建奎为庞集村争取大小项目11个,累计资金400余万元。
    400余万元可能不是个大数目,但那每一分每一毫都凝聚着建奎的心血,给老百姓的收益更是算不完的大数目!
    时光的影子映在庞集村,串起一道道变化的风景:庞集村先后建成了千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薄壳核桃基地。村民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千元达到2009年的4500元。
    庞集,从一个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瓦亭镇的标兵村、全县的先进村。


    群众眼里建奎啥模样?建奎就是来和俺们一起过日子的人――
   “当干部要为民着想,群众盼啥、想啥,咱就干啥。”
    安静的小山村,被逶迤流淌的长兴河分为东、西两部分。
    长兴河守着庞集,可也“刁难”着庞集。天旱时,地里浇不上一点水,夏天大雨一涨水,淹了庄稼、阻了天天要在河两岸来回的村民,甚至发生过冲跑学生的事件。
    “2008年4月,长兴河上第一座桥架起来时,整个村庄都沸腾了,孩子们兴奋得像过大年一样,老人们高兴得都掉眼泪。”村民李太龙说起当年记忆犹新。
    受惠于烟水配套工程,长兴河上先后架起四座桥坝,彻底解决了村民过河难、行路难、浇地难。
   “建奎对俺们说,咱当干部,为民着想,给村里办好事,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咱说话就管用,就有威信。”庞景茂从建奎那里,悟到了怎么能赢得群众的心。而他自愧,咋也赶不上建奎对村里老少用的那份心。
    庞集的村部别有“天地”――从村部大院跨道月亮门,进东院,就是村里20多位五保老人的安乐窝。这是2007年周建奎刚来庞集不久 ,趁修缮村部之机,为老人们建的“家”。至今,这里仍是全镇唯一、全县最大的村级敬老院。
    农村人不爱讲很多大道理,周建奎给乡亲办的实事,农民打心眼里欢迎。靳家组的靳银亮做生意赔了,家庭很拮据,一到开学,就发愁孩子的学费。2009年秋季开学后,他闺女忽然拿到了500元希望工程助学款,靳银亮纳闷,到学校一问,才知道是建奎帮着给联系的,一共资助2000元。那一年,村里庞建国、王六斤的孩子上大学,都赶上了建奎送来的“及时雨”。
    一次,开农资门市部的靳守西家正为进不来复合肥而心烦,路过的建奎说,“农资上我熟人多,我试试。”守西以为他随口应付两句,哪知第二天中午就接到建奎的电话,叫他赶紧找车到县城去拉。靳守西感慨地说,“种烟叶时,周书记来动员我还不配合,现在咱有事儿又是人家帮的忙,将心比心,人家图的啥?”
    村里千亩小麦良种收获时节,为了保证种子卖个好价,他提前到地里查看,发现有杂麦就赶紧提醒群众拔除。种子公司来收购时,他亲自跟车去送,生怕群众少挣一分钱。
    “鹞子组张伟种的柿子需要找销路”,“邢林华家的烟叶生虫,要摸清原因”……周建奎随身带本民情日记,村里人急啥、盼啥,都记在上面,能办就办,能帮就帮。
    连续几年,县里考核组到村里考核,建奎汇报完工作后,都有群众代表举手要发言:我们周书记给群众干的好事多了,他都没说!
    在庞集的三年,周建奎有着太多不得不割舍的情愫。
    父亲偏瘫了近20年,周建奎一勺一碗伺候了近20年,老人一天也离不开建奎。建奎驻村,年逾八旬的老父亲一时接受不了。一次建奎回到家,正赶上父亲发脾气:“你干个啥工作?!连爹也不要了!”
    “爹,我这是去办好事。我尽量多抽时间回来陪您。”
    “你光说光说……”老人急恼,拼着劲儿拿起拐杖要打。
     建奎边躲边向父亲道歉:“爹呀,不是儿不孝。咱得对起那里的一千多口子人哪!”知子莫若父,父子俩相对无言,默默垂泪。
    2007年10月,老人病情突然加重,当时,村里正在搞安全饮水工程,建奎村里、家里两头赶。弥留之际,老人一直喊着“奎呀……奎呀……”可等建奎赶回来,人已撒手西去。
    20年朝夕相处,到最后,竟让老人孤单单地走了……一连几天,建奎躺在父亲生前睡的床上,泪水湿了枕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建奎把对父亲的一片孝心,都用在了敬老院老人身上。
    看见老人们颤巍巍地洗衣服,周建奎便把家里的洗衣机给运了来;怕老人们生活枯燥,他又把家里的21彩电搬到了敬老院。
    周建奎吃住在村部,得空儿就过去看看老人们,陪他们说说话儿,帮着打扫打扫卫生。每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他都带着烟酒到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谈笑风生、乐在其中。
    “看见建奎经常吃方便面,俺心疼他,喊他和我们一块儿吃,让得紧了,建奎就端着碗和我们一起吃,啥也不嫌!”李启德老人说。
    不笑不说话。遇到谁家娃总要抱抱、亲亲,遇到谁家正在干农活,总要帮干一会儿。庞集人打心眼里认定,建奎就是来和他们一起过日子的人。
    有他在的三年,庞集人的日子一年一个新模样儿:2007年,通往村外的大路修通了;2008年,往昔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村里大部分人家用上了沼气、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09年,村小学破落的教室变得干净明亮……
    李玉峰说:“我干了十几年村干部,就建奎在的那几年最忙、最累,可是我们都觉得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
    像冬天温暖的一团炉火,如炎炎夏日里的一抹清凉,周建奎对庞集人的那一份情和意,让庞集父老感到了温暖、舒心、踏实。
    谁能不计得失,吃苦作难,为百姓的事拼尽了气力?建奎就是这样――
   “为老百姓办事,咱不受罪谁受罪,咱不作难谁作难?”
    一辆红色嘉陵摩托,见证了周建奎在庞集的日日夜夜。
    庞集村距内乡县城47公里,不通班车。建奎的交通工具,就是2001年买的一辆摩托。三年里,他风里来雨里去,骑着这辆摩托穿梭于这条道路和庞集的沟沟坎坎之间。
    有个情景,永远刻在同时在瓦亭驻村的常国范心里。前年冬,他正开车在去村里的路上,寒风中,老远见一个人弯腰弓背,推着一辆摩托艰难行走。近处一看,是建奎。
   “咋啦,建奎?”老常停车。
   “不小心骑摩托摔倒了,没事没事。”
   “看,手都流血了,我送你吧。”建奎笑着推辞:“骑摩托在村里办事比较方便,哪儿有事儿,摩托一蹬就到了。”
    有时实在太冷了,骑不成摩托,他就把家里的闹钟定在凌晨三四点,然后起床去集市上,搭来县城买菜的小货车,回到庞集。孟瑞莲埋怨他:“你就不会等几天再去?”
   “周书记干工作的拼劲、韧劲一般人难比!”庞集人这样评价周建奎。
    2009年初,周建奎全力以赴奔波林果基地项目。正当他组织群众准备上山规划栽种点时,突然得知项目计划有可能搁浅,一时急火攻心病倒了。输了一天液,第二天,他拔下针头就要再去郑州。妻子担心阻拦,他摆摆手说:“项目就是我的灵丹妙药,只要能把它争取来,我的病不治都能好。”

    没多久,项目终于定了下来,为不错过打春前的最佳栽种时机,快过年的时候,建奎到处联系买薄皮核桃树苗。可是省内的核桃树苗都在十块以上,太贵!听说陕西蓝田县树苗便宜,一棵省两三块。
    怕耽误村里人过小年,腊月二十二一大早,建奎独自搭上邻居贩鱼的车匆匆去了陕西蓝田。他转遍了蓝田的大小苗圃,讨价,挑拣,总算把8000棵树苗搞定。
    看看口袋里所剩无几,周建奎没有专门雇车,他把树苗码在路边,竖起“内乡有货”的牌子,从早上一直拦到下午,才搭上了一辆顺路货车。
    车到内乡,已是腊月二十五晚上。县城里,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嫌运费少,司机把人和树苗扔在县城国道边,走了。周建奎无可奈何,连夜又租辆面包车把树苗送到了村部。   
   “天太冷,我都睡下了。”庞景茂说,接到电话,夜已很深,雪下得正紧。等赶到村部,只见昏暗的灯光下,纷飞的雪花中,建奎站在车上,弯腰给下面的人正一捆一捆地递树苗。再看他,手上满是血口子,人瘦了一圈。
    庞景茂眼眶发热,上前一把抓住周建奎的手,“兄弟,你呀,你……”周建奎不以为意:“这趟跑得太值,苗好,给群众省下两万多块呢。”
    直到今天,庞景茂总能想象起,建奎一个人站在寒风中一次次拦车、一次次失望的情景,总能想象起建奎一个人一捆一捆装车、一捆一捆卸下的情景,眼前总能浮现出他那单薄的身影和憔悴的面容。
   “村干部‘官’小责任大。为老百姓办事,咱不受罪谁受罪,咱不作难谁作难?”周建奎觉得,一切苦和累,都是自己的分内事儿。

    三年时间里,周建奎骑着摩托东奔西跑,别人劝他打个车,他心疼地说:“咱没给村里办啥事,咋能花这个钱?”
    三年时间里,他为村里陆陆续续贴补了近万元,但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当年,为鼓励李玉峰种烟叶他掏了6000元,可有谁知道,这里面2000元是从妻子那里取的,4000元是借的外债!
    三年时间里,周建奎更黑、更瘦了,可庞集人的腰杆挺起来了。
    把一颗滚烫的心捧给了群众,群众自然将你放在心里。2010年春节前,村干部们一致提议要拿5000元钱送到建奎家,略补他为庞集的付出。可建奎说什么也不要,他说:“村里刚缓过劲,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我还有工资,日子能过得去。”
    民心是杆秤,能称出干部的轻和重。责比天大,重在为民,就是周建奎赢得民心的最大砝码。 

    在纷纭的生活里,谁能坚守住自己?建奎做到了――
   “干啥事儿咱不能掉队,对人得有颗诚心。”
    1990年7月,周建奎从部队复员,分配到了内乡县农业局种子公司赤眉镇种子站,担任现金出纳。他坚持原则,谨慎细心,任职两年,经手资金过亿元,没有出过任何差错,被系统树为爱岗敬业的模范,1992年被推荐到河南农业大学脱产学习。
    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朱洪玉当时也在农大求学,建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建奎读书刻苦,看见同学中有谈恋爱的,就嘟囔人家不务正业,正统得像个‘老夫子’。”
    两年学习期满,建奎被调到县种子公司。同事马玉萍回忆,建奎对工作上心得很,每天第一个上班的是他,走得最晚的还是他。有一年,同事许立国出了车祸,送到武汉动手术,建奎主动请求去陪护了一个多月,自己的婚事都往后推了。
    2006年,县农业局抽调周建奎到局办公室负责信息工作,一年后,农业局信息工作就排在了全县第一。“为了报好信息,他经常到各业务股去求教。”县农业局的干部张帆说,局机关上上下下评价建奎是“热情、勤快、好学”。
   “建奎落实任务的效率让我们只有惭愧的份儿。”和他一批驻村的几位县直干部说,驻村工作有啥新安排、新信息,建奎都是第一时间知道,有时候上午刚布置的任务,他下午就能落实;一起推进的工作,几乎庞集都是第一。
   “建奎跟我说,他喜欢跟有文化的人打交道。到组织部,他捞着啥材料都当宝贝拿去学。”县驻村办主任罗雄说,周建奎每回去几乎没有“空手而回”过,总要抱回去一摞摞党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材料,逮着空就看。
    建奎跟妻子孟瑞莲的娘家是邻居。他父亲1983年就瘫痪了,家里条件不好。“当初,我就是看中他人实在、靠得住。”事实证明,孟瑞莲没有看错。2009年以前,她上班在赤眉镇,经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给老父亲端屎端尿的事建奎没让她干过,洗衣做饭、接送孩子,建奎从不抱怨。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从庞集到建奎家里,从县农业局到县驻村办,从领导、同事到朋友、同学,一点点、一滴滴,汇集成这样的一个周建奎:
    他性喜静,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就好看个书;
    他比较倔,认准的事儿想方设法也得去办成;
    他很热情,谁有个啥事儿,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他最要强,自己的事儿不愿意张口求人,为公家的事儿一定得争先进;
    他真孝顺,伺候父亲20年不嫌烦不嫌累;
    他人宽和,从不把老人往兄弟姊妹那儿推,使一个大家庭因为他的付出而和乐融融;
    他还有点大男子主义,在外面再烦再难也沉住气,回到家会“找茬”拿妻子唠叨几句……
    孟瑞莲曾故意挤对建奎:“你为村里人跑前跑后,就不会像别人那样,给自己家办点事儿?”可心底里她清楚,建奎就是她当初选择的建奎,虽然建奎为庞集忽略了小家,可他的大爱留在了庞集人心坎上……


    周书记,你的情,你的意,俺们怎么能忘记?――
    “建设一个新庞集,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我活得才有价值。”
    还有一个来月驻村工作就要结束,周建奎抓紧时间想多做点事。
    2010年4月25日,为了村里林果基地验收早点进行,周建奎搭班车上南阳市找有关部门。27日下午,他匆忙往回赶,在312国道与往县城去的公路交叉口,他下了长途车,跨上摩托,刚走不远,一辆中巴车迎面撞了上来……
    “我后悔啊,要是我开着车和他一块儿去,建奎要是能多等我一天,也不会出事儿,让我抱憾终生啊!”闻讯赶来的庞景茂,一下子跪倒在地,抱着建奎的遗体放声大哭。
    消息传到敬老院,97岁的彭秀荣老人失声痛哭:“多好的娃儿呀,老天爷咋忍心叫他走?”
    建奎的儿过12岁生日那天,按当地风俗本应好好庆贺一番,可夫妻俩都回来迟了。建奎当时向儿子保证:“爸爸欠你的,明年一定给你加倍补偿。
    谁知,这竟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出事那天,儿子守在父亲身边,不吃不喝,啥话也不说。儿子不愿相信,最爱他的爸爸,离他而去了!
    民间艺人庞景航老泪纵横,哽咽吟唱:“周支书,好党员,你把群众记心间;周支书,好儿子,你把老人当亲人;你的情,你的意,俺们到死不忘记……”
    2010年5月2日,建奎追悼会结束后,庞景茂回到村部,本想一个人对着建奎的照片再说说话。没想到,好多没能到县城去吊唁的党员、群众、五保老人,已经围在了建奎的办公室,门前一地的纸钱,啜泣声响成一片。
    天地生人,虽一人可泽被千秋桑梓;世间有爱,有一心能承载百姓幸福。
    周建奎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村支书岗位普通,但作为全村的当家人,直接为1800多名群众谋利益,使命光荣。建设一个新庞集,造福群众,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我活得才更有价值。”
    青山无言,丰碑巍巍。庞集的山山水水可以作证,建奎,你就在这里――
    你听见了吗?靳银亮说,他家靠种烟叶、搞养殖,已经盖起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套房,他闺女2010年考上了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父女俩就想把这个喜讯报给你……
    你听见了吗?敬老院的老人说,当年你领着在院里平整出来的菜地,瓜果长得正鲜灵,他们吃不愁、穿不愁,就是老想你……
    你看见了吗?每逢你的周年,村民总会焚香祭奠你。
    你看见了吗?按照你当年的规划,长兴河上又架起一座闸坝。
    你看见了吗?村西山坡上,核桃林扎下了根苗,挺直了腰身……
    “跟着建奎,俺们学会了抓机遇、用政策;跟着建奎,俺们吃了苦、受了累,可是心里高兴;跟着建奎,俺们懂得了,村官乌纱帽小,干好了,功德无量!”庞集的干部说,建奎永远不会走,他的精、气、神留在庞集,将带着庞集越干越好!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周建奎用他41年的浓缩人生,向人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真情大爱。这份情,深入大地;这份爱,绵绵不绝……

上一篇:北京专家教技艺 内乡繁育万亩菊      |      下一篇:全省党员干部掀起学习周建奎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