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一则新闻背后的故事
添加日期:2013-09-1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9月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第三版发表了我采写的新闻《一村两县管  和谐共发展》,我看到后特别高兴。我以前从来没有在省报上发过文章,这次稿件见报实现了自己的一次突破。这则新闻发表叫我喜出望外。现在回想起这则新闻见报的前后,我认识到,正是有很多人真诚的帮助才让我实现了这一愿望。
    今年在一次烟叶观摩中,我和薛岗村支书魏新典同乘一辆车,当车走到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时,他告诉我,这个叫千佛阁的小村子很有意思,以前三个县(内乡、淅川、邓州)管理一个村,现在是两个县(内乡、淅川)管理。我听说后感觉有点新闻价值。我知道淅川县荆紫关是“一脚踏三省”,没有想到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观摩间隙我给工会主席唐红娟谈到这件事。她老家是瓦亭的,但是她同样对这个事不知情,一听说就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观摩结束我联系杨沟村前支部书记孙天奇(他就是千佛阁人),希望他能给我介绍一点这方面的情况 ,但是他种有烟叶很忙,再加上我单位事情也很多,就耽误了一个星期。
    一周后我和唐红娟以及妇联主席周萍直接到千佛阁,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孙天奇,通过他又找到这个组组长。他正忙着炕烟,也不善于多说话,我们问一句他就说一句,始终找不到能利用的信息。好在孙天奇回来了,他们介绍一些情况,孙中龙修水泥路以及烟方路这些事情都被挖掘出来。下午我把初稿拿出来,请唐红娟主席、李云峰副镇长帮助指点,两位领导不吝赐教给我提了不少宝贵建议。
    定稿之后我首先投到亲民网,毕竟亲民网和我们很近,容易发一些。亲民网主任刘荣才和我谈到这个稿件,他认为这类稿件符合《河南日报农村版》的用稿特点,建议我投稿到该报。我找到了一份《河南日报农村版》,看了报纸之后我有点心灰意冷,人家版面上的都是报社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少有通讯员自己采写新闻。但是刘荣才鼓励我说新闻素材不错,可以试一试。仔细研究了报纸版面设置后,我怀着试试看的态度通过邮箱把稿件发过去。投稿后我每天都留意我的作品是否发表了,当看到发的时候真是好高兴,毕竟瓦亭基本没有在省报上发过新闻。
    真诚感谢在此过程帮助过我的人,同时感谢内乡亲民网,感谢《河南日报农村版》,感谢主编给了我这次机会。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做新闻的快乐,也体会到新闻人的可爱!

附见报稿件 

一村两县管和谐共发展

   乡村新事李海增

    千佛阁是个很普通的小村庄,距内乡县瓦亭镇4公里,距淅川县厚坡镇10公里。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村不大,却分属两县,一部分属于内乡县瓦亭镇杨沟村千佛阁组,另一部分则属于淅川县厚坡镇岗西村千佛阁组。

    “我们庄现有87322人。新中国成立前是内乡、淅川、邓县三县交界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先是由内乡县和邓县管理,后因厚坡镇由邓县划归淅川,从而变成两县管一村。尽管我们属于不同的县,但经常有事大家帮、情义代代传。千佛阁村村民、杨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孙天奇自豪地说。

    1990年,杨沟村村民自己筹措资金开始用电,但淅川县千佛阁组的村民由于距离远、成本高,还没有用上电。为了方便他们的生活,杨沟村免费为岗西村接通电。2009年,杨沟村烟叶面积首次突破1000亩,该村打算修一条生产路,但是路要经过淅川千佛阁组的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何况人家的地也不多,杨沟村很为难。当淅川千佛阁组的村民知道这件事情后,主动为修路让出3.6亩耕地,并且没要一分钱,这事让杨沟村村民很感动。

    平时生活中,大家也是亲如一家。淅川千佛阁组有一个五保老人叫孙军聚,因中风不能起床,杨沟村55岁的孙中龙主动为他买药做饭,照顾他。老人激动地说:我住在这里真好,这里的人真好。千佛阁村中间有一条路,生活在这里的人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仅出行不便,而且制约了整个村的发展。孙中龙省吃俭用,加上几个子女资助,修了一条800的水泥路,和村村通连接起来。路修好后,千佛阁两个组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路肩培土。用瓦亭镇镇长于飞的话说:这条路修得好,它不但是两县群众心心交融的见证,也将成为实现梦想的小康路。

 

上一篇:赤眉镇全方位构筑安全生产网络      |      下一篇:灌涨镇便民中心搭建“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