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春节刚过,又到了“候鸟”迁飞的时节,但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的刘海川却辞去了在南方服装厂副总经理的职务,筹资800万元,在小山村建造三星级标准的6层酒店。
该乡党委书记陈良甫在电话中说,今年春节是他最忙碌的节假日,有60多名志愿在本乡创业的务工人员找他谈想法,谈项目,有26名创业者初步达成返乡创业意向。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面积只有56平方公里的山区乡镇一下子成为创业热土,是什么原因让事业有成的人士孔雀东南归?2月23日,笔者带着好奇走访大桥乡,去探求其中奥秘。
搭建山乡与平原对接的桥头堡
在农业乡镇中,大桥乡绝对是南阳市面积最小的乡镇,人均耕地不足1亩,再加上山地和丘陵占据着绝大部分,因此,大桥乡一度成为内乡经济发展的陷落带,2010年财政收入居全县垫底位置。
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立足区位,打造载体,振兴经济的口号,立足于扼守内乡南大门,省道249干线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联系山区和平原的桥头堡。盘活土地、用活政策,全面推进“一街两化三治理”战略,使大桥集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建全长1200米的集镇中心街为中轴,新建商住房579套2316间,新增灵山路、泉水路、军民路、马武路五条街道,初步形成两纵四横的网状格局;计划三年内使集镇人口由4000人增至8000人;集镇面积扩至4平方公里。
按照“绿、洁、美、畅、亮”的总体要求,实行“单位路段”和“门前五包”责任制,公开招聘6名清洁工,定人定时定路段,全天保洁。同时,重拳整治沿街为市、占道经营行为,做到了“行商归市”,“坐商归店”。通过“一街两化三治理”,大桥彻底改变了往日“集镇一条线,市场马路店”的格局,拉大了集镇框架,提升了集镇品味,树立了大桥新形象;“水韵大桥”、“灵秀大桥”、“开放大桥”“魅力大桥”神韵初现。
用优质服务诠释返乡创业政策
大桥要发展,招商引资必不可少,在外务工人员,在外创业人员就是大桥发展的潜在客商。为此,该乡积极联系在外人员,通过他们宣传返乡创业政策,为他们搭建施展抱负的舞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单位各机关干部对口开展长期帮扶,跟踪问效。
该乡郑营村农民尹先敏在郑州等地开设钢构建材和现代办公家具公司,乡主要领导带着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登门做工作,现场解答关于返乡创业的各种问题。全新的服务理念,优惠的创业政策,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让尹先敏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创业的路途,如今已经实现1.8亿元的投资规模,主打产品好润家品牌还一举填补了我市没有驰名家具商标的空白。
刚刚过去的2013年,大桥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招引项目9个,其中政策性项目1个,工业项目8个,投资总额超过7亿元,成为内乡投资领域内的排头兵。
打造服务城市功能的生态产业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无法实现农民致富的目的,大桥把生态产业当做农村发展的突破口。 在组织农民骨干前往山东寿光、陕西杨凌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该乡推出“西部浅山发展柑橘等干鲜果品、中部沿河一带发展蔬菜花卉、东部发展畜牧产业”的初步规划。
通过建立网站、牵手日报等宣传推广,新成立的柑橘合作社成功打出了杨沟品牌,产品俏销北方各省区,带动甜柿、红薯、突尼斯软籽石榴等农产品实现可观效益。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不仅实现了每亩1.5万元的收入,而且培养出了周俊文、周春龙等农民土专家,长年被山西、河北等地聘请为专职技术员。
无水不兴稻,为确保全乡4个稻村的近千亩稻田小旱不缺水,大旱有水浇,乡政府投入56万元对鹅宫观水系进行了全面清淤,修整水渠3675米,清淤机井69眼,架设供水电缆2129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种植靠天吃饭,等水下秧的难题。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生态产业累死人”。但在大桥乡因为功能健全的技术服务站和农机合作社,让农民成为产业老板和“甩手掌柜”,商家的车队自动开到地头田间,照陡沟村农民周高峰的话说:现在还到哪里打工啊?坐在家里就挣到了钱。
生态大桥、活力大桥、富裕大桥正在成为现实,最美乡村游的目的地,让大桥声名鹊起。怀揣创业技能,在南方商场游刃有余的刘海川终于不再矜持,就在大年初一这天拨通了陈良甫的电话:我要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