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杨沟村的“领头雁”
添加日期:2014-02-26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这样的家庭能年收入6万元,杨沟柑橘能有如今的好景象,多亏了俺村的领头雁啊。这不,新年刚过,网上的订单就又草签下来了!”2月23日,大桥乡杨沟村农民陈新国面对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一脸喜悦。

      陈新国说的“领头雁”就是该村支部书记、乡人大代表刘国岐。2006年该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农村人大代表布置了“家庭作业”,挖掘地方发展潜能,找准优势资源,启动“一村一品”发展策略。当时的杨沟村还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连绵的山坡上无法种植小麦等精细作物,红薯和刚刚起步的柑橘也稀稀拉拉的。由于道路不通,吃水困难,杨沟村再也留不住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睛,姑娘们纷纷外嫁,小伙子们也专注于寻找倒插门的机会。杨沟村的人口在三年之间由原先的2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600人。

      如何守住祖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区位不具备优势,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如此境地之下,如何让这些撂荒的山地产生经济效益?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

      刘国岐想到了杨沟柑橘,柑橘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杨沟人为什么不能,杨沟柑橘是不是杨沟村最后的希望?刘国岐带着疑惑寻找到乡人大主席李建武,向他诉说自己的担心和希望。李建武立即责成办公室同志对全国的柑橘产业进行综合考察,并拿杨沟村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作比较。

      上天果然没有放弃杨沟村,早给他们隐藏着发展的潜能。他们成功了,经过不断的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会、推销会、评比会,杨沟村的柑橘因为富含矿物质,微酸无渣,味道绝佳从而受到客商青睐。

      人大主席团立即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并快速开设了专门网站,帮助刘国岐建立了杨沟柑橘专业合作社,申请了专利商标,打造绿色品牌,偏僻闭塞的杨沟村成了引领整个内乡绿色产业的急先锋。

      刘国岐成了产业宣传员、发展协调员、致富联络员,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义务。陈新国等农户一度反对全村种植柑橘,说几千年来只有吃粮生活,哪见过吃柑橘能养活人?为此,刘国岐冒着风险和陈新国的立下约定,在杨新国的土地上,套种柑橘苗。三年之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刘国岐承担损失。

      刘国岐和目光长远的柑橘种植大户刘保善进行磋商,由刘保善做技术员,帮助全村尽快实现品种改良,着力打造品牌。

      刘国岐说,只有品牌效应才能吸引更多的远方的客商。为了提升知名度,乡人大主席团及时联系《南阳日报》和《南阳晚报》,连续做了三年的采摘节宣传,杨沟柑橘声名大振。

      杨沟村变了,低矮的草房在2010年的春节之前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幢幢高低错落有致的楼房掩映在苍翠的柑橘林内,人均7200元的收入让杨沟村跑步走向内乡县农村经济实力的前排。

      去年的杨沟柑橘,更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销售格局,来自内蒙的销售商甚至带着采摘工人亲自上阵,引发抢购热潮。

      陈新国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和乡亲们一起实现了致富梦想,回首过去,这个憨厚的老农不禁有点后怕:“要不是国岐老弟,我现在真不知道是个啥样子啊。”

      刘国岐卓有成效的业绩不仅改变了杨沟村的面貌,也受到了全体村民的尊敬,2008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肩上有了更重的担子。

      这不,年味依然不减的正月半间,一场瑞雪普降,刘国岐便迫不及待的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以及返乡青年,商讨着如何进一步发挥合作社作用让杨沟柑橘走向北方大城市的问题。

      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业,刘国岐对风景秀丽的杨沟村寄予了这样崭新的憧憬。

 

上一篇:孔雀何以东南归?      |      下一篇:灌涨镇召开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