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创五星 促发展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创五星 促发展
七里坪乡关于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添加日期:2015-02-12 17:49:45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最终目的是农民增收,根本出路在农业增效。特色农业是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优势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七里坪乡以建设“旅游明乡”、“生态大乡”为创乡目标,就必须走出一条具有旅游乡镇特色的规模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之路。发展特色农业也是山区农村立足山区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作出的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七里坪乡属于典型山区乡镇,全乡16各行政村,总人口1.73万人。农业主要以种养业为主,现有耕地1.5万亩,其中水田3500亩。近年来,七里坪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富农、基础强农、政策惠农为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为目标,以乡土地银行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取向,以大户承包、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化种植和农业职业化管理为载体,按照“做大主导、做强主体、做精品牌、做优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示范设施农业,打造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区,着力探索山区乡镇农业转型、增效、求活的新路子,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围绕集镇及公路两侧、旅游沿线发展各类林果3500亩、苗木花卉800亩,建设生态高效示范基地6个;培育种植大户30家、发展家庭农场13个、成立合作社8个,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就、高效示范农业及农游一体项目初具规模。
    二、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一)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近几年来,通过制订实施《七里坪乡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若干意见》、《七里坪乡关于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七里坪乡关于加快推进农游一体项目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七里坪乡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得到了完善。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全乡各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了考虑政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每年根据上一年具体实施情况,组织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并对原有政策进行进一步调整充实,加以完善,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集聚。通过近5年的规划发展、政策扶持、市场引导,七里坪乡围绕旅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观光农业。一是累计投资400万元,持续3年实施旱改水,在全乡闸坝6处,修通恢复渠系23000米,全乡的水稻种植达到5300亩,如今水稻大方内水系纵横、鸥鹭成群;二是利用境内浅山、宜林缓坡地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荒山经济,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张洼薄壳核桃基地、后坪猕猴桃基地、马尾张洼两个村的双孢菇食用菌基地已成雏形,发展家庭农场12余家、成立合作社8个;三是在主要公路两侧、旅游沿线各村和集镇周围培育发展林果3500、苗木花卉800亩等观光、采摘和高效示范农业,各村的一村一品初具规模,从寺坪至中心集镇到景区景点的生态长廊框架已经形成,旅游沿线夏季蛙声一片、秋季果稻飘香,经济效益、旅游效益、生态效应明显。
   (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积极扶持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流通企业和农村经纪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到目前,全乡已培育农业种养大户60家,建基地6处2万亩,联结农户1200多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12家,带动农户1500多户,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同时,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目前,全乡已建成“农家乐”特色村6个,从业人员1300人。
   (四)农业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在全乡积极探索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为主体、供销合作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发展壮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供销合作体制,搭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平台。努力形成农村连锁经营网络,逐步完善农村信用合作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积极探索开展农业商标权、农房产权、林权等农村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深入推进以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气象等为重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队伍等制度,积极开展农业统防统治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特色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来看,七里坪乡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出台有力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初步实现“传统产业迈大步,特色产业添新军”的目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尚未真正起到带动山区农民全面致富奔小康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山区乡镇发展特色产业还存在以下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山区百姓发展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山区农民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砍伐出售竹木、种植食用菌、外出务工。“靠山吃山”观念根深蒂固,其另一层意思就是吃饱即可,大部分群众缺乏经商致富进一步开拓市场意识。于是温饱不愁,既无近忧,亦无远虑,大部分人不思发展,也有人想发展怕困难、不敢投入怕风险,因而不愿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认为年年走老路更安稳。
   (二)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各项特色产业的专业生产农户不多,大户更少。如传统的食用菌、中药材、林果有少量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外其它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生产,大中型生产基地数目还远远不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出售价格被商贩压得较低。
   (三)加工业拉动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融资困难,自身投入不足,农产品的加工增殖能力弱。虽然竹木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生产能力不大,且生产出来的多为半成品,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山萸肉、食用菌仍为原始产品销往外地,没有在当地形成增值效益。林下养殖业有所发展,但目前仅限于近距离小市场销售,没有加工企业。其他农产品、土特产品也没有现代化、设施型的加工企业,加工仍处于手工作坊型,规模小,效益低。加上存在投资风险,所以,深加工领域几乎空白。
   (四)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随着农村劳力大量涌进城市,农业生产季节性劳力供需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人力资本价格不断上升。据统计,农村劳力有近60%的外出务工。留守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力资源日趋衰减。且大部分是老、弱、妇、残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在山区农村以劳力换劳力,或靠亲缘关系请人帮忙的格局日趋消失,取代之的是花钱请机械,花钱请劳力,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且广大山区群众家底薄,外出务工攒点钱的都用于建新房了,谈到发展新产业普遍缺资金。如发展规模养鸡,进行林果、花卉种植,发展旅游服务等,这就使很多农户拿不出本钱,少部分有能力投资的又不愿冒这样的风险。又如林木种植产业,成片种植,全部收回投资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又是先投入后收益,一些群众缺乏资金投入,只能粗放管理,造成低投入、小规模、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再如发展特色新项目,投资大、风险更大,绝大部分人都不敢尝试。加之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甚至不少农户连常规农业技术操作都不会,从而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度不断加大、层次面较低。
   (五) 市场应变能力差,抗击风险能力弱
    农业本身就是弱质产业。而山区农业规模小,经营又分散,抗风险能力更弱,农产品生产大多还停留在提篮小卖阶段,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很难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相对接。加上大部分村离城较远,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对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市场,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对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难以应对,市场稍有波动,农产品就会出现“卖难”现象,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又与市场需求相比明显滞后,既压抑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六)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山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新技术普及难度大,群众渴盼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和经常性的服务咨询指导还得不到满足,影响了特色产业做大和发展新项目。
   (七)管理不到位,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组织刚起步运作,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市场信息滞后,缺乏对农民有效的信息引导,对市场的预测性、定量分析的信息偏少,导致农民对生产缺乏预见性,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跟从。农业技术服务跟不上,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立足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客观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最有效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有效手段。更是是探索山区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农游一体项目的重要内容。为此,还需要在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上下功夫,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
   (一)转变思路理念,大兴发展特色产业之风。“思路决定出路”。一个点子救活一个企业,一个思路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善于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路子,避免走弯路,同时要紧密结合地方特点,勇于敢想敢做,勇于担当,打破框框套套束缚,以实现发展为第一要务。传统观念中的小农意识中杂揉着惰性思想,必须动脑筋、花大力气才能转变。要有意地了解和收集其它地方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的成功典型,编写成生动材料在群众中宣讲,有条件的也可将成功案例拍摄制作成光盘让群众观看,或组织农民代表到特色产业发展基地、销售市场参观。通过考察学习,取他山之石以攻“顽玉”,山区百姓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受到冲击与启迪,激发创业的动力。
   (二)加快服务模式转变,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服务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效益的有效增长,不能单纯加以监管,更不能听之任之、漠然处之。要更多地从如何帮助农民在优势农业、“软黄金”农业上着力、下功夫,使其延伸拉长产业链,出谋划策增加其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走上健康持续和高效发展的道路。为了降低特色农业的市场风险,拓宽销售渠道,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联系面广的优势,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发布,对市场供求关系,产品的价格变动进行调查研究,进行预测分析,指导农户和企业生产。二是借助政府力量,大力宣传本地特色产品,扩大知名度,组织帮助农民进行产品销售,化解农民种植养殖的风险,逐步提高农民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对农业特色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促鼓励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艺,力争在深度开发和提高利用率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建立合作社,实行抱团发展。发挥合作社的人才、资金等优势,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寻求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制定发展特色农业的相关政策,建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增加对特色农业投入的比重。以抓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安排干部为农民解决抵押、担保和办理手续繁多等难题外,还要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给予政府贴息贷款或补助、减免有关规费等手段进行促使。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山区特色产业,尤其是工商企业要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同时要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加大对农村个体私企业的资金支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农户也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生产加工环节,合理配置资源。
   (四)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不断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引导合作社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扶持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推动合作社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区域限制,按市场要求进行扩张性发展;引导和鼓励相同产业的合作社在产权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区域的协作与重组,注册和使用同一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在尽快建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协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当地土地流转协调服务机构,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流向农村和农业产业。
   (五) 更新产业观念,突出品牌打造。特色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更新观念、强化经济意识上来。要破除“温饱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以农为本、艰苦创业、多业致富”观念。要在特色、规模、效益上狠下功夫。首先,要立足于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施“一村一品”。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追求绿色健康是当代人的普遍渴望,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全国各个山区来看,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热点,传统的竹木加工、林下养殖、茶叶种植已是“遍地开花”,市场竞争加剧。所以既要做强传统产业,更要发展新的特色产业。要引导农民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绿色就是生命力”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优势发展产业。如七里坪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良,山区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水质好,环境优美,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个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在浅山缓坡地带开辟特色果蔬园,发展养鸡、立体特色水产养殖,将资源瓶颈转化为无以比拟的山区竞争优势,这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是一篇值得一做的大文章。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来抓。改变昔日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模式,采取集中捆绑的方式,联系定点销售地,以此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抢占市场,扩大特色产品销售半径。最后,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培训,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六)加快科技推广,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科技素质、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是激发山区农民创业动力的前提,也是发展特色产业的保障。科技含量的高低,科技推广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特色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应整合利用好各种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技术人员处在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直接联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依靠“土专家”、“田秀才”这支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把农民所需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通过产业基地、示范户带动和指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要进一步完善山区乡村技术服务机制,开通咨询服务热线,发展跨村、跨乡镇的专业生产合作社或生产经营销售协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创业能力,加入到发展特色产业的队伍中来。发展特色农业,还应把着力点放在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努力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轻型简化生产技术,把农业科技简化为通俗易懂、农民易于掌握、易于应用的“傻瓜”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和普及率。
   (七) 培育龙头企业 拉长产业链条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特色产品附加值之所以低,关键缺乏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缺乏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大胆领办、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同时,还要增强行业组织建设,行业组织要做到到一头联结千家万户,一头瞄着各大市场,把种植信息传到农民眼前耳边,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市场搬到农家门口,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向农户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及市场价格,及时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结构。解决“种什么”、“如何种”和“怎样销”等关键性问题,真正成为发布特色农业信息的晴雨表和产品走出深山、冲向市场的代言人和领头羊。
上一篇:那些扣动心弦的经典语句(一)      |      下一篇: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提升价格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