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创五星 促发展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创五星 促发展
黑暗中的闪电:苏区的红色新闻宣传
添加日期:2015-02-12 17:49:12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5月19日,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追寻党的新闻历程”采访团由上海来到江西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并把瑞金定为首都,瑞金随之成为全国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相继在这里成立,犹如黑暗中的闪电把中央苏区的蓬勃朝气传播到四方。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也因此在党的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江西瑞金叶坪旧址群,这里有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的旧址。简陋的土坯房屋,三四张座椅,这就是红中社的办公地点。斑驳土墙、老树盘踞、屋里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发报机。透过发报机斑斑的锈迹,耳边似乎想起“滴滴嘟嘟”的发报声……

  红色政权

  诞生的消息在这里发出

  “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第三次‘围剿’的隆隆炮声中宣告创立!”与红色政权同时诞生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在她的第一条电讯中向世界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越过了敌人的铜墙铁壁,向全国人民传播胜利的佳音。”据瑞金市委党史办刘主任介绍,当时红中社的电台就设在离会场相隔几十米的老乡家里。

  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缩写这个呼号一直被新华社沿用到1956年9月。

  “红中社播发的电讯稿主要是报道红军的战绩与苏区的建设,有时也报道一些白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介绍,当时的几个主要苏区,如湘赣、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川陕等地,都抄收红中社电讯,在当地报纸上刊登,甚至连苏联的莫斯科也都曾收到红中社播发的新闻。

  “电台是在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电台负责人是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开创者王诤。”瑞金叶坪旧址群解说员在介绍红中社时说,靠着简陋的收发报设备,电台播发了关于“一苏大”召开的消息和相关文件,并将抄收的国民党中央社等通讯社的新闻油印出来,发给代表们阅读参考,而这就是日后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参考消息》的前身。

  1956年6月19日,刘少奇同志在同胡乔木、吴冷西、朱穆之同志谈话时,深情地谈到:“过去我们在天津做秘密工作的时候,总要收听塔斯社的新闻,收听红中社的新闻,并且还要油印出来。因为从这些新闻里可以了解一些真实情况。那时帝国主义国家的记者也对红中社的新闻非常注意,收到了就发新闻。犹如黑暗中的闪电,红色电波把中央苏区的蓬勃朝气传播到四方。”

  《红色中华》

  依靠群众办报

  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也在瑞金叶坪创刊。苏区的读者亲切地赞誉《红色中华》是“我们苏维埃人民新生命的表现”、“全苏人民的喉舌”。

  “报纸不但是集体的宣传者,更是组织者。”革命导师列宁的著名论断,成为第一代红中社人办好社、报的响亮口号。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出满百期,多位领导同志撰文祝贺,期待她“更变成群众的报纸”,更成为群众运动的“先锋”。

  “红中社走的是依靠群众办报、办社的路线。”黄瑚说,红中社建立起了群众性的通讯网络,在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等系统中组织了400多名通讯员;新闻写作坚持通俗化方针,要求苏区“每一个红色群众都能听懂、看懂”。

  《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发行量最大时,每期近四万份。“参考消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为中央领导了解敌情、判断形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就是这样一个成绩卓越的集体,工作人员却很少。据《红色中华》第一任主编王观澜生前回忆,初成立时,编辑部仅两三个人,外加两名电台报务员。“条件简陋到只有几张桌子,组稿、写稿、编稿、校对,我们都是一肩挑,什么都干。”曾担任红中社秘书长的任质斌生前回忆说,编辑工作紧张而高效,大家夜以继日,虽然很累但心情舒畅。

  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有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中社的创办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黄瑚说,红中社代表的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由共产党先进思想培育,植根于人民之中并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喊,是真正属于人民的新闻事业。

  《红星报》

  首任主编是邓小平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最早的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1931年12月创刊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由邓小平任主编。

  邓小平到编辑部后,首先抓的是报纸质量。当时除了一名助手外,邓小平既要采访、组织稿件,又要编排版面,负责校对。尽管编务繁忙,条件限制,他还是竭尽全力把《红星报》办成了红军一流的报纸。为使报纸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加大信息量,及时反映红军的战斗生活,努力体现《红星报》的办报宗旨“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从1933年8月至1934年9月,在邓小平担任《红星报》主编期间,报纸一共出版了七十几期,版式也由原来的32开油印改为42开铅印5日刊,大大地缩短了报纸的出版周期。

  第二件事就是把《红星报》办出自己的特色。邓小平用他长期在党和军队搞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以其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生动朴素的文字风格,对《红星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改革。他在《红星报》上先后开设了“列宁室”、“捷报”、“前线通讯”、“铁锤”、“法厅”、“卫生常识”、“俱乐部”等栏目和副刊17个。其中“列宁室”是指导革命理论学习的专栏,开展过“战争问题”和“巴黎公社问题”的讨论。“法厅”则是宣传革命的法律知识,报道受军法处罚的案件,这也是我党我军最早的法制宣传。文艺副刊“俱乐部”则有“客家山歌”、“红军歌曲”、“猜谜语”等。

  《红星报》由于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例如1933年10月第9期发表了后方群众写给前线红军的客家山歌:一双草鞋一片心,难为后方姐妹们;穿上草鞋跑得快,红军哥,赶快冲上南昌城。

  该报第15期接着发表了前线红军战士写给后方姐妹的山歌:多谢姐妹一片心,百万草鞋送我们;穿上草鞋打胜仗,同志妹,缴枪十万谢你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该报在当时红军队伍中的影响之大,受欢迎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1934年11月7日,《红星报》在这天出版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份号外报。这张号外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报道重大新闻和消息,而是刊登了加强党和军队组织纪律性的内容。全文如下:《红星报》号外号召创建争取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为着保持红军的阶级纪律和与群众密切关系,取得群众的同情与拥护,实现赤化白区的任务,本报提出下列号召:(1)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2)不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3)损坏了群众的东西得赔偿,借群众的东西要送还;(4)不强买东西,买东西要给钱;(5)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6)实行进出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7)保持厕所清洁,不要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

  “我们要求各连队用革命竞赛的方式来完成上列各项工作,创造争取群众工作和红军纪律的模范连队;大家起来向破坏红军纪律的坏蛋作斗争。这是在保持红军纪律上争取群众工作上最低限度的要求,各级政治机关负责组织和领导这一竞赛,并与本报常通信。”

  如今,《红星报》的这份特殊号外,已成为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原标题:黑暗中的闪电:苏区的红色新闻宣传)

上一篇:刘奇葆:让未成年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      下一篇:刘奇葆: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