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文明建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文明建设
家风聚人气 教风育俊才
添加日期:2015-12-16 17:22:32   来源:   作者:李勇夫   浏览量:

——访痴心教育的符明涛及他的复兴教育团队

 

       巍巍伏牛山,代代才人出。自伏牛山系奔汇而成的湍河水,从内乡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穿境而过,不知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而如今,在内乡县城湍河东畔——湍东镇东符营村,就有这么一户符姓人家,举家造福乡梓,兴办教育,呕心沥血,培育人才,在当今滚滚推动的教育浪潮中,独树一帜,大发异彩,成为内乡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符明涛先生就是这朵奇葩的培育者。他坎坷从教一生,依然痴心不移,58岁开始创办复兴中学,经过15年艰苦打拼,树起了复兴中学这个教育品牌,受到了县内外教育同仁们的尊崇,得到了乡亲们的赞誉。
       符明涛现在是复兴中学的董事长。因为受家庭熏陶影响,符明涛从小就对教育充满向往,立志从事教育事业。1965年毕业内乡高中后,就直接到东符营学校任教。1978年,符明涛又到邓县九中代课,后到黄石庵林场子弟学校任校长。多年苦中作乐、奔波劳碌的教育生涯,使他对教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热爱,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教育理念,也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更激起了他心中久久埋藏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一所自己创办的学校? 
       梦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指引。1998年,年过56岁的符明涛,依然壮心不移,老骥伏枥,到南阳一所民办学校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他积极学习民办学校办学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符明涛更加坚定了办学的信心。2000年春天,他竭力动员家人办学校,办理办学审批手续,筹划学校建设,招收教师和学生。开始缔造自己梦想的“复兴家园”——复兴初中。
美德传家 和睦一家亲
       符明涛说:“我这生最欣慰的事儿,就是把孩子们都带到教育事业中来,全家人共谋教育、相亲相爱,我们很幸福。”
       【教育世家】
       符家在东符营村是个大户,在旧社会,新野、南召、邓县、淅川、西峡等地的符氏族人,逢年过节都要到这儿的符氏宗祠隆重祭祖。符氏家族源远流长,传至民国他爷爷这一辈时,仍然是家风纯正、孝廉正统。其爷爷江南京务大学堂毕业,时任内乡县第一区区长,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家乡做不少实事儿。其父亲符光文性格温良,思想进步,救过共产党员刘杰(后在南京海事学院任职,大校军衔),解放前利用捐助家资和向地方乡绅筹款的方式,创办了内乡县第九小学;其母亲王素月,贤良淑惠,知书明理,毕业于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在内乡创办了内乡县女子学校。爷爷去逝后,符家把自家的几百亩地分解变卖,所得资金大都投入到教育上。
       家风严谨正统的符家,为符明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父辈思想的熏陶下,他自小就热心公益,立志长大报效国家。步入教育行业,只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当看到当年任教的东符营中学因为生源不足问题,被教育部门停办时;当看到当年东符营村民风淳朴,变为如今孩子们不思进取时。这位性情温厚的老人沉默良久,感慨万千,立志办学的思想如决堤的洪水,顿时喷涌而出。他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告诉家人、朋友和乡邻们,年长的族人给予他莫大的鼓舞,拉着他的手,绵长殷切地说,明涛啊,只有你能办得好这个学啊!冲着这一句话,年过五十的符老,雄心勃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他办学的神圣事业中。
       【举家从教】
       从学校开班时的6名教师,90多名学生,到目前的34名教师,630多名学生,复兴中学经历了一个蝶变的过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这是神圣使命的召唤,这是乡亲们殷切的期望。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投身这项事业,就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办出品牌。自己支持教育还不够,让孩子家人们都从事教育,成了符老心中的又一个大胆构想。
       当然,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阻力的。大儿子符侃是他啃的第一块“硬骨头”。2000年,符侃任职的长葛县畜牧局局属食品公司开始改制,敢闯敢拼的他,打算承包公司生产项目大干一场。而这时父亲却打来了让他回乡教书的电话,他听到这一消息时,顿时惊呆了,百思不解父亲的用心;他拒绝了,自己光明的前途就这么“毁”了?无奈之下,符老亲自坐车找到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在符老的耐心说服下,这位孝顺的儿子,忍疼割爱回到了老家。
       现在已经是校长的符侃颇有感慨地说,当时让他回来教书真是一万个不请愿,但父亲施尽一切“手段”,而且语气坚决,根本不容许他有回旋的余地。根据公司后期的发展来看,如果一直做下去,他的身价早已上千万了。当问及现在对当时的决断是否后悔,对父亲是否抱怨时,这位坚强的汉子当即摇了摇头,笑呵呵地说:“父亲做的自有他的道理,抱怨倒没有,遗憾有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觉得从教好!” 
       符侃的妻子刘蕾是被吸收进团队的第二个对象。她和符侃是大学同学,父母是舞阳钢铁公司的干部,有着优裕的家庭环境,然而就在符侃的带动和鼓舞下,她毅然放弃了公主般的城市生活,辞去了优越的“铁饭碗”工作,远离家乡和亲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复兴中学。
二儿子符曦2001年毕业于华北水电学院,毕业后直接被新疆水电12局聘任,听说儿子要到边疆上班,符老是说什么也不同意,以新疆的气候不好为出发点,以许诺高薪利诱为手段,以大哥大嫂的事例为鞭策,终于把这个二号人物“拽”回了家。
       符曦的妻子谢睿2002年南阳二师毕业后,直接到复兴中学教学。为了干好教学工作,她在工作之余自学了本科课程,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现在担任毕业班语文,学校女生辅导员,师生心理咨询师,而且还是东符营村的副支书,内乡县连任三届的人大代表。
       三儿子符腾因为身体原因,2009年高三下半期休学,第二年没有复学,被父亲劝导回来服务教学工作。现在符腾负责着学校的后勤工作,学校的水电、办公、伙食等,每一个细微的工作之后都有他奔忙的身影。三儿媳张敏鹏高中毕业后,就到复兴代课,为了提高能力水平,她自学考取南阳电大本科,现在教毕业班政治。
       符老的爱人苗玉,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为符老的“事儿”而红过脸,是他身后默默的支持者。办学要钱,她不说二话;人手不够,她就主动加入这个团队,为伙房洗菜做饭、为学生缝补衣服、为学校清洁环境等,一天到晚片刻没她闲着的时候。
       【家和业兴】
       家和事业和,家兴事业兴。符老一家人,生活上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工作中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一家14口人直到现在还没有分家,兄弟三人长年以校为家,每家均住在狭小的房间里。符家人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家教,拨动着时代的旋律,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当年为了让孩子们回来教学,符老对他们的高薪许诺,其实就是一个幌子,为了发展学校,除了学校其他教师,儿子儿媳十几年都没发过工资,个人所得全部用于办学上。一家人心系教育,从来没有为此事争执过。直到2014年,符老才为几个孩子办理了工资卡,按月给他们发放工资,当收到第一份工资时,几个孩子欢呼雀跃,激动得几宿都睡不着觉。接着,符老又笑着说,“这些工资孩子们也都没舍得花,他们说先攒着等学校以后发展时再拿出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幸福是工作的动力。当时孩子们都是被符明涛生拉硬拽回来教书的,虽然当时有点小情绪,但是都很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一但进入工作状态,都是拼命地干活,没有因为多干工作而红过脸,相反倒是由于教课时间少而争执过。大儿子符侃就是学校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教以来除了英语学科,什么学科都教过,而且教学成绩突出。2013-2014学年,他教毕业班3个班历史、政治,同时还主持着学校的全面工作,工作量大而繁琐。当时教化学的教师学期中途突然辞职后,他改教成3个班的化学和历史。为了弥补那位教师的教学亏空,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最后中招考试取得了历史全县第二、化学全县第三的好成绩。然而他并没有喊苦抱怨,更没有自满自足,为了这个小家也是大家,依然奋斗在教育第一线。
       其他几个孩子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工作中各尽其责,生活中牢牢抱成团。妯娌三个亲如姊妹,农忙时三家人一起到谢睿、敏鹏娘家干农活;农闲时三家人一起到刘蕾家看望她的父母。“孩子们都特别孝顺,经常给我们端茶送水、捶腰捏背,尤其是二儿媳谢睿,还经常给两位老人洗脚。”说起儿媳妇们的孝顺、和睦,符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符家良好的家风家教,耳濡目染的影响,是向教师、学生传播孝道、和谐的无声力量。复兴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们,就是这样步入爱的征程。
       以爱育爱 春雨化甘露
  符侃说:“教师的事儿就是学校的事儿,教师学生的不满就是学校的不足。看到教师们乐于奉献,学生们健康成长,我们很快乐。”
       【将心比心】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对于教师“旱涝不保收”的民办学校来说,留住教师难,留住优秀教师更难。如何留住教师?复兴中学采取传递亲情的方式,温暖了人心,把教师们一个个留了下来。张建华、曹春兰、甘霖、赵占英、赵丽侠、刘汉霖等教师在这儿一干就是十几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他们都被更加优质的民办学校 “挖”过多次,但他们都不愿离开复兴这个和睦的大家庭。
       “学校有一部轿车一部微面,主要是处理学校公务和服务教师。如果是那位教师家里人病了,办个急事了,婚丧嫁娶了,不用你多说,这两辆车首先跑在前面义务服务。教师家里事就是我家的事儿,哪位教师家里有了困难,符家人比他本人还着急,找人跑腿,花钱办事,从不计得失。”校长符侃说。
       曹春兰老师在这个学校已经干了十五年,由于离家较远,过星期时符家就安排人开车送她回家,在生活上也给她关心照顾。在她刚入学校时,符老爱人给她做饭看孩子,洗被单子,当亲闺女一样待她,感动得她眼泪盈眶,发誓要在这个学校干一辈子。当外校高薪聘请她时,她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符家人对我这么好,咱要将心比心呀!”
       孙新潮老师是2010年到复兴中学工作的。他曾在镇平安南实验学校任教,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个科研型教师,工作能力突出的他,很快被学校委以副校长职务。符家人待他如亲人。当笔者和他谈及符家人对他的好时,他满怀感激地说了很多。2013年秋季,孙老师的女儿要到信阳师院上学,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打算让女儿自个去报到。符家人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安排符腾把他女儿送到学校安顿好。2013年初冬,符老看到孙老师的床上只有一条薄被子,就悄悄拿了自家一套新花被子放在他床上。后来,孙老师在县城买房子,经济困难,符侃就及时送来几万元现款,为他解决燃眉之急。
       张建华老师是见证学校一砖一瓦的元老级人物,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当年学校初建时的场景至今他还历历在目。一直从事数学教学的他,虽然临近退休依然忙碌在教学第一线。当笔者和他谈及退休的话题时,他说,在这个学校领导关心,同事暖心,学生贴心,真是舍不得离开呀!
       【润物无声】
       在如今公立学校逐步发展完善的当下,私立学校的立足生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学质量、没有管理特色,如何招收来学生?自办学以来,复兴中学始终和公办学校一样,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无条件地接纳周边五个村的适龄学生。同时,对其它地方要求转来的学生,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潜能生,复兴中学都一律接纳。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复兴中学采取了亲情教育、亲情管理的措施,对学生倾注了真爱,用浓浓的爱,转化了一个又一个潜能生,使他们在复兴中学得到了健康成长。
       的确,以爱疏导、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是复兴中学的一个亮点。郭某,是从邓州市罗庄乡转来的一个问题学生,他偷抢、喝酒、上网,初一和初二第一学期共转了四个学校,到哪个学校都因表现差被学校撵走。家长万般无奈,把孩子领到复兴中学,符明涛毫不犹豫地把郭某留下了。当时不少老师和家长都为符明涛的这一举动捏了一把汗,纷纷劝说道,这个娃儿是个祸害,千万别收呀!但符明涛自有他的主张,他一直认为教无定法,转化不了学生,只是方法和耐心还不够。他告诉大家,这类孩子不乏机灵聪明,而且自尊心强,性格敏感,缺乏人格的尊重。在郭某入校后,符明涛采用避其缺点,包容过去的方法,鼓励引导他树立信心,终于把他的心收了回来。潘然悔悟的郭某发奋图强,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内乡一高,高中毕业后去部队当兵,在部队考上某军事院校,终于修成正果。
       现已考上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张某,2008年因为上网、打架而无法在原校上学,父母迫于无奈,把他转到了复兴中学。当时张敏鹏老师是他的班主任,经过她的悉心教育和耐心辅导,这个孩子悬崖勒马,完全转变过来,学习异常努力,经常主动找老师给吃“小锅饭”,最后终于把所亏空的学科都赶了上来,以优异成绩考上内乡一高。这位学生对母校充满感激和留恋,自上高中后,每个星期都来复兴中学,向老师们汇报他的学习情况,交流感情。
       周某,性格火烈倔强。2006年因为经常结伙打架、上网、逃学,不思上进,让家长颜面丢尽。绝望的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孩子送到复兴中学。符明涛见到这一学生,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块玉呀,我们得好好雕琢雕琢!你让孩子留下吧!” 符明涛的一句话,如一束阳光温暖着周某母亲的心,她顿时热泪盈眶。   
       而这位不服管教的学生,来校当晚就从厕所翻院墙逃出去。对于她的突然失踪,学校几乎是倾动全校的教师四下寻找,才把她“请”回来,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调教、耐心感化,终于使这个孩子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年少无知,端正了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了远大理想。从此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一路高歌,2010年由内乡一高考上河南传媒大学。今年参加县政府办公务员招聘考试,获得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好成绩。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转化走入正常学习渠道的学生对母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个星期都有不少已经上高中的学生特地回来看看。学生们说,每个星期不回学校看看,一星期学习都没劲,哪怕只是回校吃顿饭、打一场球、甚至看几眼,也是开心的。对于这些学生,学校也是来者不拒,吃饭是免费的,而且还有书本相赠。“只要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管是上大学的、当兵的、参加工作的,还是打工的,每学期每个月都会有一些来母校看望老师们。”说到这里,符明涛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化作春泥】
       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复兴的教师们就是这样做成“春蚕”和“蜡炬”,把自己化作春泥,滋养这些含苞欲放的花朵。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即自己家庭,学生即自己孩子,默默践行这个守则,把爱付诸于教育,把心献给了学生。
       符浩老师从教三年,每个星期天都会放弃休息时间,不辞劳苦到学生家里走访,给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为家长做教育辅导工作,包括给家长介绍怎么选择性看电视节目,让学生看什么书籍,怎么和孩子沟通等,都成了他的工作范围。他的做法让学生觉得贴心,拉进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学生在学校也听话了,在家也更懂事了,得到家长们的广泛赞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痴心教育,爱生如子的赵立侠老师,像每个学生的慈母一样,为全校的学生们义务缝补十多年,哪位学生衣服破了,扣子掉了,拉链坏了,鞋子裂了……都会找到她缝补,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好妈妈”。
       “人家孩子拉一把,自己孩子长一寸。”符明涛的爱人是这么教育她的子女们的,话朴实简单,但道理深刻。儿女们以无言的行动来诠释这句话的真谛,二儿媳谢睿就是其中一位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从余关转来上学的学生张某得了肾炎,不能吃学校的饭菜,只能吃特殊盐,吃特制饭菜。这个孩子父母离婚,母亲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老人每天从几十里外的家里送饭过来。谢睿得知情况后,就让老人在自己的厨房给孩子做饭,遇着刮风下雨谢睿就不让老人再辛苦了,自己主动承担起为孩子做饭的任务。对这个儿媳妇,符明涛感慨地说,“谢睿啊,对这个孩子,比自己的孩子都上心!”
       2014年,有一个姓谢的女孩儿,得了便秘,在厕所里又哭又叫,谢睿闻讯立马赶到,搬着小凳子,坐在厕所里,让学生爬在她腿上,一点一点为孩子捥大便。后来她得知开塞露这种药可以通大便,就亲自去药店买来药,为孩子注射药水。说到这事儿,谢睿有点不好意思,她认为这是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才彰显了师者大爱。
       复兴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隔阂,就像姐妹、兄弟、父子、母子,学生们给老师拍拍肩,挽着胳膊说悄悄话,都是爱的印记,都是教育的升华。谢睿颇有感触地说,“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爱意,学生都会记在心里,甚至会记忆一辈子,感恩一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学生心目中,谢睿就是“妈妈”和“天使”,除了给本校的学生捐助衣物,她还经常往贫困山区寄钱寄物。现在,谢睿还把她这种作风带到了村委,这种正能量已经浸染着其他村干部,还感染了所有村民。
       艰苦创业 厚德育家园
       符明涛说:“民办学校举办人的前期投资和后期积累,可视为举办人对社会的捐赠。能为家乡教育做点实事儿,再辛苦我也愿意,只要能把学校办好,任何付出都值得。”
       【厚德载物】
       “办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如果为了谋私利,那就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把办校当作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多年废弃的老校已经坍塌,重建资金的筹措是第一大难关,符老开始了他的第一步谋划,他说服了妻子,把多年养猪积蓄的几十万元拿出来;然后是劝导在长葛县畜牧局局属食品公司任销售经理的大儿子,让他把多年挣得的积蓄拿出来;符老从教多年,不少学生都已在行业领域有所建树,听说老师办校,都纷纷慷慨解囊相助。在举家出资四方支援的情况下,符老共筹措了320万元,成为复兴中学建设的重要运转资金。
       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办学手续审批、建校审批,筹措资金,招收教师和学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符老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教师招来了,学生招来了,九月份要正常开学……可是,时年七月份的连绵秋雨,使正在全面建设的校舍被迫停工。如果开学校舍建设不好,90多个学生怎么安置?一夜之间,符老头上的白发增添了不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坚韧刚强的符老当机立断,计划在停工的教学楼北侧建起一排砖瓦房,作为临时校舍。下着连阴雨赶工期,是没人愿意做的,只有临村的一个建筑队听说符老的初衷,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找上门为他解决燃眉之急,这才使心急火燎的符老长吁了一口气。在多方的努力协调下,学校如期开学了。符老看着高高兴兴上学的学生,沧桑消瘦的脸上布满了灿烂的笑容。
       随着学校的发展,师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学生寄宿和教师住宿问题。2004年,符老和东符营村委结合,自己出资40万代款50万,为村里建起了新小学,“以六头牛换一只羊的价格”置换了原小学28间校舍,但是符老并没有怨言,他认为,为共为私都是办教育,不需厘得这么清。
       从校无片瓦到现在4000平米的校舍,符老可谓经历了千辛万苦,然而一切磨砺都改变不了这位坚韧的老人,他依然乐观向上、淡泊名利。学校的收费问题,是符老最关心的事儿。他时常告诫大家,办学是为了育人,不能只向“钱”看,辜负了家乡的父老们!在他的管理下,复兴中学的收费一直偏低。2012年之前,每生每期收费450元;2012-2013年,每生每期收费800元。作为没有外援资金的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开支、水电费、办公经费、软硬件建设费用等,都是个实际问题。今年秋期,物价局给学校批复了每生每期1500元的收费标准,而符明涛坚决反对提高收费,最后通过商议,每生每期仅收1200元。
       可以简单算一笔帐,全校34名教师,除奖金外,每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寒暑假开支工资),月开支得10万元,632名学生,总收入又有多少呢?而且,学校每月还为每位教师全额支付了养老保险金等。学生也不是全交学费,每期都有十几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减免学费,对于一些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就主动免去所有学费,甚至还给以生活补助。在复兴中学,教师无偿捐助贫困生已经形成了习惯。今年七一班有个姓王的女孩,父母离异出走,音信全无,跟着年迈的奶奶过活,生活异常困难。今秋开学,这位老人在校门外蹲了一天,学校知道事情缘由后,当即通知这个孩子来上学。后来,班主任谢睿多次给这个孩子家里送钱送物,给她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
       【梦想家园】
       正如涓涓流水一样,德行高善,处万物而不争,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水就向低处流。复兴中学虽然在师资、学生、软硬件等条件上都处于劣势,但是符明涛立足实际、找准方向,因势发力,逐步把学校建成师生心中成就梦想的家园。
       经过多年学习与探索,学校采用“学队管理模式”把学校对学生的各方面工作化繁为简。这种模式就是每班按成绩与品行把学生化分若干小队,主要进行学习互助和行为鞭策。班级按实际自定学队管理条例,小队内采用学生自省和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行为记录,班主任每天对各学队进行总评,使学生能明辨是非,逐渐形成好习惯。
       后进生的毛病多,缺点大于优点怎么办?听学队长的话就可以加1分,同时大家共同帮他找优点,发现一例就加分,逐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位学生的自评:“我没有大丈夫气概,不知道让一下自己的女同桌”。老师的评语:“对极了,和女生争什么”。一位学生写道:“队长,你太严厉了,大家有点厌恶”。班主任看到这条记录,就马上找这位队长谈心,及时进行引导沟通。从小小的学队管理,把繁杂的学校管理化整为零,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中成长。
       除了学队管理,学校还从方方面面抓学生的安全管理,注意每个细节,实行双岗双责,交叉管理,互相监督,建立工作台帐。事无巨细,每星期每天都有人负责检查电路、水管,甚至校园里有没有石头会绊倒学生,都成了学校关注处理的事情。小事见风格,细节见真章。办学15年来,学校无一例安全事故。
       走进复兴中学,你会看到干净整洁的学生寝室,看到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鸦雀无声地用餐的美好场景。学校很少有学生打架现象,从没有学生逃课上网。学校的操场在校外,没有院墙防护,从没有学生在体育课上逃课。整个学校,教师敬业爱岗,科学施教;学生热爱学习,刻苦努力,呈现出和谐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
       复兴中学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理论知识等,学校就采取师徒结对“传帮带”和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等学习方法,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复兴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2014-2015年中招考试中,取得了全县初中段文化课总评第三的好成绩,获得了好口碑,赢得了掌声。
       校旺树也旺,人好树也好。复兴中学校园里的两株石榴树,是学校的守护者和见证者,就如同这儿的学生,每到秋天都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裂开了嘴夹道欢迎人们。学生们走过路过、欣赏过、赞叹过,而没有一个人伸手采摘过。十几年如一日。每年中秋节,学校都会采摘几大筐,平均分发给师生们,大家一起品尝集体守护的果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符明涛以他的执着与乐观,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并逐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现已73岁的符明涛,又开始新的谋划,他打算再建起一幢四层教学楼,专门招收外乡、县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面对笔者,他满怀激情地说:“我将继续发挥余热扶持符侃,使他带领家人,带领教师们,走好教育路,把学校建设好,把学生培育好,让更多家乡的子女成才。”(文字修改:周文光)

上一篇:三小举行纪念“12.9”红歌赛暨学生才艺展演活动      |      下一篇:内乡初中举办首届校园足球操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