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四考河南省内乡县北部的楚长城石寨群遗址
内乡县北部保存有众多的楚长城石寨群遗址。楚长城是长城之父,它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早建四百多年。
楚长城的建造别有特色,它不同于其后各朝各代所修的长城――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条不间断的延长线状的城墙在边关作防御体系。而楚长城是在边关的每个关隘要道上“无土之处,累石为固”、安营砌寨(古称方城)设点防守。这些点状的石寨方城在宏观上形成了一道边关防线,从而有别于其它朝代的长城。这种构造方式更利于节约用兵、重点防守,这就是楚长城的独特之处。
这些“累石为固”的方城石寨群不是等距离的设置,而是有目的地因地制宜重点设防。凡在边关重镇,石寨方城的密度就大,即一个大方城的周围还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卫星城。如该县的马山口镇、夏馆镇和西临强秦的板厂乡的道川和龙凤村等。但在山峦叠障、悬崖峭壁、人马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之处也可能数十公里未设石寨方城驻军把守。如夏馆镇的天马寨西去到独 寨之间有二十多里的距离因地势险峻而未设石寨方城驻军防守。
如此远的距离且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当时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手机,那么他们是怎样尽快地传递信息呢?
古人所用的方法现代人看起来十分笨拙和落后,但在当时却切实可用。古人利用的是:狼烟洞和烽火台。它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地互通情报和传达命令。
内乡北部的每一个楚长城石寨方城中在制高点上和视野开阔之处都设有至少一个或几个烽火台和狼烟洞。狼烟洞是在烽火台上另外向地下挖一筒状垂直深洞,洞底留一通气孔,称为狼烟洞。需用时,根据天气状况而启动烽火或狼烟设置。
为了保证在作战的危情时刻燃放烽火狼烟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在相距较远的石寨方城之间还另设有专用烽火台作为中转站。如夏馆镇黄靳村赶子沟山顶、铜洞山山顶、天心洞山顶和董家寨后山顶等都是供中转所用的专用烽火台。在重要的边关重镇还设有“备用”烽火台以防不测。如夏馆镇街南500米处就设有南寨山和小寨山两处烽火台,而且每个小小的烽火台都有两道“累石为固”的城墙防护。这些面积很小的城墙都是方形,它不但突出了楚长城“筑城为方”的特征,而且体现了古人“天园地方”的思想理念。
烽火狼烟的军事用途由来己久,如西周时就有“褒姒烽火戏诸侯”的记载。传说古人用狼粪点燃,其烟浓黑直充云霄且遇风而不散,老远可见,故称狼烟。但在烽火台上的实地考察中却只发现有木炭及灰烬,因而推断无论烽火及狼烟其主要用料仍是木柴――也或者掺杂有兽粪。
烽火台和狼烟洞虽然都是用来传达命令和互通情报的设施,但“同曲”却有“异工”之处――狼烟主要用于睛空万里的白天,用湿柴在烽火台上的筒状地洞内焖燃升烟,因其洞底有通风气孔而形成空气的对流,故浓烟可成柱状而直冲蓝天,周围数十里内均可看到。而烽火则用易燃的干柴生火,常用于夜晚或光线晦暗的阴霾白天,明亮耀眼的熊熊大火,其火光老远可见。而在阳光充足、红外线强的白昼(特别是伏天),主要用狼烟互通情报。因烽火的亮度会被大自然的强光抵消削减而失去作用,故狼烟烽火的使用是根据天气变化而有区别的。
遇到烽火狼烟被前面的大山屏蔽而不能直接传达信息时,聪明的古人就巧妙地采用〈字形拐弯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如七里坪乡的大寨洼石寨方城内的烽火台因其前边有大青山的遮挡而不能向西边的天马寨传递信息,于是就在其北边数公里外的大河北的山顶上另建一专用烽火台作为中转站,从而避开大青山的阻挡而向西传递信息。
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古人的聪明才智,使各种边关的军事防御设施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