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凤鸣山是伏牛山中独特的风水宝地,故自唐朝以来,香火不断,被当地人视为朝圣拜佛之仙境圣地。传说道教高人张三丰曾亲临此处,见此山祥云笼罩,香烟缭绕,景致不凡,赏心悦目。山上庙观流光溢彩,碧瓦飞檐,蛟龙抱柱,凤翼缠梁;山下湍水横流,对岸万山滴翠。张三丰怦然心动,欲在此修练正果,后因山顶水源不佳,虽恋恋不舍,但为日后大计,忍痛割爱,移址武当。
也许是因此缘故,凤鸣山和武当山都供奉祖世爷,祖世爷乃各行各业的掌门主管。古云“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天下百工圣人作”。如典当、香烛都以关公为祖,学堂教育皆以孔子为祖,庄稼人立神农为祖,木匠视鲁班为祖等。但无论何人,一旦称祖成神,即神通广大,手眼通天,百姓凡人都视若神明,顶礼膜拜。
凤鸣山亦不例外,方圆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平时登山爬坡,烧香许愿,络绎不绝。年年农历三月十五,山脚下大戏三天,万人空巷,皆来进香拜祖,真个是万头攒动,摩肩擦背,热闹非凡。
特别是到了除夕之夜,凤鸣山灯火通明,“之”字形的一条火龙直通山顶。人们携带照明工具及各种供品,争烧头炉香――头炉香又名头柱香,自古传说烧了头炉香火,神灵会加倍保佑其来年好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既是神灵,自然能洞察一切,如一味犯浑作恶,即是年年烧头炉香者,也未必能随心所欲,梦想成真。
传说在咸丰年间,附近有一恶棍,欺压乡邻,为非作歹,但毕竟作贼心虚,唯恐遭到恶报,故年年去烧头炉香火,以求神灵宽恕保佑。但事后非但不见好运,反而家中凶事不断,病魔缠身。如是几年,那恶棍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领打手,前去找道长兴师问罪,那道长手挽拂尘微睁两眼说道:“天道酬勤,神灵佑善,头炉香火早被山南王小二占下。人善人恶,神灵有察,虽烧头炉香而不行正道,岂非婊子欲立贞节牌坊乎!”。
那恶棍满面通红,在山下遍寻王小二其人,人皆称不曾谋面相识,更未见其烧香还愿。于是恶棍又到山南巡访,至第三日,在一大山深处始见其人,那王小二衣不蔽体,两间茅屋,残垣断壁,蓬荜透风。其邻告曰:其家有七旬老母,双目失明,王小二每日搀上扶下,无论吃糠咽菜,饭熟之后必先盛一碗“锅油”(煮熟的锅心饭)先敬老母食用,夏天为老母擦身洗头,冬夜抱老母双足而暖,白天种地谋生,夜晚挑灯读书,为照顾老母,从未在外隔宿不归,更无暇去凤鸣山烧香许愿。
那恶棍莫名其妙去问道长,那王小二明明从未去过凤鸣山,然何年年尽占头炉香火?道长答曰:“为人作恶行善,天地自知,神灵自明,岂不闻善恶有报乎?且百善孝为先,行孝为善者,胜烧头炉香,诸事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人之好歹,自有神灵听其言,察其行而重其行,作恶之人只有放下屠刀,方能立地成佛,善哉善哉!”。
那恶棍思前想后,顿时恍然大悟,此后改恶从善,倒也落得后半生家道平安。
却说王小二当年老母过世,他为母守孝三年,期间发奋读书,后考取功名,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家运兴旺,年过八十,无疾而终。
此后,王小二未上凤鸣山而尽占头炉香火之事在当地广为传颂,而“上善若水,孝道为先”的理念在民间生根发芽。因此当地百姓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和谐共处,鸡鸣狗盗者寥寥,作奸犯科者甚少,并数次被评为省级文明集镇。而“在家敬父母,胜似拜神佛,为人孝爹娘,胜烧头炉香”的典故,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凤鸣山与头炉香
添加日期:2008-10-11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内乡县夏馆镇背倚世界自然保护区宝天曼,街东二公里处的公路北边有一奇山,其形酷似凤凰双展翅,山顶原有一棵千年古楝,树干高大挺拔,树冠浑圆,远观如凤鸟朝天引颈长鸣状,故称凤鸣山。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把古楝伐作薪炭,自此凤冠不在,堪称千古遗憾。凤鸣山是伏牛山中独特的风水宝地,故自唐朝以来,香火不断,被当地人视为朝圣拜佛之仙境圣地。传说道教高人张三丰曾亲临此处,见此山祥云笼罩,香烟缭绕,景致不凡,赏心悦目。山上庙观流光溢彩,碧瓦飞檐,蛟龙抱柱,凤翼缠梁;山下湍水横流,对岸万山滴翠。张三丰怦然心动,欲在此修练正果,后因山顶水源不佳,虽恋恋不舍,但为日后大计,忍痛割爱,移址武当。
也许是因此缘故,凤鸣山和武当山都供奉祖世爷,祖世爷乃各行各业的掌门主管。古云“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天下百工圣人作”。如典当、香烛都以关公为祖,学堂教育皆以孔子为祖,庄稼人立神农为祖,木匠视鲁班为祖等。但无论何人,一旦称祖成神,即神通广大,手眼通天,百姓凡人都视若神明,顶礼膜拜。
凤鸣山亦不例外,方圆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平时登山爬坡,烧香许愿,络绎不绝。年年农历三月十五,山脚下大戏三天,万人空巷,皆来进香拜祖,真个是万头攒动,摩肩擦背,热闹非凡。
特别是到了除夕之夜,凤鸣山灯火通明,“之”字形的一条火龙直通山顶。人们携带照明工具及各种供品,争烧头炉香――头炉香又名头柱香,自古传说烧了头炉香火,神灵会加倍保佑其来年好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既是神灵,自然能洞察一切,如一味犯浑作恶,即是年年烧头炉香者,也未必能随心所欲,梦想成真。
传说在咸丰年间,附近有一恶棍,欺压乡邻,为非作歹,但毕竟作贼心虚,唯恐遭到恶报,故年年去烧头炉香火,以求神灵宽恕保佑。但事后非但不见好运,反而家中凶事不断,病魔缠身。如是几年,那恶棍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领打手,前去找道长兴师问罪,那道长手挽拂尘微睁两眼说道:“天道酬勤,神灵佑善,头炉香火早被山南王小二占下。人善人恶,神灵有察,虽烧头炉香而不行正道,岂非婊子欲立贞节牌坊乎!”。
那恶棍满面通红,在山下遍寻王小二其人,人皆称不曾谋面相识,更未见其烧香还愿。于是恶棍又到山南巡访,至第三日,在一大山深处始见其人,那王小二衣不蔽体,两间茅屋,残垣断壁,蓬荜透风。其邻告曰:其家有七旬老母,双目失明,王小二每日搀上扶下,无论吃糠咽菜,饭熟之后必先盛一碗“锅油”(煮熟的锅心饭)先敬老母食用,夏天为老母擦身洗头,冬夜抱老母双足而暖,白天种地谋生,夜晚挑灯读书,为照顾老母,从未在外隔宿不归,更无暇去凤鸣山烧香许愿。
那恶棍莫名其妙去问道长,那王小二明明从未去过凤鸣山,然何年年尽占头炉香火?道长答曰:“为人作恶行善,天地自知,神灵自明,岂不闻善恶有报乎?且百善孝为先,行孝为善者,胜烧头炉香,诸事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人之好歹,自有神灵听其言,察其行而重其行,作恶之人只有放下屠刀,方能立地成佛,善哉善哉!”。
那恶棍思前想后,顿时恍然大悟,此后改恶从善,倒也落得后半生家道平安。
却说王小二当年老母过世,他为母守孝三年,期间发奋读书,后考取功名,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家运兴旺,年过八十,无疾而终。
此后,王小二未上凤鸣山而尽占头炉香火之事在当地广为传颂,而“上善若水,孝道为先”的理念在民间生根发芽。因此当地百姓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和谐共处,鸡鸣狗盗者寥寥,作奸犯科者甚少,并数次被评为省级文明集镇。而“在家敬父母,胜似拜神佛,为人孝爹娘,胜烧头炉香”的典故,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上一篇:看《吴垭清代民居》•品厚重吴垭文化 | 下一篇:烽火台 狼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