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我国封建社会的庙宇是神灵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道家兴起。到了西汉,老子的《道德经》问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信仰的增强,道家学说在民间广为传诵。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隋唐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尊崇道教。唐朝庙宇众多,到处都在传播道教。宋朝徽宗统治时期,道教势力大大澎涨。他信任道士,甚至封其为官。他还让大臣们尊奉自己为“道君皇帝”。元朝时期,最为盛行的还是道教,直至明清时代。道家学说逐渐成了人们思想的正统。
星转斗移,岁月如梭。时间到了元朝“大德”之年。“大德”元年春节,当地的权贵、豪门、绅士、文卿乃至布衣平民,相互年拜,都动议建一座庙堂,应合帝王崇奉信仰,传播道教,修炼人们的思想道德;同时请进祖始太爷和娘娘奶奶尊像,供人们祭祀敬奉,祈求神灵保佑,降福免祸。为了迅速成庙,他们请来了远近的风水先生数人观察地势,确定庙址。经过会测妙算,选就宛如长龙的黄土岗(今内乡县王店镇显圣庙后岭)的低洼处(今扁担凹)以南的隆起地带作为庙址,并择定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动工兴建。霎时间,各地擅长建筑的能工巧匠走村串庄,精选木料、砖瓦、条石,人们争先恐后,出工献力,运送于庙地。
话说一天,山(今麦子山)前三位风水先生去南山(今武当山)朝圣,祭拜祖始太爷。他们早起动身,五更天走至“扁担凹”处,忽见前面大片莹火晶明,闪闪发亮,绿蓝相映,耀眼昏花,似有惊呆,误以为迷了方向,走错了路。于是,他们停住脚步,歇息下来,以清醒头脑,稳定神智。黎明时分,他们继续前行,走走停停,停停看看,眼前的莹光忽暗忽明,忽明忽暗,慢慢地消失了。这时,他们突然发现盖庙的木料、砖瓦、石头摆了一地,且此地凸起,恰似龙头高抬。于是,三人惊呼起来:“显圣了!”“显圣了!”呼叫声惊动了四邻八村,人们纷至沓来。焚纸烧香,叩头祭拜。祭拜的人群车水马龙,流连往返,达三天三夜。最先赶来祭拜的一对老翁老妇,带着子孙四代五十余人,他俩虽然年已九旬开外,白发白须,但精神矍铄。他们一到场,就爬下、跪地、叩头,并且边叩头边说:“天哪,俺夜里没有好睡,一直做梦,一合眼就梦见‘显圣爷’坐着八抬大轿,赶着大车、小车,拉着东东西西往南行进,半天把盖庙的木料、砖瓦、石头拉到这里了!上天有眼,这里真是孔明先生点就的圣灵宝地啊!”人们听着,听着,便滴沽开了,相互询问:谁家的牛马真大本事,一夜之间竟把盖庙的材料拉到这儿这儿。为了弄个明白,人们挨家挨户打听、查找。当日,找了半个早晨,终于发现一户姓张的大家,楼门上彩练横搭,红灯高挂;牛角绕着红绸子,在槽后腑首而站;骡马的缰套上都系着红绫子,在槽头昂首而立;牛马身上的汗水不住下滴。这家的主人却鼾然大睡,睡得香甜,满口呓语,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念叨着“显圣……显圣……显圣了!”消息不经而走,不翼而飞。人们蹦呀,跳呀,互相喊叫着:“找到了!”“找到了!”“可找到了!”说是迟,那是快。顿时,人们从四面八方争拥着把自己家的豌豆、黑豆、麸子等牲口饲料挤送到大户人家,竖立槽头。不一会儿,就堆满了牛屋、马棚,诚示谢意,亦表对“圣灵”的信奉。当庙堂在一月之内盖好后,人们就命名此庙为“显圣庙”,先盖好的大殿被称为“显圣大殿”。
这就是“显圣庙”的得名之说,也是显圣庙“圣灵”的历史源渊。
(注:作者为王店镇退休教师)
附注:据《内乡县地名志》记载:“村北有古刹显圣庙一座,村以庙名,相传有龙王显圣的故事。”当地流传有“南有县衙,北有庙堂”之美誉(据说县衙正堂与显圣庙庙堂处于一条中轴线上),“庙堂”即显圣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