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内乡复原文庙设施
添加日期:2009-12-23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眼下,内乡初中校院内文庙大成殿和棂星门之间一片机器轰鸣,运瓦砾、挖土方,到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备受全县人民关注的内乡文庙的部分文物古迹恢复重建工程日前正式动工。
内乡文庙座落内乡县衙南500米处。据清同治《内乡通考》记载,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主体建筑大成殿前的设施由北向南依次为月台、杏坛、戟门、泮池、状元桥、棂星门等。杏坛位于月台前庭院中,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泮池内有石拱桥三座,在封建时代,本县士子科举应试得中功名,回县后均要绕泮池三匝,以示不忘“至圣先师”,叫做“游泮”。棂星门是文庙的大门,“棂星”传说为天上主管士子的文曲星,文庙大门以此为名,寓意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出“棂星门”,前面有一巍峨照壁,壁面图样为“鲤鱼跳龙门”,但见波涛滚滚,群鲤争先,乃鼓励士子发愤读书,独占鳌头的象征和写照。如今,历经战乱兵燹的内乡文庙,部分建筑设施已不复存在,唯独大成殿和棂星门几经修复后仍然保存完好。因其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文庙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内乡学子,堪称一部鲜活的教科书。
本次修缮按照“原址复原、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恢复杏坛、泮池和状元桥等文物古迹,整个工程计划投资50余万元,可望在2010年2月底完工。这对发掘整理涉及文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庙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整合文物旅游资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城皇爷不游皮套巷 | 下一篇:天下杂谈:我们为何那么在乎春晚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