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天下杂谈:我们为何那么在乎春晚真唱
添加日期:2009-12-23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出于对虎年春晚演出现场的考虑,导演组计划打算采用保守办法,允许部分演员假唱。

    说实话,我对春晚真唱、假唱一直不是很在乎。真唱,除夕的快乐未必会多一斤;假唱,节日的氛围也未必会少一两。晚会就是一台晚会,无法承载太多的社会价值期待。

    但仔细咂摸一下,公众在春晚真假唱问题上如此较真,其实是很有意味的一件事情。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到今天,这二十多年来,假唱远比真唱多。然而,回顾一下假唱成为常态的这20年,观众对春晚的期待与评价显然又并没有因为假唱而郁闷纠结。倒是这些年,一到这个节点,大家就条件反射地要求真唱,呼天抢地,不真唱不成活。是真唱让人听了上瘾,抑或是公众审美情趣异化、除夕夜听不到破音跑调睡不着觉?

    醉翁之意,显然不在于真唱的美学价值。假唱就譬如小年轻家家户户卧室里悬挂着的婚纱照,美奂美仑,拿出去往往艳惊四座,亲朋好友一概赞不绝口――“不看原型,还以为照的都是明星呢”。那肤色、那衣着、那神情、那镜头感,比假唱要假得多了,但这叫瑕不掩瑜,结婚要的就是一种仪式感,诚实的年轻人拍点不诚实的婚纱照,看着舒坦就是了。其实春晚的假唱也是这个道理,春晚不是青歌赛,也不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观众更不是耳朵挑剔的音乐学院监考教授,只要不是拿别人的嗓子糊弄老百姓,临场假一点也没什么――毕竟,常理来说,行云流水的天籁之音总比磕磕巴巴的荒腔走板美多了。

    然而,我们为什么善意地赞赏着婚纱照之“假”,却见不得春晚表演对口型?背后的逻辑,恐怕绝不仅仅在于春晚的公共属性,更多折射的还是一种群体性的“恐假焦虑”。演唱会跑马圈钱的假唱那么多,你春晚总该真唱一回了吧;一年到头明星在广告中忽悠无数,你春晚也该让咱看看你丢人出丑了吧……当然,春晚之于中国人的意义,远远超出娱乐圈生态及晚会本身的价值,被寄予道德情感等更多的考量――也正因如此,这两年春晚之前,网络上都会有不同版本的“春晚节目单”睿智出炉,对一年的公共事件总结陈词,嬉笑之后感触良多。

    如果说,婚纱照是“要诚实一辈子,总该假一回”的美,春晚假唱就是“不诚实了一年,最后还要虚伪”的恶。民心向背,有时就和小孩子过家家那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春晚真唱的期待、苛责、甚至是近乎病态的痴迷,并不是我们对音乐本身有多少诉求,而是寄望“真实”的这种形式,在虚假泛滥、信任缺失的相对性恐慌中,给惊悸的大众内心一丝形式主义的慰藉。只有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们才能理解“春晚真假唱”何以成了一个社会学问题、假唱怎么就那么像悖逆道义的不可宽恕之举。

    也许有一天,当整个社会真诚澄明起来,我们才会心平气和地听春晚唱歌,不管真假,一如微笑着欣赏邻居家的婚纱照那样快乐。

上一篇:内乡复原文庙设施      |      下一篇:内乡县三名少先队员入选“南南、阳阳”形象大使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