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内乡县志》载: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文学家、诗人。七岁能诗,从郝天挺学,六年而学成。赵礼部秉文见而异之。登金宣宗三年已卯(1219)进士。金哀宗正大四年丁亥(1227)为内乡县令。劳抚流亡,边境宁谧。寻以艰去,吏民怀之。辛卯正大八年(1231)补南阳县令。善政并著。尝寓居内乡之白鹿原,结茅菊潭上,颜曰:“新斋”。著有《元遗山文集》、《元遗山诗集》、《中州集》、《壬辰杂编》、《锦机》、《金国史录》、《杜诗学》、《东坡诗雅》、《金史》等。累官尚书省椽、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
元好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他七岁就能做诗,师从郝天挺学习,只用了六年就学成了。在中央礼部工作的赵秉文见到之后,称赞他太聪明了。公元1219年,元好问考中了金宣宗三年已卯科进士,金哀宗正大四年也是丁亥年即公元1227年任内乡县令。他在任期间,安抚流亡的农民,使边境得以安宁。后来因时局和生活艰难离任而去,官员百姓都很怀念他。辛卯年即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又补任为南阳县令,他的官德和政绩一样著名。他曾暂住在内乡县今西峡县丹水镇的白鹿原,在菊花山的菊潭上面着盖了几间草房子,并起了个名字叫“新斋”。他著有《元遗山文集》、《元遗山诗集》、《中州集》、《壬辰杂编》、《锦机》、《金国史录》、《杜诗学》、《东坡诗雅》、《金史》等书。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尚书省椽、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 等职。金国灭亡之后,他就再也不出来做官了。
元好问不但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而且他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我们内乡,包含淅川、西峡在内的广袤土地。他这样一个文学界的天才,七岁就能做诗,拜师六年就学成了,十六岁就写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的动人词句,在做官民出仕的时间,又写出了“当官避事平生耻,贵能人去政声存”的警人诗篇,现在的人们还在传诵和使用。
他在内乡的时间并不长,按现存史料的记载,他只做过两件事:一是“劳抚流亡,边境宁谧”。可以说他安抚流亡的百姓,使边境安宁,营造了一方太平无事的小环境,在金末、宋末、蒙古兴起的大动乱时代,也实属不易。二是“寓居内乡,结茅菊潭”。地方官把家安到辖区的不多,基本上是两种情形:一种是生活好相互照应,又方便工作;另一种是以方便工作为名,大肆搞些幕后交易,玩“夫人政治”。元好问无疑是第一种,他把家安到内乡,既方便和家人团聚,又方便工作,省却回乡探亲长途跋涉之苦,还体现了他对内乡山水和人民的热爱。
他在内乡县白鹿原菊潭上的新斋住的几年里,不但处理公务井井有条,而且还做了大量的诗篇,有记载的就有三十三篇,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如《宿菊潭》、《观淅江涨》等忧国忧民的诗,《半山亭招仲梁吟》、《戊子正月晦日内乡西城游眺、《内乡杂诗》等诗酒逍遥的诗,《临江仙•内乡寄嵩前故人》、《临江仙•内乡北山》等描景状物的诗,都十分耐人寻味。他在离开内乡多年之后,还写过两首诗即《追录内乡诗一首•偶记内乡》和《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山旷明”为韵赋十首之八》,回忆、思念他在内乡的日子。他思念内乡,内乡人民也思念他,他可以说是内乡县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尽管现在的内乡县衙不是他在任修建的,金朝时内乡县治在现在的西峡县县城,他也没有在现在的内乡县衙里上过一天班、住过一晚上,但是现在内乡县衙在夫子院里还专门办有一个“元好问展览”,每一位到内乡县衙参观的游客都会重温他的那些故事和诗词。
大家都知道金庸先生有部《倚天屠龙记》,小说里边有一把名剑,名字叫“倚天剑”,它的来历就与元好问在内乡作的一首词有关,那首词的名字是“水调歌头・相思一樽酒,今日尽君欢”,其中有这么一句,“丈夫儿,倚天剑,切云冠。”他在词前自注,“长源被放,西归长安,过予内乡,置酒半山亭,有诗见及,因为赋此。”可见元好问这位大家,不但有儿女情长,也有男儿豪情万丈。另外,元好问还在他的词里为内乡、西峡和淅川三县的旅游作宣传,例如,他在《临江仙・内乡寄嵩前故人》里这样写道:“昨夜半山亭下醉,洼尊今日留题。放船直到淅江西。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世上红尘争白日,山中太古熙熙。外人初到故应迷。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这里的半山亭现在就在西峡县城西的寺山上,如果在山下的鹳河坐船,就可以“直到淅江西”,到淅川县县城了,他盛赞西峡县的山水风光象桃花源,似武陵溪,“外人初到故应迷”,为宛西的旅游作了最早的宣传。他在另一首《临江仙・内乡北山》词里这样描述:“夏馆秋林山水窟,家家林影湖光。三年间为一官忙。簿书愁里过,笋蕨梦中香。”为内乡县宝天曼的山水林湖和山珍作了最好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