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说内乡县衙那些官们之前,我得先说说内乡县。内乡县历史悠久,在古代被称为淅邑、郦邑(古为析、郦),当时包括现在的内乡县和西峡县全境及淅川县的大部分,到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元宝炬的西魏文帝在位时的大统元年(公元535年)才开始叫“内乡县”,迄今已经有一千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既然说到县,就必然要说到县官。莅任我县县令、县长、知县的县官们已无法考知其确凿数字,更不要说那些县丞、主簿、教谕等副职官员,他们中的大部分现在在史书中连名字都找不到。宋朝以前的七百多年间,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兵燹匪祸,天灾频仍,档案文献毁灭殆尽,县以下行政长官的史料很难搜集。金、元两代也是挂一漏万。自明朝开始,天下基本太平的时候,才加强了志书的编纂,县级以下的长官也上了志书,才使这些县官们的政绩或事迹得以保存,但也有遗漏未载的。古称县令为民人之师。师,所以承芳流而宣教化也。县官是亲民之官,官之好坏、善恶、清浊、贪廉,直接影响到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盛衰。故各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县级政权建设和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县级长官,以致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之语。
再说说内乡县衙吧。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于清代,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厅堂房舍280余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乡县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体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同时,内乡县衙受主持营建者、浙江绍兴籍正五品县令章炳焘的影响,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变幻无穷。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县级政权职官设置、机构职能、司法审判和廉政文化都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加上已经开放的胥吏衙役、古衙奇案和官制文化等展厅及衙门文艺表演,更加系统地揭示了县衙文化的丰富内涵。1994年以来,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如朱 基、贾庆林、李长春等视察内乡县衙,大批科学家和外国友人经常到内乡县衙参观考察,2000年10月,内乡县衙被列入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内乡县衙作为历史散落的残块,它是岁月的真实,也是鲜活的过去。如今,内乡县衙所承载的那个制度已经远去,留下来的是完整的建筑、古代良吏的政绩和深邃丰厚的官制文化。凡到中原的人,不能不看内乡县衙,凡到内乡县衙的人,一定都会感受到那丰厚的县衙文化。
最后说说内乡县衙那些官们。内乡县衙那些官们,猛一听题目,估计有的人还想着笔者是不是说现在内乡县衙那些管理者的什么事的,其实内乡县衙现在是个博物馆,有官也是研究员,根本不能算是官儿,笔者要说的是内乡县史上那些知名度较高、记载相对详细、修建或居住与内乡县衙有关的县官们儿,当然只有正堂,没有副职。他们有的循良著绩、兴学育才、教民稼穑、种桑植麻,构筑堰塘沟洫(xu)、利民灌溉等种种善政者甚多,民人为之立传。也有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贪官污吏,志书多不敢秉笔直书,要么就是一句话“***,字**,**人,**年进士(或举人、荫生、贡生、国学生等),**年知内乡,**年离任”一笔带过。但从其他文献和碑碣中往往以事系人,会把其恶迹暴露出来。宋朝以前缺乏文献考证。内乡县自金、元、明、清、连同李自成所建的大顺政权,以及民国年间的内乡县官共有200多名,笔者只筛选出50名有特点的县官作评论,他们或贪或廉,或文或武,或远或近,评论是站在县志正史中记载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形势和环境,以及现在我们的观点,提出一些评价,以供后来的继任者和领导干部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