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内乡作家20问
添加日期:2013-03-21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这是《内乡人物》杂志推出的一个系列访谈,刊发于该刊2013年第二期。
   
   (请附个人写作简介300字以内),一幅大半身彩色生活照片)
   

      韩国民,笔名彼岸,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内乡县人。现供职于内乡县委宣传部,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内乡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学生时代就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绿风》、《诗神》、《诗林》、《诗家》、《星星诗刊》、《青春诗歌》、《河南诗人》、《新诗大观》、《北方文学》、《东京文学》、《躬耕》、菲律宾《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六十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近300篇(首)。2001年被《青春诗歌》杂志评选为十名“桂冠诗人”,荣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南阳市第四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林》创作奖、内乡县首届文学艺术奖“杰出新人奖”及全国征文奖十余次。散文作品《城市的风》、《美丽与沧桑同行》2012年入选《中国散文大系》,诗歌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坛群星谱》、中国期刊年度精品诗歌数据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语文读本》等选本。2001年出版配诗画册《如诗如画宝天曼》(华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诗集《彼岸有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与人合作出版配诗画册《宝天曼峡谷漂流》(说文出版社),2011年出版诗集《内心的光焰》(作家出版社)。创作简历收入《河南作家诗人名录》。创作格言:让心灵舒展在灵感的天空。

      1、你读书时的作文写得怎样?第一次被当作范文的那篇写的什么?记得题目吗?
  
    老实说,作文并不怎么样。自我感觉属于特笨的那种人,至少到现在还这样认为。我入学是八十年代初期,那个年代生活苦,教育也抓得不怎么紧,八岁还没入学校门,整天和一群孩子撒着脚丫子跑。我是八岁那年秋天被老师“抓进”学校的。记得一位姓宋的老师对父亲说,娃该上学了,就这样糊里糊涂进了学校门。
   四年级以下基本不知道作文为何物,老师也是村里的代课教师,三个人教四个年级,农闲的时候专心教学,农忙的时候喊上学生们一起帮着干活。所以在脑海里,对待写作文这件事如同像对待上学一样没有认识,写起作文来像小牛拉套,满地跑。最典型的是每句话都要用上“我”,一篇百字不到的作文,除了“我”字基本上所剩无几。而且错别字也特多,记得班里有位同学写过这样一篇作文:吃过饭,我和爹背着磨头,拿着爷头,就上山了。他的本意是说背着干粮“馍”,拿着“斧”头,结果两字之差,谬之千里。所以当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时候,同学们笑得肚子都要炸了。当我们作文课实在“憋”不出来的时候,就自告奋勇要求老师带我们参加劳动,似乎劳动成了我们最好的逃避和乐趣。
   作文第一次得到肯定是初中一年级的事了,题目好像是《七个鸡蛋》,写的是星期天跟踪家里一只丢蛋的母鸡在草窝里产蛋孵崽的事,被学校作为五一特刊,用毛笔誊写后贴在校园的墙上,还破天荒地奖了一支钢笔,激动了好长时间。现在想来,那篇作文也没什么特别的,唯一感受是记录了一颗好奇的童心。。

      2、谁对您的写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说说当时的心情。
   
   这是个值得回忆的话题。在写作的路上,我得到过很多老师的指点,有名气的,无名气的,身边的,还有远得没见过一次面的。接受指点和教诲的方式也不一样,书信、电话、耳提面命,肯定、批评、甚至冷水,应有俱全,但根本性愿望都是一致的――一切都是怀着善意的呵护和朝着进步的激励。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的呵护和鼓励,有时一句话,日后想来,也许就改变了重大的问题,我感谢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像一棵沙漠中卑微的骆驼草,铭记着每一滴雨露。那些获益的每一幕都是我人生弥足珍贵的片段,永远照耀我内心的温暖,并值得永远珍藏。但第一次在我空白的内心播下对文学热爱的种子的人,当属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许华成。
   许老师是我踏入第二个学校的第一任老师。12岁那年,我离开家门口那所只办到四年级的小学,到十里外的邻村学校就读。食宿学校,自力更生,因为自己生火做饭,一张小脸和双手常常被烟灰熏得黑不溜秋,像个流浪的孩子。但许老师并不嫌弃,常常摸着我的脑袋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我不知道自己哪一点讨得了老师的欢喜,但羞怯的心里就此装满了温暖。现在想来,也许是我的腼腆和羞涩赢得了老师的爱怜。不管怎么说,那温暖像强大的树根扎进了我的心里。许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让我们摘抄文章和词汇。他自己就有一大本,是用白白的油光纸订成的,每每在自习课上大声的朗诵。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每个同学都照他的样子做成一个本子,由他选来内容写在黑板上,供我们分享。就这样,读着许老师摘抄的文章、片段和词汇,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文字的世界,爱上了美妙的幻想,爱上了一个人闲暇时孤独地沉思。当时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来,文学的种子应该就是那一刻播进了我的心里。

      3、什么时候发表了第一篇豆腐块(也可是大部头)文章?在哪家报刊?
   

      这个问题好回答。在中国,都认为人生有四大喜事,我觉得对喜爱写作的人还应再加上一条,那就是发表处女作。之所以这么说,是以我个人的感受,那心情较之于所谓的四大喜事丝毫也不逊色。我是1991年7月22日在甘肃的《少年文史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诗歌《十七岁的梦》,一共十八行,被编辑配了一幅海浪上飞着鸥鸟的插图一并刊出。那个高兴啊,收到样报的那天,激动得一夜都没睡好觉,半夜还偷偷爬起来盯着文章摸了又摸,直怀疑上面的名字是不是自己的。那时,我正读师范二年级。还记得报社寄了4元稿费,我拉上最好的同学买了一瓶沱江大曲,在校外的小馆子里喝了一顿,也是平生第一次喝酒,醉得一塌糊涂。

      4、喜欢读哪几类的书?能记得几篇书名吗?
    
    平时朋友闲谈中也经常会问起这个话题,说实在话,在我这里没有确切答案。主要是我这个人读书喜欢随性,像做事一样,不喜欢刻意。因为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将所有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人活一世,有做不完的事情,能让心灵觉得随意和不受压迫,我觉得是一种幸福。所以读书也是如此,一切随感觉而定,只要感觉第一眼不会反感都会翻翻,至于读多深,那就看作者的文字是否与自己有缘了。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读厚重的书,觉得压抑,但也有例外。自然地理、探索发现之类的书籍是我的首选,总能把人带入奇异的世界,获取陌生的震撼,而那震撼正是超越现实直达心灵的――我们的心灵太需要经常这样地保持震动,才会避免在这个俗化的世界里麻木。其次才是文学类的书,主要是期刊杂志。如果说喜欢,到目前为之,还没有哪部书能超过《平凡的世界》对我的震撼。

      5、阅读对您有什么影响?是变得聪明了?还是变得糊涂了?
   
    无所谓聪明,也无所谓糊涂,书没有那么大的用处,也没有那么大的坏处。我对阅读的感觉是,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好比进山旅游一样,不进去就发现不了风景,风景甚好,如果不用心欣赏,也是枉然一趟;但如果因为风景好而不愿离开,那就怪自己“发呆”了,因为风景好的地方多着呢!我认为,阅读就是在书中寻找另一个自己,以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寻找充足的理由。

      6、写作或生活中会不会感到疲劳或厌倦?有过沮丧的时候吗?通常怎样解决这种情绪上的问题?
   
    人人不是神仙,是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去想,做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返回遥远的童年。

      7、最喜欢什么样的写作状态?
  
     情绪对写作很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学风筝,风大的时候飞高些,风小的时候飞低些,没风就干脆不飞。当然,这风是来自内心的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源。

      8、你认为自己是作家吗?你是怎样理解“作家”的?
    
      感觉是一个热爱文字,并乐于将之进行下去的人,离真正意义的作家相距甚远。在我心中,作家是神圣的概念,是把文字视为最高信仰而愿意为之献身的人。他们的人格,以及由他们的人格才情所构筑的煌煌巨著常常让我泪流满面,但可惜的是,这样的“作家”在现实中已越来越少见。

      9、到现在为止,您发表过多少作品?大约多少字?出版过几部著作?说说您的感受。
  
    因为对文学看得重,所以对自己比较挑剔,九十年代到现在,也就发表了300篇不到的作品,出版了两本个人诗集和两本配诗画册,合起来也就那么几十万字吧。

      10、到目前为止,您更换过几次工作?谈谈每个工作段的感受?
   
    较多。不喜欢在一个地方一成不变,风景总在变换中常新。每次工作变换,都会收获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成长。到目前为止,我大致经历了这样几种工作:教师,秘书,创作员,编辑,记者。

      11、您业余有什么爱好?怎么经营这些爱好?
  
     除了写作,应该就是收藏奇石了。所有艺术都相通的,奇石是一门自然艺术、发现艺术,更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意想不到的收获会从天而降。最开心的是,亲身参与筹备和推动成立了内乡县奇石协会,还任了个副秘书长的闲差,结识了一大帮石友,把内乡的奇石收藏搞得热闹不断。

      12.最喜欢看的电影(或电视)哪一部?最喜欢的影视明星是谁?
   
      基本不关注。

      13.你有无自恋的感觉?觉得自己什么最好?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喜欢自由奔放、草原驰马的感觉,带着血性追赶理想,不为世俗所累,

      14.迄今为止,你认为自己最棒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哪部?这本书(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目前,还没有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虽然有两篇散文《城市的风》和《美丽与沧桑同行》入选了《中国散文大系》,但心里并不觉得出彩。倒是有两首诗歌常被熟悉或陌生的文友提起:一首是《马背上的古老爱情》,穿越了古典和浪漫;一首是《母亲,你是我永远的碑文》,读后会潸然落泪。这首诗歌曾入选中央教科所选编的初中二年级《语文读本》。

      15.你是从网络上走出来的写手,对于网络你有着怎样的感受?你对网络文学有什么样的期待?(不是网络写家的请删除这一条)

      16.请你谈谈您周围的作家,你比较欣赏谁和谁的作品?

      感觉周围都是自己不可逾越的高山,有自己永远学不完的东西。

      17.你的新作《                    》,打算什么时候出版呢?
   
      尚无。最大的理想是有一天出版一本袖珍诗集,巴掌大小,让每个读到它的灵魂都能震颤和疼痛。可能也是奢望吧。

      18.如果把您一人送进渺无人烟的深山,只准带一本书、一张碟,您会带什么样的?在吃住无忧的情况下,能在那里生活多长的时间?
   
      这样的假设只是一种假设,不具有实际意义。这话让我想起了海子,海子卧轨的时候带的是《瓦尔登湖》,大概他就是向着那恬适、宁静的生活而去。没有人会在没有实际境遇出现前做出选择,即使选择也不是最真实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当那个境遇一旦降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最真切的选择。

      19.您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您觉得您的理想生活会实现吗?
    
      做一个背包客,布衣芒鞋,游走天下;或者暮鼓晨钟,诵读夕阳。这情景经常在梦里实现。

      20.最后请谈谈您的配偶,她(他)对您的写作生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您给过她(他)怎样的报答
     
      不支持不反对,但欢迎写稿赚来的银子贴补家用。
  
              


 


 

上一篇:几近失传的内乡“土法”酿酒术      |      下一篇:清代县官礼仪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