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内容摘要: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对于县级官员也不例外,对到任、排衙、接印、见官、祈祷、庆贺、诏赦、斋戒、护日月、忌辰记、朝觐、离任等礼仪都有详细、严格之规定。
关 键 词:县官,礼仪,规章制度,清代
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唐孔颖达在解释“官”的定义时曰:“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官”,就是管理,官以管理和领导为本份。若指其某一官位,则叫做官职。
县官名称除了县公、县尹、县宰、县大夫、县领、县长、知县之外,还有大令、大尹、明府,县侯之别称。习称县令,通称县官,俗称亲民官、父母官。百姓尊称大老爷、县太爷;而其属下则以“县尊”敬称。在没有上司在场的公众场所县官自称“本县”、“本官”,而在上司面前则自我贬称“卑职”、“下官”。县官还有代称,早期的县官也叫“百里”,古代一县辖地约百里,故“百里”也成为县的你称,因此治理一县的县官也称为“百里”。明清时,县官还有代称叫“县正堂”,这是因为县官(州、府官同)正式办公的处所是衙署的大堂 ,因此大堂称为正堂 ,县官称为常官,故在县官的文告、碑刻、匾额和官衔牌中常以“正印官”之称,这是因为古代地方官印章俱为正方形而故名。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对于县级官员也不例外,对到任、排衙、接印、见官、祈祷、庆贺、诏赦、斋戒、护日月、忌辰记、朝觐、离任等礼仪都有详细、严格之规定。
到任礼仪
清代凡经吏部铨选,放任知县的新官,要提前发出谕贴红告示,通知将到任的县署衙门。告示开头写“新任某某府某某县正堂某某为晓谕事......”文中说明上任日期,迎接地点,各项事宜须知等等。有的还具体要求本县署迎接的铺兵、吹手、伞夫、皂隶人数各多少。正文后写“右谕通知”。本县衙署接到通知后,礼房经承送着上仪注单,预备好三牲祭礼、灯笼彩盏、车、轿、夫、马,开具新官上任参谒祭拜各项礼节先后,以便秩序举行。同时设好床铺、桌椅、箱架、公案、印垫、印盒、印架,下马宴及三日公应酒席等。
新官到任时,本衙的官吏、僚属、教谕、训导,经承、吏典,生员,当地官宦,豪商大贾,乡绅耆老等,俱要出城到接官亭通接新官进城。进城后,先到城隍庙里斋戒、沐浴、住宿,并将三牲祭礼,各类器物陈设就序。第二天天亮,新官穿朝服祭拜,赞礼官唱:“跪,行三献礼!”行礼毕,唱:“读祝!”执事者跪读:“维年月日,某官奉命来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今者谒神,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余有政事未备,希神默助,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民。余尚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小民,神其降殃!谨以牲醴致祭,神其鉴之。尚飨!”读毕,唱“一跪三叩头!”祭毕,引赞将新官引至公署仪门前下马。祭仪门,从仪门中间甬道入内。衙门中先在大堂月台望阙陈设香案供品,礼生引知县到香案前,行三跪九叩首礼,谢皇恩毕,入署内宅祭祀灶王神。祭毕,出堂入公座,准备受拜。
知县到任,首先要仔细查阅地界版籍,了解周围村庄疏密。掌握全县山水田土,风俗民情,税粮户口,刑狱案犯,衙役何人妥当,士绅何人开明,兴利除弊;何人横行霸道欺压乡里等情况,便于施政治理。然后张榜安民,晓谕境内军民,严禁私宰、私盐、赌博、嫖娼、窝娼、酗酒、贩毒、吸毒、行凶、私铸、私销强讨、盗窃、迎神、赛会、吃斋、教匪等事,违者严惩不贷。
排衙礼仪
礼房书史报时辰毕,衙皂将书案抬到知县面前,六房经承吏典拿卯册点卯,先主簿、次县丞、后知县,官吏僚属, 人人都要拱手画卯。六房书点卯画押完,于卯簿上大判一“曰”字。呈押完毕,退回各自廨舍换上常服。复来公堂叩见新官。从衙役、皂隶、典吏、经孙、说客、僧官、道官、阴阳生、医官、学官等依次从下到上,都行两拜礼,知县起身而受礼。然后由典史、主簿、县丞等佐贰官参拜 ,行两拜礼,知县起身拱揖答礼,参拜毕随押公文,检点各项事务。新官将三牲果酒等用来酬谢众官吏,然后传谕县署公规秩序,结束。众人解散堂事。知县进县衙内宅,祭祀土地神,然后准备接印理事。
接印礼仪
新官接印时,先传谕礼房书吏准备好香案和香纸鞭炮等。知县先登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然后升大堂暖阁。传头二三梆,打点一下。知县望北阙拜印,行三跪九叩首礼。升坐大堂,由司印将印信验明,看铸造年月和铸造局是否相符,印上有无缺角少字,印纽是否完整等。如果印信完好,即行交接。交接手续办完后,由佐贰僚属备办果盒醴酒,于公堂上共同拜贺知县。知县到任交接、庆贺仪式到此全部结束。
见官礼仪
清代县官见官的礼节分为同级相见礼和初见长官礼两种。一是同级相见礼。知县官位均等者,宾客至官署时,主人属吏入门通告,开门,宾自中门入,至外堂檐下下车(马)。主人在檐下作揖相迎,宾入厅后,各再相拜。至其座位、进茶、辞退。二是初见长官礼。知县要在辕门外下车(马),自左门入。按次拜见时,知县要身着公服,由主人属下引领,自东阶东堂,并将写有自己职衔、履历的名柬放在各自长官的座案上。然后,知县按次序向长官三作揖,长官离座答揖,知县退下。
祈祷礼仪
清代的县官可谓公事繁忙,他们除了决讼断辟、征收赋税、宣传教化、赈灾济贫、劝民农桑、课业生徒、祭祀天地等事务外,还要亲自做祈祷事宜。因此,祈祷也成了他们的公务内容之一。
县官不仅要祈雨祈晴,还要祈祷消灾。据民国《内乡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春夏旱至小满节,豆麦均枯,城内花园井水涸。县令蒋念熙率绅民,躬赴石堂山麻衣真人祠,淘潭祈雨已而果降甘霖。”看起来这种祈祷在旧时使用很普遍且似乎很灵验。古代帝王常说:“民为帮本”,如果全国到处闹灾荒,民不聊生,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危及朝廷社稷江山,因此从君王到官吏,一旦在他们的范围内发生灾情,都要向神灵、向上苍祈祷,以消灾减祸,为黎民解除苦难,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其实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旧时代,由于人们不懂科学知识也不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只好借助于人们心目中想象的各种偶像来消灾除害、庇佑百姓了。当然祈祷也就成了县官和各级官员的一种责任。
庆贺礼仪
凡遇皇帝、皇后寿诞,元旦(春节)、冬至等节,知县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仪门之内张灯结彩,在大堂正中安奉龙亭,大堂前高台上东西两边设置仪仗。龙亭前设香案。到庆贺这天,天刚亮,众官吏齐集于大堂前的台阶上。鼓三响,如有出使官员在此,通赞者唱:“出使官行礼!”引赞者引出使官至露台上,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毕,退于露台之东,西向立。通赞唱:“众官排班。”众官依次文东武西,排列整齐,鼓乐奏鸣,众人先行一跪三叩道礼,乐止。选赞唱:“告天祝寿!”引赞引知县到龙亭前跪下。唱:“众官皆跪!”通赞跪读祝文:“内乡县正堂△△△臣等,荷国厚恩,叨享禄位,皆赖天生我圣君,保民致治。今兹正旦(圣旦、冬至),圣寿益增,臣等下情无任欣跃之至!”祝毕,仍回原位再行两跪六叩首礼。礼毕撤去龙亭,众官跪送。庆贺仪程结束。官员回廨,援例休假。
每年元旦(实乃今之春节 )和皇帝圣寿,加上前后各三天共七天,众官僚属俱穿朝服冠,不理刑名不办公,休假七天示喜庆。正月十五元宵节,加前后各一天共三天,县衙众官吏着朝服冠,休假一天。皇后寿诞吉晶日,一天不理刑名案件,但照常办公。
诏赦礼仪
凡遇皇帝诏赦,知县率领所属众官吏着朝冠服,备好龙亭彩舆,仪仗鼓乐,出郊迎接。众官跪道旁,朝廷使臣下马,取诏赦放置龙亭中。众官及仪仗鼓乐前边引路,朝使上马,跟在龙亭后边,到县衙,众官先进公署,文东武西站好,龙亭摆放大堂正中,朝使立于龙亭东边面西。如有出使官员,通赞唱:“出使官行礼!”引赞引出使官到露台,行三跪九叩礼,礼毕,退至露台东边西向而立。通赞唱:“众官排班!”众官排列整齐后奏乐,众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乐止。朝使捧诏赦授予展读官,展读官跪接圣旨,开读案宣读。出使官居中,众官随后面北朝龙亭跪下听读。圣旨读罢,展读官捧诏奉还朝使,朝使仍将诏赦放于龙亭下。知县问:“圣躬万福?”朝使鞠躬答曰:“圣躬万福。”众官退下,更换公福(常福),会见朝使,行两拜礼,朝使答礼毕,一路鼓乐仪仗重新将朝使诏赦送至接官亭。
斋戒礼仪
每年冬至这天,知县率领众官吏在圜丘(祭天的土坛)上举行最隆重的大祀典礼,祭祀天地、玉皇、太庙、社稷。夏至这天在方泽《贮水为祭的方池》边大祭土地。正月择黄道吉日合祈天地。都要提前三天斋戒,不过问刑名案件,不办理公务,但遇紧要特殊事仍然办理。每年春秋二季的第一个戊日祭祀社稷坛;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时节敬享太庙;第三年一次合祭太庙。都要提前斋戒三天,不理刑名案件,照常办公。每年二、八月的一个丁日祭祀孙子;春分祭祀朝日坛;秋分祭祀夕月坛;季春、季秋之月择吉日祭祀历代帝王庙宇,都是提前二日斋戒,不过问刑事案件,照常办公。
护日月礼仪
若接到礼部关于日蚀或月蚀日期的勘合通知,县衙要提前在仪门至大堂之间张灯结彩,搭设花门彩棚。到了日蚀或月蚀这天,衙役们在大堂前的露天高台上摆放香案供品,在仪门内置金漆大鼓一面,在露台下摆放丝竹管弦乐器。露台上向太阳或月亮陈设各官的拜位。待本县阴阳生预报日亏或月亏的时间后,各官身着朝服冠,排列整齐。通赞唱:“班齐乐作!”众官行一跪三叩首礼。礼毕乐止。执事者捧鼓到排班班道前,班首击鼓三声,接着众鼓齐鸣,旋转环绕作救护日月仪式。到日蚀或月蚀严重时,乐声起,众官再次行礼,救护仪式如前。到太阳或月亮恢复正常光亮时,乐声再起,众官又行一跪三叩首礼。叩拜毕,乐声停止。撤去香案供品,众官依次退回县衙内宅。
日蚀月蚀是宇宙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天文台的钦天监都具有高深的天文科学知识,明知是太阳、地球、月亮在运行中互相 遮掩所产生的。但清代上,上至朝廷,下至各级官府和庶民百姓都把它视为是一种天机,预兆吉凶。故意把它神秘化,以愚弄百姓。
忌辰礼仪
皇帝、皇后、印官的父母丧曰,统称谓忌日。县衙仪门外供设忌辰牌位,遇忌辰日知县与其僚属穿一天素服,不升堂,不审理刑名案件。迎送上宪及宾客不打点,知县出入县衙也不鸣锣开道,仅打油伞。
合祀礼仪
每年仲春、仲秋的第一个戊日,都要祭祀社稷坛。知县主祭,僚属陪祭。坛上设矮桌二张,高一尺一寸,宽一尺九寸,长三尺三寸。从神厨上将社稷牌位请下供于桌上。牌位以木板制成。上书“社之神”、“稷之神”,朱漆青字,高二尺二寸,宽四寸五分,厚九分,座高四寸五分,宽八寸五分,厚四寸五分。社神居左,稷神居右。敬奠奉献醴酒丝帛,先社神,后稷神。祭器,二神各役酒三爵;帛一篚;黑色和羹一 ;玉米一 ;高梁一簋;形盐、蒿、鱼、枣、栗边笾;菁菹、芹菹、内浆、鹿肉浆四豆。放置器皿的案子四个,高一尺一寸,宽一尺九寸,长三尺三寸。猪一头羊一只,摆放牲礼匣子的案桌高六寸、长三尺五寸。除了用古器皿外也用瓷器。祭祀的程序为:省牲、迎神、奠吊、三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瘗(埋的意思)等礼。祝文为:“维年月某某县正堂等敢昭告于社之神、稷之神曰;品物资生,庶民乃粒,养育之功,惟土是赖。维兹仲春(仲秋),礼宜告报祀。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祭祀完毕,仍将社稷牌位请回神厨。
每年仲春、仲伙的第一个巳日上午巳时,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坛,并请城隍牌位同享祭祀。知县主祭僚属陪祭。祭坛上设立三尊神位。风云雷雨牌位居中,上书“风云雷雨之神”,山川牌位居左,上书“山川之神”,城隍牌位居右, 上书“城隍之神”。牌位、祭器、祭品、祭祀仪式与祭祀社稷神同。但猪羊增为三份,每尊神主一猪一羊。其余祭品增为七份。风云雷雨四份;山川二份;城隍一份。帛用白色。临祭时,执事者先将毛血掩埋于土坎下。开始祭祀,祭奠丝帛初献。读祝文:“维年月日,某某县正堂等,敢昭告于风云雷雨之神,本境山川之神,本县城隍之神曰:维神妙用神机,生育万物,莫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钦承上命,忝职兹土。今当仲春(仲秋),谨具特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飨!”祝文放置桌上。送走神位后,来到义 (俗称乱葬坟),焚烧祝文与丝帛名之曰:“望燎”。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知县自备纸三牲、果酒菜肴,到城隍庙祭祀城隍,庆贺城隍神主诞辰。
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炸油桧(炸秦桧)节。这三天城隍要依例出城北关邑厉坛去,清明节收鬼,中元节点卯,炸秦桧节撒鬼。知县命人将城隍木雕行身以八抬大轿抬至邑厉坛,安放于坛上,另设亡于非命,如投河、上吊、服毒、车轧等,没人收留祭祀的孤魂野鬼鬼神牌位于坛下左右。同一同祭祀,城隍祭品为一猪一羊,酒三爵、果三笾、蔬菜四豆、羹汁四器。无祀鬼神牌位祭品为猪二羊二,一分两半放于器物上,同羹汁饭食一块铺设于各鬼神位前。香火腊烛、果酒纸钱随城所用。主祭陪祭各官,就位四行拜礼。主祭官到神位前行三献酒礼,归原位。赞礼读祭文;读毕再行四拜礼。祭文同纸钱一并焚烧,祭礼结束。
农历五月十三知县要祭关帝。六月二十四日要祭马王爷等繁文缛节不一而足。
朝觐礼仪
清朝很重视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知县朝觐皇帝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方式。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清廷制定了朝觐考察办法,其中规定州县正职官吏在大计之年均要入觐请训。入觐前,吏部要将五花册颁发各省巡抚、按察使,令其将应朝觐官员的姓名、起程日期于十月上报吏部。朝觐官员限十二月底到京,违限者立即参奏,并“不许私自驰驿,分外科扰”,其“贤否考语一惟抚按定注”考评之语只用“才、守、政、年四格”,也即按应朝觐官员的才学、操守、政绩和年龄四个方面明白直书,不准铺叙繁文,若一旦发现有毁誉徇情、是非颠倒者,必严加议处。
朝觐大典三年举行一次,处所一般在太和殿内殿(康熙时一度曾在保和殿)。届时,皇帝御殿,前引大臣自太和殿后导引,由宝座两旁趋至宝座前,左右东西面立,后扈大臣二人自宫内随之而出,至宝座左右站立,豹尾班于宝座后面向立。接着,皇帝在朝觐官员行礼后,询问各官条奏事宜及其职称履历。最后由鸿胪寺官宣讲皇帝谕旨,朝觐活动结束。各官所上之疏均由有关各部议覆,奏请皇帝批准。
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清廷鉴于府州县正印官入觐时,“势在委署,但署官害民,反为地方之累”,规定“止蕃臬各一员,各府佐一员代觐。”康熙二十五年,各省蕃臬及府州县官吏的朝觐之制才不再存在。
另外清代新官在就任前还得进京陛见请训,这种制度称陛辞。它的形式和意义与朝觐相似,皇帝除征询赴任官员的打算、意见外,还再三告诫赴任官员要“以实心行实政”,“以实心爱民为主”。
离任礼仪
清代地方官员流动性很大,到任时要“交盘”。所谓交盘就是卸任时交接盘点。官员因调动、被参、降革、休致、丁忧、告病等,按制需离开现任职位,称“离任”。官员须即令离任或须批准后离任,均有定制。如知县要在任时遭父母丧须离任回乡守丧者,不得即行送印,须听候谕旨到,方准离任;凡有革职、休致、降补以及告病等可一面上报史部,一面委员收取印信署事,即令离任;知县题请调简人员不必等候部复,即可离任,调繁人员,须经部复议准,方离原任。
在具体交接时,应将钱粮征收、刑名案件、仓库等案卷留交后任接办,如有遗失损坏、盗取篡改都要受到处分以至治罪。
主要参考书目
1、《清史稿》
2、《内乡县志》
3、《清代衙门图说》,林乾著,中华书局
4、《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刘鹏九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5、《清代内乡县衙》,周星邻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6、《天下衙门》,完颜绍元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7、《清代地方官制考》,刘子扬编著,紫禁城出版社
8、《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任立达主编,青岛出版社
9、《清代知县执掌之研究》,徐炳宪撰,台湾政治大学
10、《南阳知府衙门考》,姚柯楠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11、《大清律例通考》,吴坛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2、《清朝典章制度》,郭松仪等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13、《揭秘内乡县衙》,王晓杰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