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清晨的桃庄河村上,76岁的薛红军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一寸寸抚过引水渠的石碑,当指尖触及“西沟水库”几个字凹痕时,他的左眼微微颤动,而右眼却永远凝固在浑浊的灰白里——这是半个世纪前那声惊雷留给他的“勋章”。
“轰隆一声,天地都红了。”薛红军老人清晰的记着1967年5月28日下午的那次爆破,老人喉头哽咽。作为十几岁娃娃的他在工地上干活已经2年多了。那天本来有二十余道炸药要爆破,可有2-3道导火线因迟来的爆炸突然炸响,飞溅的碎石像钢刀般刺入右眼。当时血糊住脸,手里还攥着半截导火索……
这场改变命运的意外,在薛红军口中只是“轻伤不下火线”的注脚。经过简单10余天的养伤,他蒙着纱布摸回工地……“瞎只眼算啥?看不见渠水进村,那才是真瞎!”
桃庄河人的脊梁,正是在这般血性与执着中挺立。薛红军老人凝视着纪念馆里匣底泛黄的工程图纸上,歪斜的铅笔字依稀可辨……“您后悔吗?”面对提问,薛红军老人毫不犹豫的说“不后悔,一点也不后悔。”朴实的话语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历时22年建成一段长达15公里的盘山天渠,先后打通七座山,修建了东沟、西沟、洞山沟“三座水库”,在干河滩闸起18道石坝,把生命之水引到了家门口。老人布满裂纹的指尖轻抚字迹,“独眼”中泛起波光。
从1956年开始,桃庄河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士兴带领党员同志历尽千辛万苦,实施“治山、造地、兴水、育林”四大工程。山高路远、工程浩大,桃庄河人跨县运沙、劈山造渠,仅凭双手和简陋工具重整“河山”,修建了三座水库和东西两条长近115千米、宽1米深1米的盘山大渠,同时打通了七座山洞,并在石门和杏花山架设青年渡槽两处,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奠定了桃庄河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1969年9月,清凉的库水流向了沟沟梁梁,通向了千家万户,灌溉面积达67公顷,解决了桃庄河几千群众和牲畜的饮水问题。
“桃庄河精神”不是孤勇者的传奇,是一段充满激情的集体记忆,更是一笔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薛红军老人满眼含泪说:“处理哑炮时壮烈牺牲的爆破英雄付成功、被巨石砸中身亡的18岁的尹文秀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有太多人付出了血和泪,甚至生命,我只是替她们见证如今的盛世青山……”
暮色渐浓,村文化广场传来孩童嬉闹。如今的桃庄河,天蓝水清、绿树红花、空气清新,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新时代的桃庄河人守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赓续着桃庄河精神,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蹚出了一条以红兴绿的特色发展路子。
渠水潺潺,流过“干河滩”上永不褪色的“米粮川”,将一代人的热血与守望,写进了一条以红色旅游带动板栗基地、大樱桃基地的农游一体化发展新路上,这个全县有名的“经济强村”“林果示范村”正阔步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