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潭文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菊潭文学
端午时节雨纷纷
添加日期:2018-06-20 09:03:08   来源:   作者:曹万琪   浏览量:

    又是一年端午。

    久旱的夏日赶在这端午节终于下了场雨,雨比预报的有一点猛,从昨天夜里开始,时断时续,时大时小,时急时缓悠悠的下着。春雨贵如油,夏雨贵似金,连绵不断的雨却冲淡了节日的气氛。中午,我百无聊赖,撑起雨伞走上街头,这是我走了几十年熟悉的小镇,街头的一切了如指掌,雨中的街道显得格外的空旷,只有些许来往的车辆和些许坚持的小摊,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像我一样无聊的人,或在商场超市穿梭,或在街头巷道闲荡。哗啦啦的雨点,拍打在伞上或砸在路面上,溅起了一个个水花,远处烟雨蒙蒙,似有灵幻,我的思维穿越时空,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想起了那个与端午有关的三闾大夫屈原……
    今年的端午,遇上了“父亲节”,又赶上了星期天,小镇上早几天就凸显出节日的味道:几个卖香袋的老太太,一周前就把摊位摆在了街头,小小的香囊散发出幽幽的药香,诱惑着那些充满好奇的孩童们,真正吸引孩子们的是香囊那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造型,有12属相的,有小动物的,也有不少是装饰品的,孩子们总是拉着大人围在小摊边挑选自己喜欢的香囊;近两天,街上又有了卖粽子、粽叶、咸鸭蛋、鲜鸡蛋的小摊,还有一些乡下人割来艾草也摆在街头叫卖,当一切都做好安排,让更多的人随遇而安,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现在过节啥都有人卖,把现代人伺候“懒”了,把许多传统手艺丢了。
    时间大段大段的流走,谁也阻挡不了。关于端午,儿时的记忆亦略显模糊,能回忆起来的也就是一些片段,也就是这沉淀下来的风俗习惯了。
    记忆中,端午节的早晨早早地被父母叫起来,赶到村子的小河里去洗澡,大人们说,夜里药王爷在河水里撒了药,洗了澡一年身上不长毒疖子。我和小伙伴们脱了衣服,冻得瑟瑟发抖,跳进凉冰冰的水里扑腾几下,赶忙爬上来,回家里再钻被窝里暖半天,生怕冻感冒了。佩戴的香袋很简单,母亲提前让父亲从街上包几毛钱香药,然后用不同颜色的布块缝个简单的袋子,里面塞点香药就是“香袋”了,我们姊妹多,大多时候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不能满足,母亲就用几根五色线拧在一起系在我们的手脖上,这就够我们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彩绳据说能辟邪,关于辟邪这事,儿时的我是不能理解的。
    端午节往往是放在早上过,主角是煮鸡蛋和煮大蒜。鸡蛋有咸、淡俩种,都是自己家鸡下的,提前腌制好,偶尔有咸鸭蛋或者鹅蛋那就更奢侈了。在老家,粽子是一种稀罕物,糯米、红枣是需要花钱买才可以有的,那时在农村,花钱买的食物,一般是不会考虑的。甚至后来,日子好过了,端午节母亲也只是买些糯米,给我们蒸一碗糯米饭,上面撒些红糖,就算过端午节了,所以在童年的记忆里,粽子几乎没有什么印像。
    煮大蒜也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一年之间,除了端午节,极少去吃煮熟的大蒜。端午时节,往往是大蒜收获没多长时间。煮大蒜用的是整头的大蒜,母亲剪去须子,剪去蒜梗,清洗过后,扔在锅里,和鸡蛋一起煮熟。煮熟的蒜头极好剥,用手一挤,便脱身而出,面面的味道,有一点甜。父亲和母亲常说这样吃大蒜,败毒,还暖胃,尤其小孩吃了“补肚子”,虽然儿时也不怎么喜欢那个味道,觉得没啥吃头,偶尔还会转身吐掉,但一直记得父母的话,现在年年的端午节也总要煮一些大蒜吃。
    农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农村一直沿用端午节在门头插艾草的习俗。我们山里艾草不缺,父亲端午节一大早到山沟里割来一捆子,把家里的所有房屋门前都靠些,门上插一些,过了端午,收藏起来。据说艾草可驱蚊蝇、杀虫蚁,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但那时没有人把它说那么金贵。眼下,这艾叶被炒作的“贵重”起来,人们疯狂收购,导致野艾草嫩芽就被割掉,原来漫山遍野处处皆是的野生艾草被洗劫得所剩无几,甚至有人专门种植艾草作为发家致富的门路。每年端午节,想从附近的河边或坡边找几棵艾草都挺难的,所幸的是我的邻居来自乡村,年年端午都会从老家割一捆子分给我们。
    蒙童时,端午节在心里有很多“谜”,只知道端午节与粽子有关,与香袋、五色线有关,不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后来上学了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屈原的,再后来“过端午节多了”,才详细了解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
    2000多年前楚国的屈原大夫情怀高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为国赤胆忠心,无奈奸臣当道,救国无望,“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纵身一跃,成就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屈子一跃,救不了楚国,注定是一个悲剧,所以,有人说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屈原是个悲剧英雄。     昏君无道,苍天有眼,历史是正义者的历史,拂去历史的云烟,弹落岁月尘埃,不难发现,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是老百姓敬仰的一位大英雄,是历史长河中一尊令后人仰望千年的丰碑。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悼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百姓把饭团、鸡蛋丢进江里,药师把雄黄酒倒进江里,以保护屈原尸体。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中国人选择了以屈原的忌日为节日,年年端午,款款深情,一枚粽子、一杯雄黄酒,粽叶幽香,咀嚼和回味的不单单是屈原,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端午节,一个让中华儿女念念不忘的传统节日;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仅屈原一人!
    淅淅沥沥的雨还在下着,古人有“端午无雨是丰年”的农谚,可好久没下雨了,干渴的田野需要一场这样酣畅淋漓的透墒雨。莫非苍天亦有情?在这纪念忧国忧民屈子的日子,来了一场及时雨!
 
上一篇:另类的感动      |      下一篇:一路走来40年的土地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