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乡镇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营商环境 > 乡镇
“美丽乡村”让余关情有独钟
添加日期:2015-07-27 10:10:53   来源:   作者:闫风雨   浏览量:

“美丽乡村”让余关情有独钟

 

“每天来这里跳跳玩玩,咱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有舒适的健身场所了!”725日下午,在乡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前文化广场,二三十位村民正在跳着扇子舞。在她们身后,几台机械正在社区柏油路划停车位。不远处,施工队正忙碌粉刷外墙漆,园艺工人正修剪花圃。

 

这是内乡县余关乡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高端定位,着眼长远发展

 

2014年,余关乡被列为河南省“美丽乡村”项目,是南阳市首批“美丽乡村”试点,乡党委政府把“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从科学规划入手,立足长远发展谋划。委托省市规划部门先行规划,制定了《余关乡2010­——2020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把规划图立在醒目位置,让群众明白新村未来发展蓝图,监督规划实施。把新城建设作为50年不落后的基点出发,形成综合性的便民新城。

从人员配备着力,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专门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由党委书记张新炜任指挥长、乡长石天军为政委、主要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纪委书记罗雄全面负责新城建设工作。下设“一室六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服务组、机械调配组、安全保卫组、巡视督导组组、计量统计组、质量监理组。加强对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从建立机制发力,夯实新城建设基础。一是宣传机制,解决“四心”问题,即各级党政的决心,各级干部的责任心,农民群众的自主心,全社会的关心,多种形式宣传农村文明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运作机制。有效整合农村工作力量和资源,形成统一的工作领导机制,实行一个口子对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三是投入机制。组织农民筹资投劳,鼓励县直单位与农村村组结对,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四是激励机制。制定了新城建设考核办法,把建设进度纳入标段施工重要内容,做到“要进度、求质量、保安全、交朋友”。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将进行调整,有力地促进了新城建设又快又好。

 

大气手笔,书画民心工程

 

乡党委把新农村建设从解决脏乱差等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从群众要求最强烈、最能立竿见影的事情做起。

2014年,依托“美丽乡村”项目资金1857万元,对余关集镇建设路网、灌网,并进行绿化、亮化,集镇道路硬化率100%,街道绿化美化达到80%目前,完成了内余路、宝天曼大道等2条县级主干道拓建工程和为民路、农游路等4条市政道路建设,形成了新集镇道路网格;文化广场、乡中心幼儿园、乡中心小学、敬老院、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乡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了市级卫生乡镇,人居环境满意度测评连续在全县名列前茅。余关村支书余书军等村民无不自豪地对记者说:“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人居环境现在要属我们余关最好了……”

  如今,不论是在以山为屏、绿树成荫的麦山村,还是在楼台亭榭、清水长流的黄楝村……都彰显出建设后的新村之美。用黄楝村村支书王建国的话说,该在未建设新农村前,家禽家畜乱跑,村庄七零八散,民房东倒西歪;现在黄楝村可以说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群众舒心。

“不改变脏乱差的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党委书记张新炜从项目落地就提出了这一思路。

“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三新”理念,“环境大改善、群众大改变、产业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四大”目标,“规划首要,先易后难、因地而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五步走”工作原则。这些都是余关乡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法宝。

  “建设新农村,要以房屋改造带动环境改变,促进观念转变、素质提升,最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县人居环境整治负责人说。

 

循序推进,营造宜居家园

 

“柏油路平平展展铺到家门口,大路边上路灯亮亮堂堂,农村条件也不比城里差。”王沟村老龙庙组村民们不无感慨地说。

乡党委政府一开始就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大局,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创建,拿出100万元作为创建工作的启动资金,统一标准调度,修建花坛、铺设条石、移植景观苗木等,现场拍板解决公路绿化、石塘整治、水渠衬砌、墙壁粉刷、路灯亮化等美化绿化工程,并在最关键时刻、关键部位组织乡干部帮助攻坚破难,让全乡上下共同感受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增强创建工作的新动力。

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套“横向包容、纵向到底、专人管事、循章办事”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农村面貌彻底改观让农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全面参与的热情。当首批新农村建设结束后,未搞的农村群众纷纷找到支村两委,由推着干变成了主导要求干、积极争取干,干群、党群关系空前密切,农村文明呈现出全新景象。

通过垃圾收集、污水治理,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余关村建立起了公共卫生值日、评比竞赛制度,黄楝村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干部、老人大代表、老政协委员)监督作用,让特殊人群参与环境清洁活动,建立了成果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垃圾统一处理填埋,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乡长石天军说。  

到今年年底,余关乡将建成像黄楝村一样的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配套完善、乡村文化繁荣的新农村7个,占到了总村数的30%以上。实施了430公里的村道通畅工程,修建便民桥39座,安装路灯528盏,安全饮水工程2处;建设“农游一体化”旅游示范村4个,精品点10个;种植薄壳核桃7万亩、特色小杂果1.1万亩,栽植女贞、冬青、竹子9万株,配套栽植辛夷、桂花、国槐等其他树种1.9万株,打造出了一条在内乡独树一帜的旅游生态风情线。

“美丽乡村”建设,像春风,吹遍了余关的沟沟壑壑,也吹进了余关老百姓的心坎。项项新产业让老百姓心底踏实,件件好实事让老百姓梦想成真,片片新家园让老百姓富而思美。就像来余关考察观摩“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外市县领导说的那样:“像余关这样的良性发展,今后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上一篇:七里坪乡扎实开展“三查三保”活动      |      下一篇:七里坪乡精准扶贫工作方向明靶向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