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曹丙午,内乡永远的脊梁
添加日期:2012-04-28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刚从部队回来那些年,我采访过曹丙午,也写了一些的确是很肤浅的有关曹丙午的文章,但那时没有收藏意识,至今也找不到那些文章了,所以,前些日子看到“七嘴八舌说老曹”的《戊子岁月》一书,又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在我心底里,曹丙午,那是内乡永远的脊梁,如果没有他,内乡的发展肯定要受“亏”许多。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是我们内乡人,特别是内乡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因为他是内乡曾经的“火眼金睛”,他能看到内乡发展的一个瓶颈,并执着着去打通一个个瓶颈,带动着内乡发展,造福着内乡人民。记者在想,假若那些年来,内乡的干部们都能像曹丙午一样,坚定不移上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内乡会陷入“宛西经济洼地”吗?

后天是35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此时此刻,我放下周末的休息时间,提笔记下心灵里最真挚的东西,就是想告诉时下的内乡人,雷锋,是中国脊梁伟大交响的奏鸣者,而曹丙午,无论他离开我们有多少年,但他那沧桑的身躯永远挺立在内乡大地上,他那稳健的脚步永远踏着内乡那纵横交织的脉路,奏响着发展的交响……他的精神的确就和雷锋精神一样,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变的航向。

曹丙午生于1923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历任马山口镇镇长、豫西铸造厂厂长、县工业局局长、县生产指挥部指挥长、县公路指挥部指挥长、县经委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后担任马山口镇老干支部书记,20082月病逝。无论是在任或离休后,曹丙午都是在辛苦着自己,为内乡人民不遗余力地奉献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让我们从以下的真实记录中,来感受曹丙午播撒在内乡大地和雷锋精神一样的为民情怀。

 

“咱内乡的电,那是曹丙午给办的”

 

电,是文明的象征,有了电,人们的眼前豁然一亮,生活有了灿烂,发展有了动力。但内乡的电从何时开始兴办,又是谁领着办的,很少有人知晓。

“咱内乡的电,那是曹丙午给办的!”在内乡电业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已从内乡县电业局农电股股长位上退下来多年的马荒成一谈起内乡的电业史,就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在他心中,“曹丙午是内乡办电第一人。”

解放初,曹丙午任马山锅厂(即南阳地区豫西铸造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时购买了一台25千瓦的旧发电机;19638月,他又为内乡县软木厂购置了一台旧发电机。

19688月,鉴于内乡县城无主力电厂,严重制约着全县的工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曹丙午在得知南阳电厂因扩容有一台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将退出运行的信息后,积极向当时的县革委请示汇报,筹建内乡电厂。他亲赴南阳,多方周旋,500千瓦机组顺利落户内乡。

在建电厂中,从抽人到选址,从选址地的群众搬迁到基础建设,从主要设备的运输安装到调试运行,曹丙午都坚持深入在一线。从196811月动工兴建至19693月开始发电,曹丙午几乎没回过离县城只有30公里的家。电厂的顺利建成让县城工业、县直机关办公照明和当时的城关公社6个大队及城郊的东王营大队都用上了电。

1969年的春节刚过,许多人还沉醉在节日的浓浓的年味儿中,但曹丙午并没有为内乡第一座电厂即将发电运行而陶醉,而是陷入了新的忧虑和思考中:电厂容量太小,且送电电压太低,容量和电压等级的限制都不能远距离地传送电能,内乡农村用电问题何时才能解决啊?

曹丙午四处打听,当得知国家有投资农村电网建设的项目时,他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他向县领导汇报后,很快奔走于郑州、南阳之间,游说于相关部门内外。当时的省计委主任兼省革委常委的杨德铭虽是内乡老乡,但因为邻县有类似项目,就是不同意内乡上这一项目。在省计委多次挨训斥、受冷遇的曹丙午不生气不泄气,一天到晚就在老乡的住宅外守候,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口自来水,整整缠磨了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上帝”,杨德铭大笔一挥,“同意建设内乡张岗配电站及相关配套项目”,同时,已上马土建工程的“邓县张村35千伏变电站停建,移至内乡张岗”。自此,内乡县革委会农电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由县长梁宏江兼任,副组长是曹丙午。

为了让全县百姓早早用上电,曹丙午累着并开心着,他心里装着“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王进喜精神,装着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把指挥部建在工地上,虽然多次累倒在一线被送往医院,但每次从医院出来,他又总是疯跑在农电建设第一线。在内乡张岗35千伏线路即将投运时,他又将目光转向了10千伏主干线路的架设和低压用电配套工作,将通电计划落实到生产队、机井、电灌站。为推动大面上工作开展,他还说服县主要领导,将已被打为“走资派”的原县委常委赵松“调”农电“劳动”,以协助自己开展工作。19698月,镇平侯集至内乡张岗35千伏线路竣工,10月底电站安装工程竣工。年底,全县16个公社中已有10个公社113个大队通电。张岗变电站主变2500千伏安,是电厂容量的5倍多,充足的电力通过610千伏主线送向了工厂,送向了农村,送向了学校,送向了机关以及田间的机井排灌站。

尽管内乡当时还有6个偏远乡镇没通电,但“有了电,富一片”已成为人们对老曹的由衷称赞。1970年内乡通大电后单电源供电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后劲不足,经常拉大闸限电,电价还高。当时,县上都在忙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根本顾不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此时已改任县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的曹丙午横下一条心,“冒险”来管电。1975年,他协调南阳电业局、西峡县政府和灵山驻军配合县电业局耗时2月有余,对西峡二朗坪――内乡西茨园35千伏线路进行测量、规划并做好初步计划,但因距离太远、投入太大,此计划搁浅。

1976年,内乡县长、曹丙午的“老搭档”梁宏江重返领导工作岗位任淅川县县委书记,让曹丙午找到了解决内乡第二电源的金钥匙。尽管当时淅川向外接线有严格的规定,但曹丙午找到了“理由”,并周旋于郑州、南阳、淅川、内乡之间上,在上级同意建设淅川冬青至内乡西茨园的35千伏送变电工程后,面对县电业局当时“群龙无首、派性严重、难以办事”的情况,曹丙午说服县委书记,亲自出征组建内淅35千伏工程指挥部,亲自带人勘测、选线、定线,亲自牵头筹集资金、材料、制定施工方案,组织民工连负责施工和拉运电杆……

1976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啊,唐山大地震、吉林殒石雨,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相继逝世……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当时的风云变幻,更清楚各级领导有多少精力顾及生产大发展,但曹丙午始终没有迷失方向,他坚持开拓,坚持发展,顶起了内乡一片天,确保了淅川冬青――内乡西茨园变电站的顺利动工、如期建成。这第二电源的开通,不但提高了供电质量、提高了供电水平、改善了电网结构,而且为提高全县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电,为内乡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曹丙午,你给内乡带来了光明,你不愧为内乡的脊梁。

 

过去的内乡工业,从曹丙午开始起步

 

马山口镇是194851日解放的。当时的中共南阳地委就设在现马山口镇政府东隔墙的原国民党区公所内。194910月,上级委派当时的马山口镇镇长曹丙午以原“鼎铸锅厂”和“公兴锅厂”为基础,组建南阳地区第一家国有企业――豫西铸造厂,曹丙午成为这一国有企业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

曹丙午上任伊始,针对公有资本不足的状况,他把家里唯一的一件大件农具――一头老黄牛拉进锅厂入了股,以此带动并组织社会上经营惨淡的几家小作坊业主入股扩规模。在锅厂初具规模、效益倍增时,又逐步退还了私营股份,完成了民营私有制企业的改造,使铸锅厂成为一家真正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

马山口的铁锅是以马山口“三条河”的铁砂为原料,北山的桦木明炭、浮炭为热源冶炼烧铸而成的。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曹丙午吃尽了苦头。有人说,在刚建厂的半年里,他根本就没有躺过床,谁也不知道他在哪过夜,常常是走到哪儿住到哪,深山老林里,农户的羊圈、牛屋里,常常是他睡觉歇息的地方。“夏淘铁砂冬烧炭,砂炭商业设点办,中间运输搬运站,分厂冶炼单独算,总厂精炼出尖端”的顺口溜就是他当时调研总结出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马山口的铸造工业享负盛名,产品开发种类一应俱全占据市场,生产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提升,铸锅厂成为带动内乡和南阳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尽管铸锅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度关闭,但如今的铁锅生产仍然是青春不老,倍受市场青睐。

解放初的工业,一需铁二要炭,发展保障三靠电。因领办豫西铸造厂而一举成名被委任为内乡县工业局局长的曹丙午最清楚内乡工业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1960年秋,平顶山领导“恩准”,县领导决定由他带人到平顶山实地考察筹建炼焦厂。很快,35天后,五个土炼焦炉开始出焦。紧接着,他又组织在炼焦厂附近建炼铁厂,一个月后,炼铁厂建成,铁水出炉,从根本上解决了内乡发展工业缺铁、缺炭的问题。

“铁水里面有深浅,铁块里面有硬软,天外还有天,技术是关键,要想赢天下,质量要领先”。为推动内乡工业大发展,1963年麦收前,他组织了“争当烘炉铁刃产品状元大比武”活动,历时三天,在南阳乃至河南产生了强烈影响。省二轻厅特令嘉奖,要求全省向内乡学习。这次大比武带动了全县工业产品质量大提高,全县一工、二工、三工借势掀起了“抓质量,上品牌”活动,“五小”企业蓬勃发展,为后来的内乡民营企业上档升级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丙午确实是干工业的老手。在“文革”的年代,他顶着压力,坚持深入企业调研,哪个企业产品滞销需要调结构转产,哪个企业厂址不对需要搬迁,哪个企业缺少流资需要帮扶,他心中都有数。马山口街一小企业负责人岳有亭在他的指点下,把他的企业与另一小企业整合一起,建起了马山化工厂,厂址从马山口街中迁至街北,从街北迁至青山河边,最后又迁到河北村的山沟里(今南阳神威民爆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成就了如今名震中原的“南阳神威”。

内乡造纸厂的前身是板厂纸厂,建在板厂的深山里,生产的产品是粗糙的包装纸、办丧事用的火纸。一阵儿“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使产品一夜滞销。曹丙午积极建议县委、县政府把板场纸厂迁到县城南大桥乡封营村,组织调整产品结构,产品从粗糙纸到卫生纸、油光纸不断更新,他还指导企业大搞技术革新,使纸厂成为内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支撑县财政的“顶梁柱”。

19705月,由化工部第十二化建公司援建、内乡人“凑鸡蛋”贷款争取来的年产3000吨的内乡化肥厂破土动工了,曹丙午又成了理所当然的筹建指挥长。1973年,化肥厂正式建成投产时,他铺下的麦秸秆已经发霉变黑,他的体重仅剩40公斤。之后,他又积极争取项目,使化肥厂由年产3000吨增至5000吨、10000吨、30000吨,成长为国家的“二级企业”。包括内乡造纸厂、内乡化肥厂在内,还有内乡软木厂、内乡果酒厂、内乡砖瓦厂等企业至所以能在一个时期成就了内乡人“宛西领头羊”的头衔,曹丙午为此付出太多的心血,但他从未居功自傲,尽管由此他还戴上了“内乡工业战线头号走资派”的帽子,但他为内乡人民服务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

 

“俺北山里的路,那是老曹用命修通的”

 

“俺这北山的路,那是老曹用命给修通的”。如今,当你沿着已上档升级的夏湍公路走进北山,偶尔和上了年纪的山里人说起这悠悠的北山公路时,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这样说。

“内乡方圆2400多公里,山区就占百分之七八十,如今都70年代了,老百姓还是手提肩担,这那像共产党领导的啊!这二胶公路快修好了,下面我要接着修夏湍公路,如果修不好,我死了就埋在内乡最远的湍源(村)。”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担任二胶公路指挥长的曹丙午当时说的话,言语中透射出他那神圣而庄严的表情,“他明明就是在向大家发誓、向北山里的老百姓们发誓的啊!”

夏馆镇到湍源村,盘山绕峰,九转川岭,从上个世纪1950年代到70年代初,省、市、县先后3次组织民工修路,投资近200万元,但都因修路环境太差,投入太少,困难太多而只修了20多公里就搁浅了。山里人盼路望眼欲穿,山里的好多资源下不了山,山里人守着金山过着穷日子。

1975年二胶公路竣工之时,一首悲壮的歌开始奏响,一个苦涩的梦开始了成真的旅行:县里决定,搁浅多年的夏湍公路重新上马,曹丙午出任指挥长。

他带着自己已十分严重的肺气肿进山了。

沐浴着春晖,披拥着冬雪,晨顶着霜芽,夜送着莹光,曹丙午和与他一同勘察修路的伙伴们出没在崇山峻岭之间。他虽是指挥长,但砍路障最苦最紧这活儿,他和大家一起干。修路难,难在定线,但他走东家、串西家请教打听公路走向,这山头、那山头跑着、窜着……人才48岁,个子本来就不大的他因修路连累带病瘦成了干柴棍……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甚至是根本就没有人走过的地方修一条公路,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曹丙午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而是吃住在山,挺着病体,和大伙儿一起无怨无悔地战斗着,奉献着……

19797月,夏湍公路全线竣工,地县领导为通车隆重剪彩,山里人头一回看到了那么多的大官、那么多的汽车、那么沸腾的山沟,他们奔走相告,他们歌唱幸福,他们泪如泉涌,但当他们要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蛋、煎饼、野葱等送给他们爱戴的“老曹”时,却咋也找不到老曹的身影,当他们得知他由于身体太差,累昏在工地,已被民工们送下山住进了医院时,一个个流出了念叨的眼泪,因为他们太了解老曹了,自从老曹进了山,就很少下过山,但每次下山,都是因为身体病得支撑不了了才被伙伴们送下山住进医院,但每次又都是病还未好,他就又风风火火上了山,他心里装着的是北山的群众,是开发北山资源的大事,而唯独没有自己……

 

“共产党员光想自己,啥事也干不成”

 

至今,仍然有人难以理解曹丙午:一位党员领导干部为内乡干了那么多好事,当过工业局长,筹建了那么多的工业企业,但他竟没有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给曹家解决一个“农转非”指标,安排过一个亲人就业。

他在任那些年,全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二十几口人,吃商品粮就他一个人。19833月他离休回到了农村老家后,每当人们和他谈及这些,他不但不后悔,总还是重复着他在任上时常说的那句话:“共产党员光想自己,啥事也干不成!我在任时之所以干成了那么多事,为内乡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就是因为我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党的事业。”

曹丙午在任时想的是党的事业,离休回乡后想的依然是党的事业。家乡庵北村一片片的荒山刺激着他干事创业的神经,他看电视,翻报纸,查取资料,建议村党支部沿山建设“鱼鳞坑”,树草栽植坑中,结果,四五年后就使这里的荒山变了旧模样并有了收益。接着,他又拉来当时的马山口镇党委书记参观荒坡治理成效,提出了“松柏压(山)顶,果树缠(山)腰,龙须草镶边”的远景发展建议。镇党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全镇推广了这种治理模式,使全镇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生态秀美的“绿色银行”。

曹丙午还利用自己担任马山口镇老干党支部书记的便利,组织起老干艺术团,围绕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镇中心工作编排节目,并在重修天明寺塔,修建宛西分师和内乡五中纪念亭,建立革命教育基地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组织协调作用。

 

记者感言:愿曹丙午式的“内乡脊梁”越来越多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曹丙午尽管已经死去了多年,但他的足迹仍印记在内乡大地上,他的音容笑貌仍留在内乡天地间,他的精神风骨依然活在我们心中,他永远是内乡人引以为豪的骄傲,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尽管由曹丙午等许许多多的奋勇开拓者引领出的“宛西领头羊”在市场经济中陷入了“洼地”,但如今,在新一届县委、政府的开拓创新下,依托项目和工业,内乡正瞄准“三个三年”,冲刺“南阳第一方阵”的目标大步向前迈进。

内乡在陷入“洼地”后能很快出现转机,特别是近年来孕育出了被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赞赏的“内乡现象”,这不但是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时刻清醒忧患、奋力开拓发展的结果,更是一大批像曹丙午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

曹丙午,内乡大地永远的脊梁,愿我们永远都把曹丙午当做一把尺子问自己活得满足吗?当做一股清流,问自己活得干净吗?当做一面镜子,问自己活得无愧吗?当做一根标杆,问自己活得有意义吗?

愿内乡大地上这样的脊梁越来越多,越来越坚实。

 

   (草稿写于201233,修改稿于2012419

上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座谈会在灌涨镇召开      |      下一篇:“洼地崛起”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