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信息 | |
近年来,余关乡按照县总工会的要求,立足实际,牢记“职工利益无小事,职工需要就是命令”这一服务宗旨,以建设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为服务平台,狠抓机制建设,整合帮扶资源,广开就业门路,积极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做到“三个到位”,夯实帮扶工作基础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乡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认真研究帮扶站的工作机制和具体工作,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党政办、民政所、社会保障所、司法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帮扶工作站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做到既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协调,从而为帮扶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到位。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建立以来,不断加强对帮扶工作站的建设。首先是高标准改善了办公环境,重新装修了工作站办公室。其次是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乡党委从机关调整2名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负责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其三是配备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柜等硬件设备,组织各村对辖区常住人口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由工作站人员将采集信息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其四,在财政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年初财政预算中列支5千元作为工作站的工作费用,保证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舆论宣传到位。通过会议宣讲,电视字幕、宣传单页等宣传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帮扶工作站的职能和工作运行情况,进一步扩大了帮扶工作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爱心捐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政府支持、工会牵头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帮扶体系,从而推动帮扶工作的长效开展。
二、打造“四个平台”,拓宽帮扶工作覆盖面
一是打造困难救助平台。热情周到的接待困难职工,并深入困难职工家中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困难的程度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特困职工提供救助。自工作开展以来,多次与乡团委、妇联以及牧原、浩林果业等联合,并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献爱心,其中仅浩林和牧原就救助困难职工子女33人,安排困难职工子女就业16人,此外,还为11位困难职工协调了低保等政策性救助。
二是打造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平台。为了搞好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和社保所结合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困难职工提供免费再就业技能培训,并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例如在今年10月份,与县农业局携手举办农业技能培训,推广和普及农业先进技术,此外,还与浩林果业联合举办核桃技术培训,与牧原联合举办防疫技术培训等,大大提高了参训人员的科技致富和就业竞争能力。今年以来,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5批180余人,并对有创业项目的职工和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与信用社、邮政储蓄结合,发放小额贷款100多万元,使这些人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周围群众富起来。
三是打造法律援助平台。与乡司法所协调,为职工和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对困难职工提供无偿援助。近年来,随着村级工会的建立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维护农民工权益,为他们提供帮助也成了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止目前,已帮助职工解决劳务纠纷3起,提供无偿援助5起,现场解决疑难问题10余人次。
四是打造服务联动平台。对困难职工的来信来访热情接待,坚持“不推诿每一个来访者,对来访求助的案件件件有回音”的工作原则,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涉及改制、用工、劳动纠纷等问题,帮助困难职工与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协调,推动和帮助问题的解决,使来访的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了维护。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用真情感召职工,用行动造福群众。
三、健全“三项机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健全帮扶工作机制。根据帮扶工作站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了帮扶工作站工作制度,明确了帮扶工作站的接待救助流程、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实行家访或电话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二是健全联动工作机制。自乡帮扶工作站成立以来,乡工会与社会保障所、共青团、妇联、司法所、学校等部门建立协作关系,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困难职工救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工作,受到了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三是健全定期研究工作机制。帮扶工作站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工作,及时提交党政联席会进行讨论研究。
以警示教育为切口,确保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