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信息 | |
余关乡在推行 “公务灶”工作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节约,反对浪费,使公务灶真正“建起来”、“转起来”、“香起来”、“亮起来”,并把“公务灶”作为载体,宣传余关、推介余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公务灶建起来。本着节俭、实用、经济的原则,一是成立以党委书记为政委,乡长为组长,纪检、财政、党政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 “公务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公务灶各项工作;二是多次召开推行“公务灶”制度党政联席工作会议,就如何节俭,如何挖掘“公务灶”内涵进行专题研究,并印发了《关于规范和改进公务接待制度的实施意见》;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重点包括职工就餐、来客就餐、食品材料采购、炊事员管理和安全卫生保障等项制度,并且做到制度上墙,便于接受监督;四是对原机关食堂进行升级改造,更换门窗,聘请厨师,购置桌椅,添置冰箱、消毒柜、灶具等,“公务灶”不仅满足公务接待需要,还为广大机关干部提供了卫生、安全、可口、经济的就餐环境,让所有就餐者吃的开心,吃的放心。
二是落实长效机制,公务灶转起来。加强规范化管理。一是凡公务来客在乡就餐的,实行“三定两统一” 的“公务灶”运行管理模式:定点用餐,一律安排在公务灶用餐;定额支出,每人每餐一律不超过35元;定员陪同,一律实行对口接待,严禁一客多陪。程序上实行统一派餐制度,所有来客用餐统一由办公室派餐,就餐后由陪客领导签字认可,然后再根据财物制度逐级审核、报批入账,统一印制 “公务灶”报销专用单据,单独凭证,单独审核,单独统计。三是招待情况实行月公示制度,本月所有招待情况都要在专用公示栏中予以公示,内容包括来客时间、来客单位、人数及陪餐人数、招待标准等。四是从机关专门抽调纪检及口碑较好的老同志,成立了“公务灶”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公务灶”制度监督落实。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公务灶香起来。突出本地特色,抓立足于让宾客尝到不一样的味道,通过广泛调研和征集,汇聚余关烹饪传统,精选四大系列为主导菜谱,家常饭为主打,即:以余关产时令青菜为主,辅以山野菜的清蒸系列;以牧原、谢寨羊场等出产的猪牛羊鸡肉,辅以鱼蛋类的荤菜系列;以余关产淀粉为主,辅以各类面食、朝天椒、蔬菜的素菜系列;以绿豆以及各类干山菜辅以青菜等的汤系列;主食以糊汤面等农村常见而机关一般吃不到的面食为主,总品种百余个,由于所有品种基本为本地产,纯绿色,成本低,又不失接待礼仪,让宾客吃出健康、别样的味道,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市县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是拓展文化内涵,公务灶亮起来。充分挖掘“公务灶”窗口承接各方来宾的聚集效应,通过张贴廉政字画和制作板报等多种廉政文化宣传形式,营造“公务灶”浓厚温馨的廉政文化氛围,增强在“公务灶”廉政就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彰显廉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宣传功能,力求在迎来送往中把余关的亮点工作推介出去。对此,梳理本乡特色产业,在房屋装修上打入余关产业印记,餐厅用余关的特色产业来命名,有中华厅、金叶厅、兴水厅、浩林厅、牧原厅等,在墙壁上悬挂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余关烟叶产业、核桃产业、畜牧产业、新型农村社区等特色工作搬上壁面,拟购置壁挂电视,播放余关乡情和产业发展纪录片,供宾客等待用餐时观赏。
“公务灶”接待制度实行以来,无论从经费节约上还是从改进工作作风上,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据统计,余关乡今年开春以来招待费用同比有了较大下降。公务灶不仅方便干部就餐,还减轻吃喝招待的财政负担,改善了干部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可以说是“烹”出了廉政风,刹住了吃喝风,改善了工作作风,是干部与群众的“连心灶”。
以警示教育为切口,确保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