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烟叶第一村”
――余关乡王沟村大力发展烟叶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王沟村位于余关乡南部1公里处,辖16个村民小组1021户3645人,其中少数民族345户1183人,是全县1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耕地面积6100亩,烟叶是全村支柱产业,也是少数民族群众发家致富的“黄金叶”。
众所周知,余关乡素有“七沟八岭一面山”之称,是远近闻名的“烟叶王国”,而王沟村烟叶种植无论是面积还是效益,均为南阳市第一大村。可是过去,由于少数民族无种烟习惯、缺少种烟技术等原因,导致没有发展烟叶经验和积极性,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寻衅滋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在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的关怀指导和余关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王沟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实施“同心工程”,特别是结合今年“同心帮万户脱贫工程”,确立了“强化支柱、突出特色、富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烟叶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取得了产业膨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效果。
选好一个支部书记
实践证明,选好一个支部书记,就能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安一方稳定,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针对王沟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实际,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王献党担任支部书记,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班子。新班子确立烟叶为全村支柱产业,以烟叶为纽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帮助、指导群众发展烟叶过程中,及时发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又注重从感情上、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每年支部用于少数民族帮扶资金万元以上,党员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子79个,有事找支部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种习惯,支部真正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心骨。
兴起一个支柱产业
村支部把大力发展烟叶支柱产业作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大事来抓,提上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通过入户宣传、技术承包、结对帮扶、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帮助少数民族家庭发展烟叶产业,还通过保底补偿的办法,解除少数民族群众顾虑,规定凡是发展烟叶的少数民族群众,亩收入达不到2000元的,由支部从乡奖励村支部款项中补齐,不仅创新了增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而且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赢”目标。目前,少数民族家庭由过去的零星种植发展到有三分之二以上种植烟叶,户均种植面积3亩以上,亩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来自烟叶的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烟叶产业的兴起,使少数民族群众的兴奋点发生了转移,谈种烟、比收入、论技术的氛围高涨,打架滋事找茬上访等不良现象悄然消失,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稳定先进村,支部书记王献党被县委授予“功勋村支书”荣誉称号。
打造一个产业聚集区
随着烟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烟叶成为了王沟村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村支部紧紧抓住烟叶第一大村品牌优势,用足、用好上级扶持少数民族政策,多方联系在外创业人员,通过烟叶产业招引项目,建立了“中国・余关现代烟草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两社两厂一中心”(烟叶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合作社、烟叶育苗工厂、烟叶全自动烘烤工厂、气象测报中心),使王沟村成为余关乃至内乡、南阳烟叶产业发展的龙头老大。仅烟叶一项,王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6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3500元左右。其中,在少数民族企业家王怀玉牵线搭桥下,引进了育苗工厂和烟叶全自动烘烤工厂项目。目前,东西两座现代化育苗工厂,占地近百亩,拥有育苗大棚82个,全部安装了遥感远程监控设施,拿起手机即可查看棚内温服、湿度、光照等情况,技术先进,操作方便,年供苗能力达1.8万亩。气象测报中心可进行防雹增雨等作业,将烟叶种植的风险降到最低。烘烤工厂正在建设复式烘房,一个炉子可烤烟2000亩,采取自动化流水线作业,青烟进,干烟出,末端连接仓库,直接收购入库,烘烤工艺全国技术领先,不但能降低烟农自行烘烤的工时和成本,而且能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确保烟叶的“成色”和品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辛辛苦苦干半年,烘烤不成反赔钱”的局面。“两社两厂一中心”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种烟无劳力、无技术等难题,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烟叶的积极性,促进了烟叶产业的进一步扩张,2011年王沟村烟叶面积徘徊在1600亩,2012年扩张到接近2000亩,今年更是达到2600亩,其中,少数民族群众新发展烟叶占总增加面积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