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45家石材加工厂、6个石材开采企业。2月28日,记者走进内乡县板场乡,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该镇石材产业红红火火的景象:各企业机声隆隆,石材原料堆积如山,花岗岩切割机高速旋转,工人目不转睛地在打磨、切割,大小卡车正把石头运出深山。
处于大山深处的板场乡,正依靠丰富的石材资源,借助闽商进驻开发的强劲动力,逐步发展成省内外石材生产大乡,石材产业不断壮大。
资源催生石材产业
拥有164平方公里面积的板场乡,总人口不到1.1万人,是全县人口最少的乡镇,也是内乡最偏远的乡镇。可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内乡小西藏”的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位居全县前列,原因和该乡丰富的石材资源紧密相关。
据中南地勘局308大队勘察,板场乡境内各种花岩石储量约为3.5亿立方米。已探明的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非金属矿有石墨、花岗岩,其中花岗岩储量最大。按现在年开采量计算,板场的石材资源可供开采100到200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板场人靠山吃山,开始搞石材加工,产品限于简单的石条、墓碑等一些粗放产品。1992年,乡政府成功引进内乡县林业局在冯庄矿点开采花岗岩矿,真正拉开了板场乡机械化发展石材产业的大幕。
1994年,该乡又引进几家商户在柳坑村、雁岭村、玉皇村矿点开采,随后,石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0余家,年开采量达4万立方米,产品销往武汉、西安等地。
1995年到1997年,板场石材业飞速发展,高峰时期全乡有石材加工企业40多家。主要以各种墙板、地板为主要产品,产品以黑白点、梨花白、梨花红、鸭蛋绿等为主,产品供不应求。
好景不长,1997年下半年到2002年,这一状况发生改变。低价的陶瓷墙板、地板进入竞争行列,石材墙板、地板滞销严重。许多石材加工企业因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而停产倒闭。板场乡石材产业出路何在?
闽商拉动二次腾飞
转机在2003年乍现。
当年,板场乡以企业改制为契机,以稀有产品抢市场的产业指导方针,加大开放力度,全方位招商引资,力促石材业再勃生机。
大规模的招商引资由此展开。该乡人员到福建水头镇考察中发现,当地石材资源已近枯竭,正是推销板场石材的大好时机。
听说板场花岗岩储量巨大,水头人决定一探究竟。商人陈明星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次考察后就决定投资。
2003年,陈明星带领团队来到板场,先期投资2200多万元办起了盛鑫石业有限公司。随后,福建商人纷至沓来。如今,像陈明星这样的闽商在板场搞石材业的有10余人。闽商的入驻,给板场石材业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尤其是陈明星,他根据自己丰富的石材加工经验,提出了以制作耐酸工程板为主导产品以此避开建材行业激烈的竞争的建议,使板场乡石材加工业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在短暂的盘整之后,板场石材业于2003年彻底扭转行业颓势。
二次创业吹响了板场石材开发的号角,唱石材大戏,做石材文章,成了板场乡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石业带动经济发展
在板场乡石材基地,来来往往尽是运石材的车辆。“每天有上百辆车来板场运石材。”陪同采访的该乡党委副书记宋金鹏介绍,落户板场石材基地的企业已有45家,千万元规模的21家。
石材产业的兴起也撬动了板场乡多方面发展。
目前,闽商石材企业招收当地农民工1400余人,占全乡成年劳动力的40%左右。在石材企业务工人员年收入高达8万元。
石材兴,百业旺,百姓富。
点石成金,如今板场乡经济已跻身内乡经济第一方阵。去年,全乡石材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税收突破400万元。今年,全乡石材工业产值将达到 2.4亿元。
如今在内乡,每每提及板场,但凡对该乡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说板场人美哩很。他们艳羡的“美”表现得非常直观:公路边、山洼里,青山绿水映衬下,一座座别致的楼房惹人眼球;太阳能、电脑等城里家庭有的家用设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全乡有小轿车160辆以上,摩托车更多。关于这一点有“事实”说明,早在2003年,该乡就组织了“板场乡千辆摩托游板场”活动,当时成为全县的一个焦点话题。
记者追问该乡群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该乡纪委书记王学绪脱口而出“思想更活跃,眼界更开阔”。他说,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全乡至少有200户人家在县城购房;60户本乡籍的石材加工销售“小老板”在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
今年2月,我市举办的“百名闽商进南阳”投资建材石材的活动,给板场乡发展石材产业提供了足够的信心。该乡党委书记李振豪信心满怀地说,板场将把握好机会,吸引更多的闽商把石材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眼下,就有一个总投资4.2亿元的钙粉加工企业落户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