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qu)”地名正确写法上电脑
添加日期:2012-09-06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在电脑上下载“QQ拼音输入法”(下载地址:http://py.qq.com/),“”字输入“zuo”,“山曲”字输入“qu”,地名“山曲乡”的“山曲”二字正确写法终于可以上电脑啦!

      “山曲”二字的叫法和“山曲”字在电脑上不能显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山曲人,乡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给予人文情怀。“山曲”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有叫“zhàqū”的,有叫“zuòqū”的。按照“山曲”本地人的叫法:“”应该叫“zhà”,可是字典里“”只有“zuò”这个音,而没“zhà”这个音;而“山曲”呢,各类字典和以前电脑字库里干脆就没这个字儿,造成人们在打印“山曲”这俩字儿的时候,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打印成“乍岖”、“乍曲”、“岖”、“曲”、“区”,甚至“蚱蛐”、“砟岖”的,令人啼笑皆非,无所适从。譬如,百度百科关于“山曲”的词条用的就是“乍曲”这俩字;而在《全国乡镇级地名生僻用字读音》中,显示的“内乡县生僻地名‘zuòqū ?乡’”,“山曲”字为空白没有显示只有“qū”的音,成为地名文化遗产方面少有的奇妙现象。

      《山曲乡志》记载:“山曲名来已久。据传,明朝前,该地葫芦山方圆,地势低洼易涝,且柞林满山遍野,居民为治水患,在刁河边开一绕岗大渠,故名‘柞渠’。明成化年间内乡县志记载为‘柞渠’。明末,靳姓从外乡迁居至此,靳姓有一员外靳丰所,有‘眼观双行字,耳听十人言’之才。此人因见该地四面皆山,且路多为羊肠小道,曲曲弯弯,遂将‘柞渠’二字更名为‘山曲’,音同字异,沿用至今。并备注:字在字典上念zuò”。《内乡县地名志》在介绍“乡”时有这样的话:“乡政府原驻乡境中部葫芦山麓山曲村,昔柞林满山,有水渠,后称‘山曲’”。《内乡县地名志》还有这样的介绍:“明成化12年(1476年),当时的内乡县(含今西峡县全境和淅川县部分乡镇)设置邮铺10个,山曲为其一”,“民国年间设山曲区”,“1949年建国后仍为山曲区”,“1956年设山曲中心乡”,“1958年建山曲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山曲乡”。这说明,至少在明成化12年,“山曲”二字的写法和叫法已经定型。历史上关于“山曲”这个名字肯定有更合理的解释,只是因为这个地方贫穷落后,曾经的“合理解释”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已。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在地方方言土语的收集整理时,忽视了对“山曲”二字及其含义的考据和载录,以至于出现“山曲”二字在史志典籍上“查无此音、查无此字、查无此义”的尴尬局面。

      2005年以来,山曲乡党委书记周晓锋就“山曲”乡是否改名以及“山曲”二字的讲读法和写法问题,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和本地文化人士,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占上风的意见是还用“山曲”这个名,字形和读音不变。国家教育部正部督学、国家语委原常务副主任傅永和,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到吴垭石头村考察后,一直关注山曲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从地名学、社会学的角度,主张使用原地名“山曲”,认为延用古地名对于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和山曲撤乡改镇工作、提高历史古镇的知名度、美誉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党报党刊在用“山曲”二字时,也都是通过造字程序等办法显示出正确的写法。

      近日,在县文化局特别是工作人员郭腾飞的帮助下,与目前电脑常用的输入法公司联系,取得了腾讯公司的支持,将“山曲”字加入“QQ拼音输入法字库”,加上前期已通过微软补丁包能打出的“zuo”字,如今终于可以在电脑上打出正确的山曲乡地名。目前,山曲乡政府正在主动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早日将“山曲”二字正确的读音和写法收录到现代语字典、书籍和电脑所有的字库里,方便大家使用。

 

 

上一篇:瓦亭镇创新方法加快烟叶收购进度      |      下一篇:曲乡召开计生、烟叶、民政、“两争一迎”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