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信息 | |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落实好,让百姓真正尝到甜头。”党委书记张新炜果断地说,村庄的美化、绿化、亮化,村民文体活动、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的改造建设,还有与村民生产息息相关的村内水渠改造,塘坝加固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建设,把这些项目实施后,会较好地改善村居环境,完善生产设施。
一坝水浇灌财源来
“当时我开会听到这个政策的时候,感到很高兴,一个人只要交20块钱,国家还要补贴,我们村可以再多干好事了。”孙沟村支部书记周金城高兴地说,“‘一事一议’,咱老百姓当家作主,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大家商量着干,就是好办事!”
孙沟村是余关乡典型的烟叶大村,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300多亩,近年来随着烟叶价格上升,农民种烟的积极性提高,可是带来的是大方区域的水源问题。为解决水源问题,同时还为农民的出行带来方便。根据科学论证,在9组修建塘坝。村支两委多次召集自然组的村民开会,认真细致把“一事一议”的做法、好处等,向村民传达,让他们深刻领会 ”一事一议”精神。很快,大家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立刻行动起来,筹集资金13万元,招标工程队建设,目前塘坝施工已经进入尾声。
村民孙万定说:“到明年栽烟,可省劲多了,准备再种20亩,现在好了,路通了,水有了,解决了生产的大问题。”
一泓水引来百家喜
子育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有15个组1760多口人,耕地面积2190亩,全村的农田灌溉靠一条2340米的老水渠,由于老水渠年久失修,水渠溃堤、渗漏、淤积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水源引不过来,门前700多亩良田得不到灌溉,欠收、失收的情况特别严重,牲畜饮水难以保证,这条水渠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乡党委、政府将子育村的水利建设实际状况向县有关部门汇报,并取得了县水利局的支持,列入新农村“一事一议”水利建设项目。
为筹措工程配套资金,包村干部副乡长王会涛带头捐资,村干部跟着纷纷捐款,6万余元的启动资金有了着落。不到两个月,水路贯通了,子育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也竣工了,整个工程预算资金仅为11.4万元,子育村的“一事一议”水利建设项目提前完工。村民杨树楼喝着甘甜的自来水,感慨的说“一事一议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今后可不担水吃了,一拧水龙头就行了”
水的流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让群众感受到“一事一议”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好处,更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
一条路通往幸福门
深秋阳光洒在余关乡东孙沟村,村民们趁着好天气忙着掰玉米。宽阔的大路上,不时有满载着玉米的货车开过。村民孙大爷脸上乐开了花:“路修好了,卖玉米都比以前方便喽。”
孙大爷说的路,位于余关乡东孙沟村村民组。以前这里是“车过黄尘起,人过满腿泥”的老土路,田里种的庄稼,都要靠人扛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村里通过“一事一议”制度,投资16.8万元新建了长1.1公里宽3.5米的砂石路并加以硬化。该项目今年8月份开工,短短一个月从群众筹集资金到开工建设,于9月底全部竣工。“自开工以来,群众积极性很高,自觉投工投劳。”村支书孙怀浩的介绍说。
路修通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该村的四个村民组1000多人直接受益。如今水泥路通到了村口地头,拖拉机、农用车数量也大大增加,为东孙沟村民组生产的烟叶、辣椒、棉花、玉米、红薯等农副产品的大量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产品价格也逐渐走高。“以前没有路,就是有车也开不进来。现在好了,我们能直接进村收购了,方便很多啊。”前来收购棉花的商贩笑呵呵说。
政府乡长石天军指着远处的核桃基地,喜悦流露在脸,对记者说“上去年以来,全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5 个,覆盖15个村,2.1万人直接受益。上级级配套131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5.8万元,社会捐赠14.4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5公里,铺设沙石路7公里,新建桥坝1座、人饮工程1处。”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群众筹资投劳、集体社会捐资、部门帮扶等各方的投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事一议”惠及老百姓
添加日期:2012-09-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近年 “一事一议”政策以来,内乡县余关乡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落足点和助民致富的助力点,修建“民心路、富民渠、聚财坝”,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落实好,让百姓真正尝到甜头。”党委书记张新炜果断地说,村庄的美化、绿化、亮化,村民文体活动、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的改造建设,还有与村民生产息息相关的村内水渠改造,塘坝加固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建设,把这些项目实施后,会较好地改善村居环境,完善生产设施。
一坝水浇灌财源来
“当时我开会听到这个政策的时候,感到很高兴,一个人只要交20块钱,国家还要补贴,我们村可以再多干好事了。”孙沟村支部书记周金城高兴地说,“‘一事一议’,咱老百姓当家作主,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大家商量着干,就是好办事!”
孙沟村是余关乡典型的烟叶大村,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300多亩,近年来随着烟叶价格上升,农民种烟的积极性提高,可是带来的是大方区域的水源问题。为解决水源问题,同时还为农民的出行带来方便。根据科学论证,在9组修建塘坝。村支两委多次召集自然组的村民开会,认真细致把“一事一议”的做法、好处等,向村民传达,让他们深刻领会 ”一事一议”精神。很快,大家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立刻行动起来,筹集资金13万元,招标工程队建设,目前塘坝施工已经进入尾声。
村民孙万定说:“到明年栽烟,可省劲多了,准备再种20亩,现在好了,路通了,水有了,解决了生产的大问题。”
一泓水引来百家喜
子育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有15个组1760多口人,耕地面积2190亩,全村的农田灌溉靠一条2340米的老水渠,由于老水渠年久失修,水渠溃堤、渗漏、淤积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水源引不过来,门前700多亩良田得不到灌溉,欠收、失收的情况特别严重,牲畜饮水难以保证,这条水渠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乡党委、政府将子育村的水利建设实际状况向县有关部门汇报,并取得了县水利局的支持,列入新农村“一事一议”水利建设项目。
为筹措工程配套资金,包村干部副乡长王会涛带头捐资,村干部跟着纷纷捐款,6万余元的启动资金有了着落。不到两个月,水路贯通了,子育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也竣工了,整个工程预算资金仅为11.4万元,子育村的“一事一议”水利建设项目提前完工。村民杨树楼喝着甘甜的自来水,感慨的说“一事一议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今后可不担水吃了,一拧水龙头就行了”
水的流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让群众感受到“一事一议”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好处,更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
一条路通往幸福门
深秋阳光洒在余关乡东孙沟村,村民们趁着好天气忙着掰玉米。宽阔的大路上,不时有满载着玉米的货车开过。村民孙大爷脸上乐开了花:“路修好了,卖玉米都比以前方便喽。”
孙大爷说的路,位于余关乡东孙沟村村民组。以前这里是“车过黄尘起,人过满腿泥”的老土路,田里种的庄稼,都要靠人扛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村里通过“一事一议”制度,投资16.8万元新建了长1.1公里宽3.5米的砂石路并加以硬化。该项目今年8月份开工,短短一个月从群众筹集资金到开工建设,于9月底全部竣工。“自开工以来,群众积极性很高,自觉投工投劳。”村支书孙怀浩的介绍说。
路修通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该村的四个村民组1000多人直接受益。如今水泥路通到了村口地头,拖拉机、农用车数量也大大增加,为东孙沟村民组生产的烟叶、辣椒、棉花、玉米、红薯等农副产品的大量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产品价格也逐渐走高。“以前没有路,就是有车也开不进来。现在好了,我们能直接进村收购了,方便很多啊。”前来收购棉花的商贩笑呵呵说。
政府乡长石天军指着远处的核桃基地,喜悦流露在脸,对记者说“上去年以来,全乡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5 个,覆盖15个村,2.1万人直接受益。上级级配套131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5.8万元,社会捐赠14.4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5公里,铺设沙石路7公里,新建桥坝1座、人饮工程1处。”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群众筹资投劳、集体社会捐资、部门帮扶等各方的投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曲卫生院打造新形象 | 下一篇:赵店乡突出重点做好秋季秸秆禁烧
以警示教育为切口,确保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