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信息 | |
深秋,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微风掠过,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这曼妙的日子里,行走在余关的大地上,淳朴的民生底蕴丰厚,散发出的香气扑鼻而来。
这“香”,使人心醉,让人心动:
书声,歌声,谈笑声,下棋声,声声入耳
孙沟村的书屋里人声鼎沸,王沟村的文化大院戏曲连连,石庙村的文化活动地下棋声与助威声声声入耳……
全乡18处农家书屋,健康有序的在这片醇厚的热土上像水墨画一样慢慢展开。

小书屋,科技农民的“加油站”
在内乡县余关乡的孙沟村农家书屋,1600多册图书摆放有序,统一书目序号,被按照科技类、生活类、文化类、政经类、综合类、少儿类、音像类等类别,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
“农闲时,我们这很多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看书或借书。你看,有借科技类的,有借生活类的,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读本成为了村民传阅的‘抢手货’”。正在登记图书借阅记录的书屋管理员曹金盘高兴地说,“就在今年麦收后,我们村在种植麦茬烟时间,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村委会的农家书屋“求助”,从书中掌握怎样种植麦茬烟技能。”
“以前有了种烟技术方面的问题,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只能问有经验的人,错了只好自认倒霉,现在不懂了可以来翻翻书找解决办法”正在看书的孙万定接过话茬。
“这几本养猪防治病害的书,我借回去慢慢琢磨” 拿着两本书的养猪能手孙新友说着,开着小汽车一溜烟消失在村村通的尽头。
文化园,留守妇女的“转化剂”
在王沟村,谈道农家书屋听得最多的是妇联主任任何灵说的话“农家书屋就是好!给我们村这些留守妇女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大舞台,比过去好多啦”
“过去,这些媳妇们吃过饭不是东家长、西家短说些没用的家长里短之事,就是几个人凑起来打扑克。“王沟村支部书记王献党说,“现在,她们也有正经事干了,农闲到书屋里多学一些知识,多懂一些技术,这不,春上在烟叶大棚装盘,育苗,提苗,也不少挣钱,多好啊。”
为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致富能力,王沟村在开展好媳妇评选活动中,充分利用“文化园”帮助她们进行“充电”。使农村妇女不仅掌握了知识、丰富了文化,而且通过学习、讨论、交流,陶冶了妇女群众的情操,掌握了致富技能,减少了婆媳和邻里矛盾,形成了一种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文化园正在潜移默化的知识力量,改变着农村妇女的思想,充实着她们的生活,丰富着她们的内涵。
活动地,老人幼儿的“快乐园”
今年,余关乡在启动乡综合文化站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同时,不仅要让百姓变成“文化人”,还要为他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余关村的文化广场,记者看到过去河边的荒草地,经过修整改造变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不仅有篮球场地、乒乓球台、羽毛球网,晚上院子内还可以跳舞。据悉,今年全乡将新建3个文化广场和开通乡电子阅览室。
除了可以去农家书屋看书、喝茶、娱乐,村民也能到书屋收看电视没有的节目。老人携带孙子在玩耍的闲暇之时,通过管理员上网看动画片,给孩子一片乐园,给老人一回童趣回归。
通过网络视频,和远在他乡异地的儿女通话见面,相互问寒问暖,叙说割不断的亲情。“活了70多岁,还是第一回,在这小玩意里看到闺女呀”正在视频的陈金和老人笑呵呵的对记者说。
以警示教育为切口,确保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