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余关乡多策并举提升新型农村社区
添加日期:2013-04-1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宽畅的水泥道路通向家门口,造型别致的路灯矗立着,分类垃圾箱分布两侧,美丽的彩虹桥横卧水面,休闲娱乐广场老人小孩悠闲自得……这是记者4月9日在内乡县余关乡黄楝新型社区看到的景象。 
   “自从搬到牧原兴盛社区后,感觉心情好多了,你看,环境多好呀,我们住的不比城里人差!”余关乡黄楝村村民丁书印自豪地说。黄楝村的变化只是内乡县余关乡新型社区实施以来,乡党委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载体,小山村的“华丽转身”只是一个小小缩影。
    记者就余关乡新型农村社区的“华丽转身”采访了乡长石天军,“建设高品位社区,让农民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是党委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特色,精心布局划分示范区域 
    该乡党委政府从乡情出发,展开了从县城到农村、从管理到技术、从专家到老百姓等多层面的调查研究。党委书记张新炜介绍,经过周密的研究分析,科学选定了四个集中连片整治的区域:余关村商贸新区、麦山村新型社区建设试验区、报摊村小集镇建设试点区、黄楝村生态建设旅游示范区。
黄楝村生态建设旅游示范区是余关乡养殖业主产区,连片整治的开展可以推进村庄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产量的增收和质量的升级,牧原养殖与浩林果业的强强联合使养殖的排污无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无污染、种植有机化的农字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 
   示范区域的选择不但体现全乡的区域细分,更体现了农村环保长远工作战略。连片示范区域包括了丘陵、水库以及浅山,探索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经验及模式,又可为下一步在全乡范围内逐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做好铺垫。  

    突出亮点,典型引路起到杠杆效应 
    记者在报摊村仓房组看到,道路两旁基本都种植着苗木和果树。家家户户门前是软籽石榴,这个村子的18户农户就住在果园旁。走进农户院里看到,院里屋内干净整洁,每家都有沼气池,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等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来做饭,沼液和沼渣就用来做果树的肥料,有效减轻了环境污染。
    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子育村、黄楝村围绕带驹河水库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带驹河流域污染控制,探索污染治理新技术,开展循环种养,建设带驹河水库生态循环农业,初步形成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水质保护的治理技术和管理体系。沿河农民开办农家宾馆,让城市人玩在农村、游在农村、消费在农村、放心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链条。 

    实现创新,改革机制体制借力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乡党委提出推进示范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项目捆绑整合创新。充分发挥空心村整治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实现农村连片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田改造、农村新能源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核变效应。
    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创新。在余关街实施集镇建设、拉大框架上,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家 “回报家乡”。做到了国家投入与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企业家”等比例配套投入资金,共同开展连片示范工程建设,现在,投入资金3000万的的商贸房主体拨地而起,后期绿化、光亮设施工程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
    至目前,在余关乡修建水泥路21千米,拆除废弃房屋167间,改厕改厨216户,修筑排水明渠4.2千米,新建完善绿带2.6万多平方米,农户门前建设小花坛21处,安装路灯118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建起了文化广场9处,改造了村小学4处,解决了6千余人安全饮水问题,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上一篇:赵店乡集中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春季免疫工作      |      下一篇:余关乡疏堵结合搞好“双违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