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美丽乡村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美丽乡村
这个领头雁,我看中
添加日期:2013-07-12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咋也没想到,我活了80多,还能住上这美气处,下雨不沾泥,走着就舒坦,越活越得劲。这二娃子真给群众办事呀,不愧是咱村的领头雁,真中!”711雨后,笔者在黄北组遇到正在闲逛的李新志老人。

李新志说的“二娃子”就是余关乡黄楝村的支部书记王建国。每天清晨,只要在家,王建国喜欢一个人哼着小曲倒背着手,在村里的水泥路悠闲散步,看见啥就说啥。这成了该村的一道风景。这么多年来,村支书王建国就是用这种方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引领着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由于居住分散,黄楝村黄北组18户村民门前道路迟迟没有硬化,这成了王建国的一块心病。去年10月份,他决心一定要在春节前让这18户村民走上水泥路。经过他多方协调,400多米入户道路终于顺利修通。

1995年,当党员村民选出他做支部书记的那一天起,他就发誓“要多为群众干点实事”,这一干就是近20年。

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我县全面推开。经过调研和民主表决,村里决定发展林果业,王建国不失时机地和浩林果业达成了薄壳核桃种植意向,甚至不惜垫钱8万元,为出工群众垫付工钱。他给群众算了一笔账:“现在人养树,将来树养人。”并和周边村联合,流转荒坡林地近万亩,规模治理荒山成田,栽上摇钱树,结上‘金疙瘩’。

要想富,上项目。在王建国的大力争取下,投资超亿元的牧原十七分厂项目落户黄楝村,并且依托这个项目,衍生出占地千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改变了农民的养殖观念和种植模式,为余关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王建国“富村+富民”思路的指引下,黄楝村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就本地务工一项一年可达到800多万元。


 

富而思进。2011年,王建国带领支村两委高规格规划建设牧原兴盛社区。余关乡党委书记张新炜说,正是由于王建国的站得高、看得远,还有牧原公司的鼎力相助,牧原兴盛社区才能具备蓬勃的绿色产业和宜居的良好环境,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评比中脱颖而出。

几年下来,黄楝村民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水泥路硬化了,道路林种上了,“保障电”通上了,路灯亮堂了,放心水吃上了,太阳能用上了,1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业热闹起来了,超市、药店、健身器材、农家书屋、远程教育一应俱全,村民们其乐融融。

“现在俺老农民的生活比城里差的不远啦!”70多岁老党员王武祥乐呵呵地说。     



 

 

上一篇:师岗镇突出重点推进开放招商      |      下一篇:防洪面前,心里只有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