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余关乡,201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省农业厅无公害生产基地及无公害产品认证,顺利迎接了省市林业生态建设现场会召开。薄壳核桃,已经成为内乡新兴绿色产业。
“把林果产业作为我乡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强力推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生态养民的好路子。”乡长石天军指着数十公里延绵不断的林海自豪地说。
笔者在余关林站看到了一组数字:薄壳核桃面积达到7万多亩,涉及12个村,产业工人2300余人,全乡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三注重,倾心引导为群众
余关乡位于内乡县城北16公里处,面积124平方公里,素有“七沟八岭一面山”之称,山地、丘陵构成了余关特色,也为该乡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林果业产业发展中,该乡党委政府首先注重林果发展的持续性,编制出台了《余关乡林果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研究制定了《核桃基地发展项目考核奖惩办法》,用制度和机制确保了林果产业发展。二是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制定了以奖代补和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支持种植能手承包荒山,扩大发展规模。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林业、农业产业化、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利用,倾斜支持林果产业化发展村、企业和种植大户,做大做强。其三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服务功能。实行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制和机关干部与种植大户结对制,推广核桃种植新技术,定期深入基层,把技术送到山头地块,切实解决核桃种植技术难题,提高种植效益。
三举措,基地带动大发展
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参与开发成了林果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引人才,造就核桃新产业。该乡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看准薄壳核桃这个见效快、效益高、优势强的产业, 2008年,诚信招引山东老板付庆林来余关投资发展薄壳核桃,在北部山区建设高效生态示范基地,核桃产业被列为内乡县八大支柱产业和“双十万”发展工程。
强基地,形成产业大板块。近年来,浩林公司不断扩建,基地连片交心,首尾相连,形成沿着西北部丘陵山区绵延数十公里的核桃带,实现余关六大片区一体化、重点区域精细化、局部物种多样化、生态观光雏形化,已经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薄壳核桃基地。
创模式,农游一体彰潜力。浩林公司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发展,每年有千人以上在浩林果业上班。沿岱军河水库持续建钓鱼台、农家乐,推广核桃和茶叶、紫心红薯、七彩花生、血参等间作种植模式,打造立体种植观赏园。围绕“美丽乡村”项目环线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美丽大通道,最终形成集居住、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 “农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到位,产业铸就新名片
土地流转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坚持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得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土地流转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在浩林公司打工,稳定了群众的收入,保证了产业快速发展。
协会组建到位。依托村党支部,网络农村林果业发展大户和技术能人,组建林果协会,构筑产销平台,开拓电商模式,帮助解决生产和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为林果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增加了产业发展后劲。
项目跟踪到位。争取项目,实施核桃基地、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土地整理工程项目,解决基地路、水配套问题。招引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持续增加产业内涵,核桃产业加工项目编制完成,正在与“六个核桃”等知名企业洽谈。建设核桃产业生态示范园,协商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打造精品立体林业项目,切实以项目支持产业发展、以项目带领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