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文明建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文明建设
让“数学”植根生活的土壤
添加日期:2021-06-08 17:50:46 来源: 作者:郭亚飞 浏览量:
“老师,我10号,今天我要当区长”
“老师,我14号,我也是值日生,我选水电长”
“别急别急, 咱们9—16号都是今天的值日生 ”,队长陈佳禾开始了一天的督导工作......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指出 :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这些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数学不是让孩子学会书写简单的几个字,算几道数学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热爱, 初步培养他们“数学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意识 ,能主动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 。
“一日生活皆教育”!“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更源自于他的实际生活。《指南》中也曾提及:“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的教育理念。”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才是他“自己的问题”,更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也最愿意去探索、去寻找答案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采取的方法、总结的经验也比成人口头传授获取得多。那如何让幼儿园数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呢?
数学活动源于生活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源于生活,更是以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如:当幼儿学习了“序数”,那么在冬季运动会长跑比赛中,作为“裁判员”的幼儿便能快速辨别出第一名、第二名;理解了空间方位之后,在值日生对班级物品进行整理归位时,物品的摆放便了然于心,积木在柜子的里边,地球仪、沙漏摆在柜子的上边......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感知、体验,并巧妙的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大胆尝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学习应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所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相对缺乏,必须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操作,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创造,从而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建构新知。
我园使用南京的《快乐数学》教材已多年,在使用《快乐数学》教材的过程中,发现该教材更多的融入生活中的元素,数学课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形成体系 。如教材中《分一分 》:幼儿通过观察实物,自由选择分的方法,并在分类的基础上为分的方法作标记,既体现了自主性,又解决了分类的实际问题;《分蛋糕》:孩子们给小动物分蛋糕,既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概念,又清晰直观地呈现二等分、四等分;《应该放哪里》通过两个圈圈,借助幼儿熟悉的“红色系”、“套头衫”,在按标记分的基础上发现“既是红色又是套头衫”这一特殊性,解决了交集的难点。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发现,帮助幼儿解决孩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每天最快乐的时刻,也是参与性最高的活动。幼儿以自身或与同伴结合的方式,自主选择,动手操作,以摆弄、感知、积累和表达经验(区域分享)获取相应的知识。区域活动中,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 在区域创设时,首先要考虑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如:大班上学期设计的“小动物住新房”,在设计之初选用的是幼儿常见的小区单元房,用布织布做底板,孩子们用轻黏土捏了各种小动物,教师自制了印有小动物头像和门牌号的钥匙,孩子们拿着钥匙将小动物送到所住的楼层和所在房间 。“小动物住新房”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住新房”这一情景体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解决了双重序数的问题。又如:“猴子爬杆”活动,一人或二人游戏均可。最初,自由选择玩法,比谁快谁慢;比那个杆子爬的猴子多;比谁先谁后等等;一段时间后,投放了分合记录单,10只猴子,红杆爬几只?绿杆爬几只?10能分成几和几?最后,“猴子排排队”,孩子可按照自己设计的规律排序,还可按照既定的规律排序,渗透了按规律排序的概念。“猴子爬杆”——操作材料不仅趣味性强,还层层递进,形成体系。
区域活动中,每个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美工区、图书区、建构区、表演区等等都渗透着数学的运用。如:生活区“穿项链”,幼儿选择不同的珠子,根据珠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按照一定的规律穿起来;建沟区搭建“我心中的小学”分享活动中, 孩子们在分享建构特色时,会说“大门的两侧,我运用了对称的方法,还设计了人车分离,缓解拥堵,在我的左手边是教学楼,我的右手边是图书馆等等,既条理性强,又结合了空间方位、对称等概念;在图书区,每本书都有编号,清晰醒目还便于整理,并制作“今日推荐”,提供书名和编号,孩子们根据书名和编号取相对应的图书;美食区,孩子们制作各种涮菜并配上价格,在购买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价格结算、付账;美工区,每个筐放哪种颜色的笔,数量有几个,都有清晰直观的要求,孩子依据标记放相应的及正确的数量的笔;户外体能游戏时, 几号轮胎放在几号架子上,孩子用完之后要对号归位。
数学渗透于一日生活
《指南》指出:解决问题是幼儿数学认知的重点。而“数学认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数学情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如:①每周一升国旗,各小组清点人数,上报未入园幼儿,并自行按个子高矮排队。②午睡起床分发点心,组长要先清点人数再领相应数量的点心,若少数、多数或忘了把自己数进去,还要退回或补领,在此过程中,孩子逐渐积累了数数的方法。③值日生工作,我们约定每天值日生8人,但在任务清单中只呈现几至几号?(如:9号——16号),孩子要根据自己的学号确定是周几的值日生,“区间”这一问题在孩子发现、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迎刃而解。④区域活动时,每个区最多可入几人都有限定,幼儿插卡时要依据各区的人数和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在日复一日重复的一日活动中慢慢积累经验,提升数学认知能力的!
关注幼儿、体验生活、植根生活
让“数学”植根生活的土壤。如同一粒种子,吸取阳光雨露、万物精华,方能自然地生长起来。以生活为基础,挖掘数学素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 下一篇:三小:变废为宝时装秀 争做环保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