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文明建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党校 > 文明建设
杨中英老师的教育情缘
添加日期:2016-09-12 15:49:57   来源:   作者:姚志刚   浏览量:

那年月 ,那些事,那份情
------我的教育情缘散记

 

       她,是无冕之王。她,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她,是我人生的航标。她,似母亲,更是恩人。她,是我最难忘的小学老师杨中英老师。
       在我的记忆里,杨老师中等身材,白净皮肤,齐耳短发,美丽大方,性情温柔,待人和善,深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每一届新生入学,家长们都会争着要把孩子交到杨老师班里。小孩子刚入学,有个别哭闹不听话的,在杨老师的调教下,一星期不到,都会变得乖乖地,高高兴兴地想上学了。
       杨老师已去世多年,在我脑海里有三件事记忆犹新,使我终生难忘。
       尿裤裆的尴尬事
       那是上世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特别是我们豫西南山区的农村,贫穷、落后、闭塞是真实的状况,那也是无奈和困窘的事情。那年月,饥一顿饱一顿是经常发生的事,薄衣烂衫,赤脚(走路)上学,那也是很平常的事。
       记得,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事。班级里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因为穿得另类,家里实在穷,那年冬天,大多数同学身上已经多穿了几件棉衣,可他仍穿着薄衣,而且还是布上补丁摞补丁,布块有大有小,布的颜色有深有浅,穿的又是上身长,下身短,活像罗汉服,走在同学们中间十分惹眼。
       后来,才知道他母亲去世早,衣服破了烂了大多是她父亲缝补,(上衣是父亲退下来一件,先让大哥穿,大哥穿不上再让他穿,裤子是父亲穿烂了,实在穿不成了,就截一段让他兄弟们穿。)有时父亲忙不过来,他兄弟们就自己缝补,所以也就不讲究美观大方,只在过年时节亲戚才会帮助添件新衣服。
       天气实在冷极了,大多数同学穿上棉袄,他穿的是件破棉袄,从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棉套(新衣用的棉花,穿的时间长了,棉花絮就成棉疙瘩),全身上下是一个破洞挨着一个破洞。他,下身穿的是单裤子,裤带是用棉布条捆绑着。我们大多数同学也是用棉布条做成的裤带,只是有的布条颜色鲜艳,有的母亲手巧用针线把几层布条缝成一条好看的带子。
       起初,小孩子对用棉布条作裤带打结方法不熟练。有时,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死结。每逢下课后,遇到内急上厕所小便,着急去解裤带,裤带却打成了死结,越急越没办法解开,越解不开就越急,没办法就尿裤裆了。夏天,尿了裤裆还好受,用书纸垫衬着湿处,一节课后就舒服多了。最难受的当数冬天。冬天里尿湿裤子,又没裤子可换,用纸片隔着也不舒服,那难受劲儿,活受罪味儿,不是现在小孩子们所能理解和体会到的。那时候,小孩子们哄笑归哄笑,同情的还是多于
嘲笑的。可是同情归同情,谁也没有多余的裤子来援助。
       那是上午第二节下课后,这样的倒霉事让张同学遇到了。遇到这样的事情,由于爱面子当事人不好意思说出口,可这事又让我碰上了。第三节是数学课,张同学一直没有坐在座位上,他拿着书本靠着墙站着听课,数学老师不知道啥原因,也没有问他为啥站着听课。我在听课之余,总拿眼光偷偷看他,心里一直纠结到底该不该告诉班主任杨老师。在我焦急的等待中终于下课了,我悄悄地到杨老师办公室报告了这件事。杨老师得知后,急忙放下手中批改作业用的沾笔,一边去抱自家的木柴,找来火柴在教室后边燃起一堆火(那年月木柴都是用钱购买来的),一边埋怨张同学不该隐瞒实情,并借此提醒同学们今后发生此类事情,一定要首先告诉老师。张同学边烤火边做作业,大家看着红红的火苗心里也暖暖的,杨老师一直守着把张同学的湿裤子烤干。就因为这件事,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感激杨老师,这一堆火,杨老师把她一直燃烧在我们心中,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都觉得杨老师有时比我们的母亲还亲。那木柴就是杨老师的工资呀!那是杨老师用心血换来的工资,她用这堆火温暖了我们全班同学的心和身,使我们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直都不觉得冷。
       听说张同学现在是某企业的老总,因为没有联系方式,那年月里发生的尴尬事,也许他早已忘却,也许不愿提及有伤面子,没有相见也便无从谈起,因为杨老师,我总是不能忘怀,那里面有当老师的情分,珍藏有老师对学生的爱。
       关门捉鸟雀的童年趣事
       在那个年月,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很有限,我依稀记得有男生的推铁环、跳拐拐、羊顶角,女生有踢毽子、掷沙包、抓石子等有趣的活动。在我的脑海里关门捉鸟雀印象最深刻。
       我从小就是一个听大人话的乖孩子,上学后,也是个遵规守纪的学生。小孩子天性就好玩,喜欢争强好胜,上学期间的每一天早上,我都是最早一个到教室的学生,总是在最后等同学们走后,帮助教师整理桌椅、打扫教室,打扫完教室再飞快的往家里赶。
       开学一周之后,杨老师在班级宣布一项重大决定,今后让我负责管理班级钥匙。在我和同伴心里,那是最高的奖赏,因为那是老师对遵规守纪学生的奖励,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第二年春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鸟雀回归。春意盎然的时候,小孩子们脱去笨拙的棉袄,沉重的身子一下子变得轻便灵巧起来。这时候,小孩子们的玩性开始疯长,不仅在田野里,在教室外,更是玩到了教室里。
       那个年代的教室,最好的当受砖包皮房子,墙分里外两层:里层是晴天用泥搅拌麦秸或龙须草,用模子拓成的土坯,晒干后砌成的墙,外层用土窑烧制的红砖或青砖(熟透的是红砖,没有熟透的是青砖)砌成。我们班的教室就是这样的墙,木门木窗,窗户加上几根横杆,上课期间鸟儿也会飞进飞出。老师在班级上课,谁也不敢分心分神盯着鸟儿看。课间饭后便是我们的快乐时光,幸福时间。
       有几天早上,我早早吃了饭,背上书包就往学校奔跑,母亲见我奔跑就直劝我别跑太快,别摔倒了。母亲不知道我奔跑去学校的原因,认为我早早到学校去读书学习。那是我与几位同学前一天就约定,第二天早上到教室里捉鸟雀玩。
       我们六位同学,在教室里聚齐后,开始分工合作,把门的把门,待鸟雀飞进教室里,四位同学边用身子护住窗户,剩下的同学在教室内捉鸟雀。教室里鸟儿叽叽喳喳的飞叫着,小伙伴们乐此不疲追逐玩耍,次次沉浸在寻欢作乐的幸福时光里。不知何时,杨老师已悄悄地站在了门外,推门进去时,我们几个玩伴的狼狈相尽收眼底,快乐的嘎嘎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一个个低垂着头,悄悄地站成一排,静等着杨老师训诫。我清楚的记得,杨老师让我们一一到她面前,说明事情的起因缘由,好在大家都说是共同约定的,杨老师对我们批评的少,提醒的多;训斥的少,教育引导的多。特别是对我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你要利用管理班级钥匙的优越条件,好好珍惜时间多读书,长大了有出息,能吃上国家发的卡片粮!”
       白面馍里藏着深深的爱
       那年月,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茶淡饭,饥一顿饱一顿确也是家常便饭。可我总忘不了——那顿白面馍,那白面馍里藏有杨老师对学生的爱,每每想起心头总是暖暖的。
       现如今,我们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免费提供营养午餐。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真是奢望,那是根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逢年过节能吃上白面馍真是幸福开心的事。小时候,我们小孩子有三盼:一盼家里有客人来,生活能得到改善,客人吃剩下的食品可以品尝。二盼走亲戚。到亲戚家生活总比在自己家里好些,有时也能吃上白面馍或者油旋馍;三盼过年过节或者喜庆日子,能够吃肉吃白面馍,无论哪家再穷,过年总要比平时生活好上几百倍。
       我从小家里就穷,我是个懂事又很乖顺的孩子。平日里家里苦日子过着,也从不觉得苦,农村人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那年月,我家一天三顿饭吃过,一天两顿饭也过过。早上,锅里清水煮红薯,吃红薯喝汤,饱了就是一顿饭;上午或者晚上,往锅里添上水,水烧开了,喝汤吃红薯,吃饱了又是一顿。那时候,能够吃上红薯以外的其他食物或水果就等于过节过年了。
       花生,是个极好的食品。它可以煮熟了吃,也可以拌着砂粒炒着吃,还能油锅里煎炸着吃,我觉得最有味道的当数生吃,原汁原味,油香脆腻,解渴止饿。在我的记忆里,当数那次捡花生吃的味道最香甜可口,因为捡花生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记得那天,风和日丽,天格外晴朗。我吃过早饭离家上学时,母亲告诉我上午要到十里外的工地去干活,不回家做饭,让我放学后自己到外婆家吃饭(外婆家距学校有三里左右)。我爽快的答应了母亲,就背起书包直往学校跑去,在路上,几个小伙伴商议放学后到赵家沟捡花生吃。
       到了学校,我和本家三哥又多了个心眼,私下里询问赵家沟村庄姓赵的同学;“你们村庄到底种没种花生?”
       赵同学干脆爽快的说:“我们庄上确实种有花生。前两天生产队里才收获罢,地里肯定遗留有花生,但是我不敢保证遗留的很多。”
       我俩又问他,“你们生产队里哪块花生地面积大?在你们村庄哪面?放学后你能不能给我们指指地块?”赵同学也很讲义气,答应我们放学后带我们去种花生的地块。
       课堂上我们专心听讲,课后我们不动声色,相互保密,不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知晓此事。可在我们心里早就盼着快点放学。课间,平时爱疯狂玩耍的我们几个伙伴,安静极了,都乖乖地趴在座位上写作业,为的是能够腾出时间好去捡花生解解馋。
       为了解解嘴馋,为了没钱也能够吃上花生,我们几个“疯狂小子”,相约之后,瞒了父母。自以为也瞒过了老师和他人。上午放学后,我们起初也很乖乖地站在回家的路队里,刚一走出学校大门,躲过老师的视线,悄悄地飞跑向捡花生的赵家沟方向。
       我们几个伙伴早已准备好了装备:书包里象征性带有两本书,其它的书本放在坐凳下面,吃过午饭还要学习。一路上,我们唱着跳着畅想着,如何能够捡到更多的花生,互相研讨方法技巧,找木棍,细铁丝,还想到让赵同学帮忙找挖铲等。
       花生地都是薄坡地,沙土地。村庄里社员们收获花生之后,遗留的花生有的长出了嫩芽,我们就在出芽的旁边找还没有出芽的花生。每每找到一颗,就兴奋不已,挖出一颗来,剥开外壳,吞进嘴里,吧唧吧唧嚼起来,鲜味浓厚,回味悠长,解了渴,止了饿,也满足了解馋的欲望。捡来的多了,就把花生外壳的泥土用手拨拉掉,然后把干净的花生连壳一并放进书包里积攒起来。
       捡了好一阵子,那时候我们没有手表,不知道具体时间已经几点几分几秒,只能依据太阳移动位置来估计时间。我们开始比赛,看谁积攒的数量多,比一比谁捡到的花生籽粒大还饱满。有一段时间,我们争相呼应,“我挖出一颗双胞胎!”“我还挖到一个三胞胎呢!”几个玩伴都沉浸在幸福收获的欢乐之中。记不清是谁首先喊了一声,“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校了,去晚了,老师要罚站了,快点走吧!”大家不约而同抬头望了望日头,在相互的催促声中,都有点恋恋不舍地往学校方向走去。
       回校的路上,我们相互看了看书包,书包兜儿浅的有三分之一已经鼓起来;书包兜儿深的也装有四分之一。可说是都有收获,不仅解了嘴馋,同时又度过了欢乐的幸福时光。
       快到学校大门口,我们派出一个“侦察兵”,先探探看有没有老师在门口值班把门。我们一看见他招手快进的手势,伙伴们就快速闪过大门,直往教室里钻。进入教室,都乖乖地坐到自己座位上,还好,没有迟到,班级仅有十几个早到的同学,包括我的同桌——杨老师的女儿。
       时间过了两三分钟,我那惊魂未定的心刚刚平静下来,我用手擦了擦额上的汗,同桌悄悄发话了:“老师刚来过。一会儿,我妈要找你们几个谈话。”我一听顿时懵了,“咋了?杨老师知道我们没有回家吃饭?”“这可不是我告的密!几位家长找到学校来了。”事已至此,我只好装模作样摊开书本,耐心等待老师来训诫。
       一会儿,杨老师让一同学来叫我三哥。三哥,低垂着头,慢慢地走向杨老师办公室兼伙房。她的办公室和伙房是相通的。有十分钟左右,我三哥又慢慢走进教室,教室里静极了,能清楚地听见他很轻的脚步声。三哥走到我课桌过道旁边,伸手轻轻拉了拉我的衣角,小声地说道:“老师,叫你去她办公室里。”
       我急忙放下笔,合上书本,站起身来,低垂着头,走出了教室,直往杨老师办公室走去。一走进杨老师办公室,杨老师就问:“现在饿不饿?为啥不回家吃饭?”我支支吾吾说道:“我妈外出劳动,让我上外婆家吃饭,我没有去外婆家。”“好,还能实话实说。”听到杨老师缓和和肯定的语言,我缓缓地抬抬头,看到杨老师正在从房梁上悬挂着的馍篮里拿出一块白面馍,她递给我说:“赶紧吃吧,吃完了再进教室。”我慢慢地伸开双手接着白面馍,悄悄地吃起来,由于吃得快,不争气的打了嗝,呛了几口,杨老师劝道:“别太急,给你凉的开水,边吃边喝。以后千万不要再亏待自己,要听父母的话,按时回家吃饭。”我一边双手接过盛开水的碗,一边点头示意。白面馍吃完后,我擦了擦嘴角,杨老师让我叫另一个伙伴去她办公室里。
       就这样,我们几个玩伴轮流去了她的办公室,接受了她的教育,聆听了她的爱的熏陶,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白面馍香的味道,因为那里面藏着杨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上一篇:二小:开展“知中秋,话传统” 系列活动      |      下一篇:刘四老师和他的“微小学”--记一位深山老教师36年的默默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