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宛 梆 简 介
添加日期:2005-08-25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一、源 流

 宛梆,即南阳梆子的简称,俗称“老梆子”。早在明末清初已具雏形,距今已有300

年历史。其源流有二:据新编《戏剧志》载:’明末李白成义军把陕西戏“东路秦腔”(同州

梆子)作为军中戏,带到南阳、襄阳一带,此后与南阳地方民间歌调相互融合而成。另据

《豫剧初探》(冯纪汉著)载:明代秦晋商人来宛经商,在南阳各县建立山陕会馆,馆内均

筑高台戏楼,用唱戏兴会招揽顾客,当时多唱同州梆子。此后,同州梆子同本地流行的民

歌、音乐、说唱小调相互融化,形成本地群众喜爱的“西调梆子”,即宛梆戏。

    内乡宛梆始于清咸丰三年(1853),时有夏馆镇人张珊开办第一个名为“公艺班”的

宛梆科班。此后,城关刘竹园、傅家和王店乡四张相继成立有5个宛梆班子。民国年间,

又在赤眉、板场、师岗等地先后办9个宛梆班子。1951年,县政府为保存地方戏,将原

师岗聂国政所办私人宛梆班子改为“内乡县宛梆剧团”,1954年将宛梆剧团改为“内乡县试

验豫剧团”。19578月根据上级保存地方稀有剧种指示,成立“宛梆队”。1959年恢复

“内乡宛梆剧团”。1966年宛梆剧团与曲剧团、曲艺团合并,改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

队”。1973年恢复“内乡县宛梆剧团”。1985年内乡县宛梆剧团有演、职员84人,各乡镇

开办宛梆、业余剧团7个,共有演、职员250余人。



二、唱腔、音乐

  宛梆剧种的音乐属板腔体系,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婉如鸟啼,与枣木梆--

子搭配溶为一体,形成独有风格,其唱腔分为本腔与假腔(本县传统称其为“花腔”、“后

腔”),各类板式中皆有本腔与假腔相配,假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以烘托感情。宛梆的通

常调门有慢板、流水、散板四大部分。传统乐器有人弦、二二弦、坠胡、月琴、唢

呐、小锣、手镲、板鼓、大锣、大镲、大鼓、战鼓、枣木梆子等。50年代始,试探性引

进和改进使用低音坠胡、钢丝三弦及二胡、笙、笛、闷子等,枣木梆子改用檀木梆f,将

原剧种纯激越高亢、悲凉、粗犷音乐改革为明快宽广、悠扬的旋律。70年代初期,开始

采用现代管乐器及琵琶、三弦等。


三、演 


    宛梆传统剧目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对垛罗》、《铡美案》、《下陈

州》、《桃花庵》、《卖苗郎》、《杨家将》等140多个。现代戏有《白求恩》、《江姐》、《朝阳

沟》、《铁流战士》、《回门》、《门当户对》等210多个。1956年传统戏《化心丸》参加河

南省戏曲观摩汇演,老艺人杜林保荣获省演员二等奖;1958年现代戏《为了钢》参加河

南省现代戏曲观摩汇演,导演余果,荣获编导一等奖;1959年秋传统戏《汶江河》、《化

心丸》参加河南省传统戏曲汇演,获剧本整理三等奖。老演员杜林保获演员一等奖,青年

演员王大英、李秀荣获演员二等奖。19831月参加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汇演,孙国阳

获青年演员二等奖,徐强华、范晓燕、李照然、谢红转获青年演员三等奖。19599

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先念参加丹江水库竣lI剪彩后到南阳地区视察工作时,曾在南阳市

南关剧院观看了宛梆剧团演出的《汶江河》。19625月,共青l1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

南阳市人民会场观看了内乡宛梆剧闭演出的《化心丸》一剧中“闯宫”一场戏,宛梆剧团有

部分优秀剧目被国家唱片社,电视台、电台先后灌制成唱片、录音磁带,拍摄电视片在全

国发行和映播。《汶江河》于1959年由国家唱片厂灌制发行,《回门》、《汶江河》于1963

年、1964年两次由河南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和录音磁带;《’卜五贯》、《打金枝》于1978

年,由河南广播电台录音播放;《铡美案》、《化心丸》由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于1979年、

1981年两次录成磁带,对台湾同胞播放;《斩蔡阳》、《铡美案》、《阿昆新传》、《五女兴

唐》于19828月、198412月由河南电视台录成电视片播映;19796月,《河南画

报》以“艺苑新秀”为标题,刊登了内乡县宛梆剧团彩色剧照。

  宛梆剧团自成立至今造就了不少艺人,30年代出现了名艺人王春生。因其扮相俊

秀,唱腔韵圆,演技出众而驰名南阳地区,40年代出现了刘桂生、翟老三、周桂琴、侯

太香、文景生、陈明亮、朱根银等人。建国后,老艺人发挥技艺,新演员不断成长。导演

余果、谢丹枫等人,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演员党桂军为中国戏剧家协

会会员。

 



上一篇:征集夏馆山珍城楹联      |      下一篇:商会祭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