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故事发生于三年前的一个春天,内乡县衙在整修西院墙时,挖掘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块,一条活灵活现的龙雕刻于石块正面,在石块的左侧刻有“付铜银壹佰陆拾文,吴登鳌验讫”十三个楷体字。从这块石雕和旧时工房的职责可以分析到此块石雕是由县衙工房监制的,可以断定内乡县衙工房内有一胥吏叫吴登鳌。
后经查明,清代嘉庆年间内乡城西十余里处――吴垭小山村吴登鳌在内乡县衙供事。这个小山村20多户人家,世代以种地为生,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清代简陋的石头房,吴登鳌是这个村的穷秀才,他的父辈取名时想让他科举入仕,登鳌头。不料却连考不弟,最后经人举荐才到县衙谋了个胥吏之差事,成了吴垭村历史上唯一在官府供事的人。吴登鳌在内乡县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与胥吏衙役同流不合污,家中清贫如故,到县衙供事后仍住在石头房里。在吴垭村我们寻到了吴登鳌的坟墓和后代,在他的坟墓上有后人为其树碑铭志说:“身居衙署,谨慎公事,县主从无生其厌者。”在吴登鳌后代的家中,收藏着他留下的唯一一把陶瓷茶壶,他的后代了解情况之后,慷慨地把这个壶捐赠于内乡县衙。
就是这把茶壶引起了内乡县衙博物馆研究胥吏这一衙署内没有品级而供事于起草文书、整理案卷、造报册籍、核算账目等这一庞大群体的兴趣。后经不断挖掘胥吏这一衙门文化,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努力,内乡县衙开办了《胥吏衙役文化展览》,该展览填补了国内衙署文化空白,并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
一把清代茶壶背后的故事
添加日期:2008-06-01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在内乡县衙博物馆内陈列珍藏着一把清代的陶瓷茶壶。该茶壶烧制精美,做工精细,从外观上看形似竹子编织而成,壶外有栩栩如生残迹不清的三只螃蟹和一只田螺爬于壶边。这把清代陶瓷茶壶为什么放于县衙展厅内,它的主人是谁,它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故事发生于三年前的一个春天,内乡县衙在整修西院墙时,挖掘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块,一条活灵活现的龙雕刻于石块正面,在石块的左侧刻有“付铜银壹佰陆拾文,吴登鳌验讫”十三个楷体字。从这块石雕和旧时工房的职责可以分析到此块石雕是由县衙工房监制的,可以断定内乡县衙工房内有一胥吏叫吴登鳌。
后经查明,清代嘉庆年间内乡城西十余里处――吴垭小山村吴登鳌在内乡县衙供事。这个小山村20多户人家,世代以种地为生,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清代简陋的石头房,吴登鳌是这个村的穷秀才,他的父辈取名时想让他科举入仕,登鳌头。不料却连考不弟,最后经人举荐才到县衙谋了个胥吏之差事,成了吴垭村历史上唯一在官府供事的人。吴登鳌在内乡县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与胥吏衙役同流不合污,家中清贫如故,到县衙供事后仍住在石头房里。在吴垭村我们寻到了吴登鳌的坟墓和后代,在他的坟墓上有后人为其树碑铭志说:“身居衙署,谨慎公事,县主从无生其厌者。”在吴登鳌后代的家中,收藏着他留下的唯一一把陶瓷茶壶,他的后代了解情况之后,慷慨地把这个壶捐赠于内乡县衙。
就是这把茶壶引起了内乡县衙博物馆研究胥吏这一衙署内没有品级而供事于起草文书、整理案卷、造报册籍、核算账目等这一庞大群体的兴趣。后经不断挖掘胥吏这一衙门文化,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努力,内乡县衙开办了《胥吏衙役文化展览》,该展览填补了国内衙署文化空白,并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
上一篇:楚长城著名的地理座标――翼望山质疑 | 下一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