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探访内乡吴垭石头村
添加日期:2009-06-05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吴垭石头村在内乡县城西6公里的乍岖乡境内,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人称为吴哑村或石头村,当你一走近她、接触她、研究她、品味她、体会她,你就会发现她是一部极其厚重的社会文化大书,是值得你反复回味的精神大餐!
    走进村子,你会感到自己突然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跃入眼帘的都是石头,古朴的石头房,贯通全村的石板路,石砌的楼门、石台阶、石院墙以及石厕所,还有各家各户使用的石盆、石缸、石槽、石碾等等,这个村子是中原地区极其罕见的石头民居村落。该村被命名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石头村已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先后电影《瓜儿・藤儿》、《内乡县衙》、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的《古衙奇案》、央视《乡村》栏目的《衙门打春》、电视剧《小鼓大戏》等10余个摄制组在此拍摄取景。
    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现有农户50多户,现存石头房200余间。所有的住房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找不到一块砖,看不到一块土坯,全由青石垒砌,是中原极其罕见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走在石板路、石阶路上,用手扶持着那厚重的石磨、石碾,欣赏着那粗糙的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端详思考那在石缝中扎根、顽强生长着的老柿树、野梨树、枣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巧夺天工,整个一个处处充满着原始气息、时时散发着山野的清香。
    石头村到处是树到处是草,遮天蔽日。从老虎岭上往下看,会看不到这个美丽的石头村,因为她全被树遮住了。这里冬暖夏凉,因为吴垭的垭指的就是两山之间的高地,冬天凛烈的北风会被前后的大山挡住,夏天却因地处高山又十分荫凉,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在金秋季节,当你走进吴垭石头村,你会看到一个喜获丰收的生态果园,红的柿子在枝头迎风摇曳,让你垂涎三尺;鲜红的花椒也是诱人,像一粒粒小玛瑙,摘下来在手心里轻轻一揉,好清爽的香气啊!走进吴垭的石头院落,那一挂挂来不及剥的金黄色的玉米棒被高高地吊在房檐下,红红的辣椒、山楂串成串儿挂在外面的墙上,白白的大蒜被编成辫子搭在厨房的墙上,满筐的红枣和酸枣晒在院里太阳底下,含一颗在嘴里,你会慢慢感悟,慢慢体会那种回归故乡的感触。
   吴垭石头村人们的生产、生活,透视出中原农耕文化现象,这正是中国传统民居群落的代表,反映了河南宛西地区传统村落和居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三百年来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和建筑文化。就连开垦的田畦也是在连体石面上用钢钎、镢头一点一点凿出来的,颇如“井字田”,倒也十分耐看,令人遐思。石头房大多为院落式三合院,也有两进院和独家小院的,但堂层、卧室、厨房、畜圈、贮藏间等功能不同的空间各有分隔,石头墙体可用石块堆砌,也可用加工精细的石片砌筑,窗户较小,用石料砌筑的窗户有平拱形、圆弧形等。最奇特的是,大多数石头房都是依山而建,借助山势,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还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似宫殿一样。石头房是宛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你无论走进哪家农家院,就会了解到他们的家居文化,年纪大的一家之长住正房,接下来按长幼次序分居于东西厢房,男人主外,田间劳作,外出务工,女人主内,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走进吴垭石头村,就像走进了一个地质文化博物馆。那随处可见的火山石,圆圆的,光溜溜的,大的有脸盆那么大,小的仅有拳头大小,有的零星散落,有的呈蜂窝状分布,很难想象出可怕的火山怎能喷发会这么可爱的火山石来。还有那奇怪的康包石,看上去明明是一块土黄色的状如马蜂窝的巨石,可你用一只手就可轻松地把它举起,其实它也是大自然的杰作,火山喷发时,不但有岩浆、火山石,还有浓厚的泡沫。一旦这种泡沫遇上泥土或各种植物茎叶就会凝固下来,融为一体,形成这奇怪的石头。最令你惊讶的是那漫山遍野的当地群众称之为板岩的石头,那石头十分巨大,当地群众都说是连山石,它象人们通常所吃的千层饼一样,四指厚的青石板加一层一二指厚的红石板,很是漂亮,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层,是怎么形成的,直到中国地质大学吴应雄教授来后才解开了这个迷团。原来这叫水相沉积岩,很久以前,这里或是河边,或是海边,每天都有大量的淤泥或红砂在这里淤积沉淀。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经过地壳运动,这些淤泥和红砂都变成了岩石,淤泥变成了青石板比较坚硬,红砂变成的红石板比较脆弱。所以人们就用钢钎子从红石板处下手,把一块块大石分解成一片片的板材,盖起了这奇异的石头房。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展室内陈列珍藏着一把清代的陶瓷茶壶。该茶壶烧制精美,做工精细,从外观上看行似竹子编织而成,壶外有栩栩如生残迹不齐的三只螃蟹和一只田螺爬于壶边。这把清代陶瓷茶壶为什么放于县衙展厅内,它的主人是谁,它的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与吴垭石头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00六年春天,内乡县衙在整修西院墙时,挖掘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块,一条活灵活现的龙雕刻于石块正面,在石块的左侧刻有“付铜银壹佰陆拾文,吴登鳌验讫”十三个楷体字。从这块石雕和旧时工房的职责可以分析到此块石雕是由县衙工房监制的,可以断定内乡县衙工房内有一胥吏叫吴登鳌。
    后经查明,清代嘉庆年间内乡城西十余里处一吴垭小山村吴登鳌在内乡县衙供事。这个小山村50多户人家,世代以种地为生,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清代简陋的石头房,吴登鳌是这个村的穷秀才,他的父辈取名时想让他科举入仕,登鳌头。不料却连考不第,最后经人举荐在到县衙谋了个胥吏之差事,成了吴垭村历史上唯一在官府供事的人。吴登鳌在内乡县衙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与胥吏衙役同流不合污,家中清贫如故,到县衙供事后仍住在石头房里。在吴垭石头村村寻找到了吴登鳌的坟墓和后代,在他的坟墓上有后人为其树碑铭志说:“身居衙署,谨慎公事,县主从无生其厌者。”在吴登鳌后代的家中,收藏着他留下的唯一一把陶瓷茶壶,他的后代了解情况之后,慷慨把这把壶捐增于内乡县衙。
   吴垭石头村这一独特的村落布局,匠心独运的民居结构和气息芬芳的民俗风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种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模式。走进吴垭,她会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她将永远萦绕在心际,成为梦中的童话、心灵的家园!
 

上一篇:梨园春节目组专访我县赵婉莹      |      下一篇:内乡宛梆:唱红农村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