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张集的洋楼谁来救?
添加日期:2009-07-10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小山村留下两座小洋楼,曾是信阳师范的教室和李先念的住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已危在旦夕。

张集的洋楼谁来救?

    两座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小洋楼,曾经是抗战时期信阳师范的教室,李先念曾率领红军在这里休整后兵分两路北上与刘邓大军会和,而后参加了淮河战役。历经70多年的沧桑风雨后,但见残垣断壁、满园苍凉、杂草遍布,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有多大?谁来拯救它?

两座小洋楼隐身小山村

    7月10日,雨后的内乡县师岗镇张集村空气清新,与红砖灰顶的普通民房相比,村子东边的两座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楼,显得十分醒目。
    两座小楼均坐北朝南,以木质结构为主。靠南边的一座因为上下各有9间房子,被当地群众称为九间楼,北边的一座面积稍小有5间大小,被称为五间楼。
    九间楼北面设计有屋檐,檐下设计着青石铺地的走廊,南面则没有。楼下每3间房相通,中间由界墙隔开。房间两侧密集地设计着木制镂空窗子,窗子下部呈正方形,上方则为半圆形。从外面看,每扇窗子的外框镶嵌着相同造型的图案,由青砖磨制后组成。楼上房间也是3间相通,因界墙上留有小门,楼上房间得以可以串通。所不同的是,二楼房间的窗子虽然较小,但更为密集,均为长方形。小楼的顶部覆盖着当地常用的青瓦,屋顶不隆脊,也没有飞禽走兽造型装饰。从九间楼中间留下的一间房穿楼而过,便进入了院子当中,直接走到了五间楼前。
    与九间楼一样,五间楼也在西侧山墙外建造了用青砖垒成外楼梯,楼梯上长满了青草和苔藓,窗子的造型和设置与九间楼有所区别,但同样呈现出欧式建筑风格。两座小楼的外墙均用墨灰涂抹,与屋顶色彩合为一体。在墙体建设上,外裹青砖,内用土坯。
    一位村民介绍,两座楼原本为红褐色,是由本地产的红土涂抹而成的,后来有人提议应向相邻的关帝庙看齐,才改变了颜色。
    关帝庙在5间楼后面,这是一座称得上雄伟的大殿,在大殿的左山墙上,镶嵌着一块小石碑,可以清楚的看出大殿的来历:“明万历间中丞张悌创建关帝庙,不知何时何人改为大王庙,今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区长王彬 鸠工重建。”明万历间是公元1589建,距今正好400年历史了。民国25年是公元1936年,看来这座关帝庙始建于1589年,于1936年重修。
    “关于关帝庙,还有一件宝,我带你去瞧瞧。”王斌周领着记者来到和洋楼有一路之隔的村敬老院,从厨房内抬出一块比门大了许多的木块,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块匾额,上面依稀能够看到“乾坤正气”四个草书大字,苍劲有力。“这块匾额是杉木做的,这四个字原来是凸出来的,非常有气势,文革时期被刨子几乎铲平了,用来做案板,很可惜。由于上面的字已经看不清了,也分辨不出来是谁写的,啥时间写的,只知道很古老了,并且是为关帝庙题写的。”王斌周显得很惋惜。

小洋楼曾是育人功臣

    一个封闭的小山村怎么会出现两座欧式建筑?张集村张集组组长王斌周一边介绍小楼的布局结构,一边讲述了小楼的来历。
    1938年初,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建立于1903年的信阳师范100多名师生来到了张集,当时的张集为旧政府内乡县的一个区,驻扎有地方民团,社会治安较好,这是师生到此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原地区多数地方受到日军侵扰,一同来这里躲避战乱的还有桐柏淮阳中学、南阳一中和内乡菊潭中学。因为时任民团团长聂相岑热心教育,对外师生的到来给予了大力支持,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包括两座小洋楼和两座木楼在内的新校区,先后接纳了上千名师生在这里就读。小洋楼的东侧,至今还留有学校为聂相岑表功的“兴学纪念塔”。
    王斌周说,当时与信阳师范师生同来乡的,有一位叫美士达的荷兰女教师,按照她的设计,伪政府征用方圆20多公里的工匠,建成了两座小洋楼。除五间楼由信阳师范使用外,菊潭中学和南阳一中先后使用了九间楼。1945年抗战胜利后,信阳师范从这里迁走,两座楼又被当地的内乡初师、中学和小学所使用,直到2000年成为危楼,小学才搬进新址,小洋楼从此空了下来。
    “那个时间这里可繁华、热闹了。”王斌周谈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的激动。“那时在学校的周围,设有邮局,大小商贩数十家,一天到晚书声琅琅。”
    提到小洋楼对当地教育的贡献,王斌周更是是骄傲,正是有了这两座小楼,当地的群众才更加重视教育,供子上学成为风尚。“1969年俺们村一下子出了100多位中小学教师,这在全县都是第一的,小洋楼绝对是功不可没。”

李先念在此召开过重要的张集会议

    让群民们引以自豪的小洋楼,更多的是这里曾经住过一名大人物---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据内乡县志记载,1946年7月,时任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书记的李先念,率领红军从大别山突破国民党的包围来到南阳,先后转战新野和邓州,敌人仍然穷追不舍,李先念率领部队来到张集,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一步如何走?李先念就在大殿召开了重要的一次会议,经过广大指战员的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北上,与刘邓大军会和,而后参加了淮海战役。
    “张集的会议对于当时的李先念和他率领的红军十分重要,它明确了作战的指导思想和行军的路线,可以说挽救了这支红军。”王斌周慷慨激昂的告诉记者,在他的眼中仿佛再现了当年的纷飞战火。

7旬老人呼吁加强保护

    75岁的李金祥是土生土生的张集村人,在小洋楼上完小学初中,毕业后又在这里任教,直到1997年退休。对母校的历史和现状,李金祥比任何只都上心。
    2000年张集小学迁出小洋楼后,闲置下来的小洋楼顿时使去了修缮,损坏越来越严重。李金祥说,当时没有围墙,庭院荒芜,村民的猪、牛整天在院内乱蹿,也不断有闲人在这时出入,部分门窗被村民拿作他用。2002年,他发动村民和在外工作人员捐款,才将院子围了起来。由于小楼的墙体是土质结构,已经有明显的倾斜,而楼顶的坡面都是竹竿铺成的,已经有3间楼房的屋顶坍塌了。“现在又是汛期,说不定一场大雨,整座楼就倒了。”李金祥显得十分焦急。而门前的两座木楼,早就不存在了,让人很是心疼。只有最后面的大殿完好无损,村民们就把大殿布置成关帝庙,香火还算红火。
    走进关帝庙,但见庙内供奉着关公和一些菩萨的塑像,门前的香炉内,残存着香灰。李金祥介绍,这座大殿就是李先念召开张集会议的地方,现在成了关帝庙,虽然说有点不合适,但我们也是万不得已。正是有了关帝庙,才引起群众的重视,才能够收集到微薄的善款,才能把这危楼做简单的修缮。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会有大量村民涌进关帝庙上香,也有人捐香火钱修缮庙宇,但小洋楼却无人问津,不久就会倒掉。
    李金祥说,小洋楼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不必说,单就它的建筑价值,就值得研究。他介绍,小洋楼结构和门窗造型,均体现出意大利风格。而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工人们巧妙地用竹子和白灰、沙子混在一起,建成了二楼的地板,这都值得专家们去研究。可惜的是,除被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小洋楼却很少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它的身价也就无从得知了。
    记者电话采访了内乡县文化局副局长兼县文物管理局长段秀敏。段秀敏说,张集的古建筑很有历史和文物价值,在去年已经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亟待维护。上级有这方面的维护项目,但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将和师岗镇党委政府一起,一方面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领导特别是上级文物管理单位联系、沟通,尽快拿出修缮报告和立项报告,争取到维修项目。



远眺整个建筑群,最前面的是9间楼,可以清楚看到中间的3间已经坍塌。


这是5间楼,保存的要比9间楼稍好些。


这是9间楼,楼体已经有些倾斜。


9间楼中的3间,已经从楼顶坍塌到一楼,可以看出用的建筑材料。


李金祥老人在关帝庙前的石碑旁讲解沧桑历史,后面的关帝庙就是李先念召开张集会议和临时住宿的地方。


王斌周在敬老院展示匾额


关帝庙前的香炉,是村民们捐资兴建的,香炉的左侧是5间楼。

上一篇:鲜为人知的县衙申报“国保”插曲      |      下一篇:胡世雄教授考察乍曲海洋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