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领导决策与“琴治”艺术
添加日期:2013-08-19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有人说最好的决策就是不决策,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决策是领导的一项应有的职能,是领导的岗位职责之一,决策的目的是把方案定下来后,让他人主要是让下属来执行的,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高明的领导巧妙地运用决策艺术,从而达到调动下属积极性和创造力,出色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作为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河南内乡县衙,悬有一副匾额“琴治堂”。“琴治”这个词出自《吕氏春秋•察贤》中的一个故事,“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世多用此形容领导者知人善任,政简刑清。这个典故或许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乍看似乎有点夸张,甚至有不务正业之嫌。其实古人的记述,是为了强调其“无为而治”的一面,故极而言之。平心而论,这位县令当然不可能只是成天在县衙里弹琴。在鸣琴的幕后,有着许多被隐去的为政之举,诸如知人善任、简政放权、公文从略、冗务从简等等。这也是不言而喻的。由是观之,“琴治”既是一种为官的豁达风度,又是一种高明的领导决策艺术,更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这正是宓子贱的不同凡俗之处,他不仅以“鸣琴而治”树立了“仁政”的风范,而且将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之风付诸实践,在其治下的辖区之内营造了“以礼治邦,以乐化民”的宽松氛围。
    宓子贱“琴治”的艺术,值得现今的领导干部借鉴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领导干部诉苦:的确,基层事情繁杂这是事实.但细究个别领导干部“忙”的根源.也不乏像巫马期一样存在领导方法问题。长此以往,不仅自己累得够呛,也使下属养成事事依赖、怠于思考的习惯。如此于己于公,弊莫大焉。诚然,领导干部勤勉勤政、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肯定,但事必躬亲则未必可取,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而且,领导干部如果凡事都“一竿子插到底”,就容易犯对下“越俎代庖”的错误,长此以往,就容易影响下属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我们不妨学学宓子贱,把主要精力放在统揽全局、抓纲务本和选人用人上。要敢于放权,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乘众人之智,集千虑之得,否则,职责不明,上下相侵,凡事都大包大揽,其结果只能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深谙“琴治”的艺术,他们明白为人君者当“劳于求人,逸于治事”,把“求贤”作为第一要务。如尧从民间访求到舜,经过多番考察后把天下交给舜;舜起用高阳氏才子八人和高辛氏才子八人,天下大治;汉高祖刘邦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和用人,他重用萧何和张良,而且“拔韩信于行伍,纳陈平于亡命”,无论打天下还是守天下,都得力于大批有才能的臣下的帮助和启发;汉武帝初即位就“招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三国时期,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唐太宗发现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事务繁多,没有时间访求人才,便批评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于是下诏书:今后凡是琐碎事务一律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可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处理。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中国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千年的世事巨变。这些为政箴言,可以说是前  世为官者造福与造孽、为民与害民、遗爱与遗恨、清官与贪官、荣与辱、兴与衰、赞与骂、生与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它所渗透贯穿的施政理念和民本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如何决策仍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上一篇:南阳市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研究      |      下一篇:内乡大力打造衙署廉政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