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潭文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菊潭文学
难忘老家“坐席”的味道
添加日期:2016-01-12 14:55:38   来源:   作者:曹万琪   浏览量:

       农村大都喜欢在天冷时节为孩子们操办亲事,入了秋冬,乡村里办亲事的就多了起来,“坐席”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日前去乡下一个朋友家“坐席”,坐在露天餐桌上,看着宾朋们吆五喝六,觥筹交错,我不由回想起童年里“坐席”的情景……
       小时候,在我的山村生活中,“办席”一定是有了结婚、生小孩等之类的大事,才会大张旗鼓地正式开办。一年到头,仅有20户人家的小山村,加上附近村庄,这样的大事也是不多的。那时日子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太少,“坐席”是一件眼巴巴盼着的事情,所以,能够吃上几次“席”,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念念不忘。
       家乡人办喜事备酒席是很认真的,会提前一个月选定良辰吉时。好日子确定后,一家人坐在灯下,商量请客的事,掐指计算来客的人数。然后,家庭成员有了具体分工,忙前忙后地邀请客人和准备办喜事用的东西。
       酒席是个大事,需要做平常难得吃到的菜,而且主人家还必须考虑菜的味道,所以一定要请一个远近闻名的土厨师掌勺。主人家在办酒席的前一星期就得请来厨师和“支客”商量。主人得告诉厨师和“支客”自家一共请了多少户人家,再由他们做出一个简单的预算,算出大概需要多少桌酒席,各种菜分别需要采购多少,并提前派人赶集把需要的油、烟、酒、菜、作料等购买好。那么多人吃饭需要借桌椅、买菜、洗菜、端盘……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光自己一家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因此山村办席,几乎是全村总动员。 
       宴席当天,天刚蒙蒙亮,山村办酒席的人家早已是人声鼎沸,灶火通热。宽敞平坦的村场上,几十张大木桌,配以四边板凳,整齐地摆在那里。院里,主人家的厨房,已经摆好了又长又宽的案板,上面整齐地摆着准备上蒸笼的土碗、各种各样备好的菜肴以及备用的碟子、筷子和酒器。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几个大蒸笼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来了,有的帮着忙这忙那,有的坐在桌前高兴地聊天。厨子在灶间忙个不停一边用肩上的毛巾擦汗一边不停地吩咐小伙计配菜下锅。帮忙的人,他们也早已习惯这种排场,驾轻就熟,按部就班,分工负责,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只等亲友到时开宴。孩子们绞尽脑汁编瞎话向老师请假,请不准假的干脆逃学,也不肯错过这解馋的机会!
        “支客”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孩子们最期待的“坐席”才会浓墨重彩地正式开场。随着 “噼里啪啦”的一通鞭炮炸响,“支客”总会大声吆喝“开席啦——”。厨房蒸笼里热气腾腾的肉菜,便会鱼贯而出,铺排到外面的桌子上面。上菜的小伙一溜小跑来回穿梭于各桌之间嘴里喊着“菜来了接菜”不停地送菜;送酒的不时招呼“还要酒吗?多喝点”,生怕大家喝不够。有点酒量的,猜枚划拳,开怀畅饮;酒量小的,推来辞去也喝得面红耳赤。小孩们一门心思想着的就只是一个“吃”字,一道菜来了,按规矩必须由坐“上位”的长辈子先夹开菜之后,其余人才能依次夹菜,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一盘菜一上来,几秒钟就一干二净。就这样,所有人都围坐在桌边,吃菜喝酒,谈笑风生,享受这漂浮着馨香、浸透着欢乐的乡村宴席。
       席间,主人还要在“支客”的陪同下,按礼数给客人一一敬酒,“七碟子八碗”上齐了,客人也酒足饭饱了,在一片“吃饱了吗”的相互问候声中散席。客人们陆续走了,主人开始收拾了,一般得到第二天才能收拾完,直系亲属和邻居们在第二天同样也会来帮忙,把该还的桌椅和锅盆碗筷等还完了,整个酒宴才算是正式结束了。
       如今,山村里的“席”早已风光不再,物是人非。偶尔回家碰到几次“坐席”,似乎也不再是家家户户总动员来帮忙,而是由外面的“送席下乡”来进行的“一条龙”买卖。主人家只需出钱和场地,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宴席上的菜肴显然比那时丰盛多了,但早已不是记忆中的那个味了。“坐席”像是走过场似的,再也品尝不出记忆中的那道香……

 

上一篇:2015,我为你捏了很多写真      |      下一篇:内乡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