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潭文学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菊潭文学
宝 天 曼 人 的 今 昔
添加日期:2011-01-14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说句老声长谈的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忘过去苦,方知今日甜。自从宝天曼成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后,山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过去,宝天曼的山里人是怎样生活的,恐怕鲜为人知。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对于山里人过去如此恶劣的生存状态,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这确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最苦不过山里人。且不说解放前山区环境的原始封闭,占山为王的土匪刀客为非作歹,毒蛇猛兽的危害侵袭,单就日常生活来说,其艰难困苦为常人难以置信,住的是用木杠夹成墙的茅屋,还有的人住在天然石窟中。穿的更是衣不蔽体,有的家庭几个大人共有一条“裹腰”裤子,谁有事出门或干活谁穿。夏天赤脚,冬天无论男女都是穿着用葛条麻编成的鞋,再用几层玉米苞包在脚上保暖,这种鞋“麻拍子”,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消声隐迹。

      山区高寒,好多家庭没有被子盖。为了度过漫漫长夜,只好在家里升起大火,全家人曲在火堆周围呈弓形面火而卧,这种越冬方式“火圈”。即是天性爱美的女孩子也从不知雪花膏(过去的护肤品)为何物,所以人人满面漆黑烟火色,个个双手翘痂扎人。

     吃饭用的盐巴更是稀世珍品,四斗玉米(200斤)才换一斤粗盐。把鸡蛋大的盐块用绳子拴起,如有贵客临门,才舍得掂着绳了在饭内绕几圈并立即捞起放好,以备下次再用。如有头疼脑热害大病,只好听天由命。故过去山里人婴儿成活率低,成人死亡率高,所以有“多见树木少见人”之说。

      解放后,山里人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由于交通闭塞、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仍然十分艰苦。直到1969年通了公路,山里人的生活才真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难受的是世俗的偏见和社会上对山里人的歧视,平原人把山里人叫作“山老愚儿”或“山板儿”。“汽车也是马拉的”这句平原人讥笑山里人愚昧无知的典故就是来自宝天曼下一个李姓人家,而老李的外号“山板儿”也是那时叫响的。

      那是1953年,老李刚满十四岁。他爹进城卖山货,叫老李也跟着进城去开开眼界。宝天曼离县城二百多里路,不通汽车。父亲挑着百十斤的山货担子走在前面,老李背着几个“黄金塔”(用玉米面做的大窝头)和几个“黑头A”(红薯面窝头)跟在后边,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饮一捧山泉。当天夜里寄宿在半路上的熟人家,第二天下午才到县城。当时正搞“统购统销”运动,吃食紧张,他爹担的全是山芋头、山萝卜、山拳菜等绿色食品,大家见有吃的可买,不讲价钱一哄而上,很快抢购一空。

      山货卖了好价钱,老李他爹高兴,准备带老李进饭店破费一下,吃碗捞面条解解馋。老李跟在他爹后边走,东瞅瞅西望望,觉得城里到处陌生而又神奇。走到没人处,他爹对老李千嘱咐万叮咛:说到了人多处,千万少说外行话,免得城里人笑话咱“山老愚儿”,老李点头记下。

      父子俩进了饭店,父亲掏出钱和仅有的一斤粮票,买了两碗浇臊子的捞面条,一人一碗吃了起来。老李在家吃的是手擀杂面条,不结实,一煮就断成小节节。而城里饭店是用手摇轧面车加工的纯麦白面条,自然又筋又。老李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用嘴一吸,进去小半碗。他第一次开此洋荤,一高兴就扯开响半山的嗓子大声说道:“这城里的面条就是好!结实得象宝天曼的葛条。”饭店里的人都扭过来看他,他爹眼一瞪说他:“记性不大,忘性不小,吃饭也占不住你那屁股眼儿!”老李不服气犟了嘴,他爹袖子一挽想打他,一气之下忘了自立的规矩:“妈那个×!再说蛋求话,一耳巴把你打到华石尖上,叫老豹了吃了你!”

      正在这时,突然街上传来了“嘀――嘀”的喇叭声,“汽车来了”,大家放下碗筷,挤着抗着出来看稀奇。当时偶然有辆汽车也是苏联产的“却别尔”,汽车比现在的卫星还少。老李以前进城见过汽车,坐着没动,催看老李赶紧出去长长见识。等到老李出去时,汽车早已过去不见了,怡巧后面又来了一辆马车,车上装了好高的货,车把式站在辕上,嘴里喊着“吁――吁――驾”,手甩长鞭叭叭叭,疾驶而过。

      老李回到桌边吃剩下的饭,他爹问:“看见汽车了没有?”老李激动的大声说:“看见了,原来汽车也是马拉的。”饭店里的人哄堂大笑。他爹急了,就训他:“放屁!真是笨得象宝天曼上的野猪一样,汽车是气拱的,昨能是马拉的?”话一落音,人们又一阵大笑。都说这爷俩一个是“山老愚儿”,一个是“山板儿”。有同时进城的山里人,“五十步笑百步”,把此事传回山里,于是老李父子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山板儿”,连同“汽车也是马拉的”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星转斗移,物换量变。而今宝天曼车水马龙,鸟语花香,茑歌燕舞,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宛如世外蓬莱景,哪有过去穷困相?而老李一家也早己鸟枪换炮了,老俩口往在镇上新买的楼房里,安享晚年。孩子们在山里开办家庭宾馆,由儿媳闺女经营。儿子们买了大小汽车好几辆,但绝对不是“马拉、气拱的”,平时拉客跑运输,生意越做越红火。山里人完成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浴火重生。如今一谈起当年在县城的尴尬事,老李就无限感慨:要不是共产党领导好,真不知山里人的日子能过到哪一田步!

上一篇:妈在哪儿哪儿是家      |      下一篇:儿子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