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行业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力内乡 > 综合新闻 > 行业
内乡县“十三五”经济分析
添加日期:2021-02-25 09:34:08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和南阳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总体保持逆势而上、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发展势能和动能进一步蓄积,由全市第一方阵向区域发展领跑者阔步迈进的发展局面进一步显现。至2020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位居全市第一位,呈现出全线飘红的局面,县域经济进入了南阳区域经济领跑者的新阶段。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63.1亿元,是2015年的1.78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3.9:41.7:34.4调整到2020年的20.1:43.7:36.2,其中二产占比43.7%,高于全市11.6个百分点,高于西峡2.9个百分点,居全市之首,产业结构为南阳市县区最优;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98亿元,是2015年的1.79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4亿元,年均增长7.4%。
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47.9亿元增至2020年的263.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从5.9%提升到6.7%,2015年在全市仅大于南召、社旗和桐柏,2018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后超过了淅川,2020年反超西峡,距方城、镇平、新野仅一步之遥;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7.27亿元增至2020年的12.9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从4.6%提升到6.4%,2015年在全市仅高于南召、社旗和新野,2017年开始就超越了宛城区、方城、镇平、淅川、桐柏、唐河,仅低于卧龙和西峡;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15年的134.79亿元增至2020年的327.3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从4.4%提升到6.2%,2015年在全市仅高于南召、社旗和桐柏,2018年开始超过西峡,2019年开始超过了新野、方城、淅川,仅低于唐河和镇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2015年的93.71亿元增至2020年的185.4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从5.4%提升到6.2%, 2017年开始一直保持全市第一的领跑位次。
二、工业经济实现由小变大,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工业总量快速增大,由工业小县变为工业大县。2015年我县规上工业年产值超10亿企业2家,2020年规上工业年产值超10亿企业5家,年产值超5亿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由4%提高至8%。2015年我县规上工业增加值50.8亿元,总量占全市总量仅为6%,仅高于南召、社旗、桐柏,位居全市后列。2020年我县规上工业增加值68.6亿元,总量占全市比重为13.3%,反超西峡等县,位居全市第一。
(二)工业结构趋于优化,可持续发展性增强。2015年以来,我县产业结构逐步从资源消耗型矿产品加工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农牧装备制造业转变。2015年,全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比重达60%,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牧装备仅占工业企业的5%,202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全县规上工业比重降至14%,以牧原为龙头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其供应链上的农牧设备制造企业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的75%,农副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已经成为我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三)产业链条拉长,集聚效应凸显。2015年以来,我县在牧原头部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以寅兴牧业、恒辉农牧为主导的供应链企业,牧原及供应链企业实现产值161亿元;在南阳飞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河南仙鹤特种浆纸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造纸、印刷包装新材料的产业集聚效应,2020年产值分别为18.7亿元、17.5亿元,三大产业产值达到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的78.7%。
(四)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企业比重增大。2015年以来,我县高新技术企业从少到多,从2015年的4家迅速增加到2020年末的18家; 2015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1.6%,2020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7.5%,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38.7%。
(五)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增多。截止2020年底,我县上市公司1家,上市子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上市企业个数位居全市前列,为企业规范运作和融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1、项目个数和投资增速稳定。
“十三五”时期,全县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个数一直稳定在100个以上,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13%以上。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7.3%, 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2、工业投资大幅增长。
“十三五”期间,内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实行扶优扶强政策,加强对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投资引导。工业性投资占全县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大,2016年-2020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5.3%。总投资108亿元的煤电运一体化项目是“十三五”时期全市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五年来基本建成了煤炭战略储备基地项目、煤炭铁路专用线项目、电厂一期项目,该项目属于大容量高效清洁绿色煤电工程,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豫南电网的重要支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河南仙鹤特种浆纸有限公司的年产10万吨不干胶项目为龙头,建成了瑞鹤纸业年产1亿本册作业本笔记本项目、利豪年产300亿张快递电子面单项目、萧阳公司的塑料管芯项目入住的纸产品产业园;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牧原综合体项目为龙头、分别建设了屠宰200万头生猪项目及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场生猪养殖建设项目;以及东福印务包装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华福包装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3500万平方米高阻隔膜生产线项目、年产6500万平方米瓦楞纸板生产线项目和南阳金冠电气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的金冠内乡智能电气产业园建设等项目。打造了牧原集团、金冠电气、仙鹤纸业、华福科技等为龙头的一批标志性工业投资项目,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印刷包装新材料、新型建材、造纸化工、能源及高载能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提高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成为吸引外资、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阵地。
3、民生项目建设全面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县不断加大对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建设了内乡新高中、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内乡实验学校、内乡复兴学校、菊潭高级中学建设项目、第九小学建设项目、堰庄学校建设等项目,打造了内乡的教育高地。以县衙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和三馆一院一中心建设项目为中心,相继建成了城区游园项目、湍河绿化项目、城区路灯改造提升项目、西城公园建设项目、社会足球场地设施等建设项目,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建项目也争相媲美,建成了范蠡大街改建项目、渚阳大街改建项目、商圣路新建项目、城区道路及公益设施建设等项目。以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为中心,梯次实施了迁建改造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湍东卫生院等项目。民生项目的全面建设,提高了县城品位,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城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4、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县房地产业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稳定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城市框架东、南、西、北全面开花,商品房屋供销基本平衡,我县房地产业正在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住宅投资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拉动力量,占房地产投资比重的91.5%。如内乡县宏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六棵松项目、香樟园项目,中誉国信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建业森林半岛,内乡县盛达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碧桂园等一批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楼盘,对改善我县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5、建筑企业个数增加,规模扩大。
“十三五”期间,我县在库资质建筑企业由10家发展到现在24家,年均增长19.1%。产值也由18.6亿元发展到现在的50.7亿元,年均增长22.2%。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后期河南牧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强势进入,更为建筑企业注入了活力。2020年河南牧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产值占到在库资质建筑企业产值的71.5%。
四、消费市场日益繁荣
“十三五”期间,随着全县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城乡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规模不断扩大,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同时,在经济转型的格局中,消费也成为经济增长更加稳定的驱动力。
“十三五”期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带动了社会消费水平实现总量的持续扩张。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4亿元,年均增长7.4%。突出特点如下:
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由于政策助力,全县居民消费环境显著改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同步、融合的发展趋势。截至2020年底,县城3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有7家,乡镇集镇超过3000平方米的超市有29家,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2020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亿元,年均增长8.2%;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亿元,年均增长6.7 %。
二是消费结构带来新调整。“十三五”期间,全县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5.3%和39.2%下降到2020年的 26.2%和 32.1%,分别下降了9.1和 7.1 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消费品市场转型升级的新气象。居民由原来只是满足温饱问题逐渐向文化娱乐、旅游、保健等方面转变。
三是经营方式增添新活力。2015年我县的电商企业刚刚起步,处于萌芽状态,到2020年底,全县电商企业已达到420多家,特别是聚爱数字科技、河南芳美电子商务等大型电商企业快速成长,聚爱数字科技2018年刚起步时只有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到2019年销售额突破1个亿, 2020年已经突破10亿;芳美电子商务也由刚成立的年销售额几百万到2020年实现年销售额1.1亿。同时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通过网络预定酒店、外卖送餐等服务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消费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五、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增强
五年来,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0.98亿元发展到95.27亿元,年均增长9.3%,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4.4%提高到36.3%。特别是交通物流业发展迅猛,物流企业由2015年的22家发展到2020年的82家,增长2.7倍,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8亿元,年均增长19%;金融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9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94亿元,年均增长17.5%,金融高地已经显现;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4.5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34亿元,年均增长14.2%;信息传输、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及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8.4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77亿元,年均增长14.6%。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强,有力的服务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虽然进入了快车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经济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高质量发展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我县产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工程度浅,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对财政的贡献低的问题。2020年,全县工业增值税2.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4.4%,而与我们相邻的西峡县,工业增值税高达1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18.6%。
二是资源型企业占比仍然较大,受环保政策影响严重。我县9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石材开采加工企业42家,比例高达45%。大部分石材企业以单一的加工或者矿山开采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仅将开采的石材通过简单的粗加工后售卖,产业规模太小,在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上缺乏竞争力,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更是达不到要求,受到环保政策制约,企业生产效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对财政的贡献度较小,亟待行业整合和转型升级。
三是新兴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我县规上工业的70%以上,都属于传统行业,产业附加值低,发展潜力不足。虽然我县也有一批以金冠智能开关、美宝环保、洁达环保、众思诚新能源、禾光智能科技和融创新合为主的新兴产业,但这些新兴产业结构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上一篇:内乡县2020年经济运行分析 | 下一篇:内乡举办中和农信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