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其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秀美内乡 > 媒体报道 > 其他
河南南阳:山青水长流 转型气渐新
添加日期:2018-01-18 17:22:32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作者:龚金星 李东风 王玉兴 时岩 徐驰   浏览量:

 

工人对艾条进行包装 侯琳琳摄

伏牛之南,汉水之北,是为南阳。北方之麦,南方之稻,在此欣然共生。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白笔下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

如今,卧龙岗上松柏依旧苍翠,诸葛躬耕之地正在吐故纳新。凭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南阳成为了中医药之都、月季之乡、玉雕之乡;乘着一渠进京的丹江水,南阳实现绿色转型;靠着孜孜不倦的科技创新,南阳经济由“竞速”向“求质”转变;跟着党中央的步伐,1000万南阳人正在吹响脱贫攻坚决战的号角。

呵护一潭绿水,做足绿色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乘着十九大的新风,南阳聚力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两轮两翼”战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中向好。

2017年,南阳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4%,同比高出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7.6%,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持续高于经济增速。

一碗中药:香气四溢 悠悠文化传承

2017年冬至,南阳医圣祠仲景墓前,700斤的汉白玉“饺子”红绸加身,洁白温润;八口大锅一字排开,煮出的羊肉饺子热气腾腾。千余名游客边看边吃边咂嘴——“香!”

鼓锣声声,古琴叮咚,万人正在聚焦“冬至仲景娇耳节”。

南阳学者张兼维介绍,饺子原名“娇耳”,相传由医圣张仲景在南阳发明,通过羊肉等热食的“药膳”作用,治疗百姓被冻烂的耳朵,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圣故乡南阳,一直秉承“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借助历代名医、贤士和南阳独特的道地中药材,不断“为往圣继绝学”,千年传承不辍。

今天的南阳市,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892人,万人比例几乎是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倍。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省市级名中医等遍布乡野。

“药材好,药才好。”南阳盆地药材总储量2.5亿公斤、2400余种,被誉为“天然药库”。历史上山茱萸、裕丹参等“八大宛药”闻名天下。如今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全国省辖市中首屈一指,更培育出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一批中医药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药剂”,中医药文化还为现代健康产业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复兴的“药方”。

张兼维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依照“辨证施治”之法,南阳市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鼓励相关企业“随方就圆”发展,不断做强做大“大健康产业”。

一片小小的艾叶长出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产业。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姚家湾村是南水北调移民新村,27岁的张转从南方回老家,马上就找到一份包装“艾灸”的工作,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

南阳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艾草深加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将开发艾草装饰板材、轿车顶板材等产品,年净利润近2亿元。目前公司正在筹划上市。

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仲景健康城”,着力打造“中医圣地、养生之城”。目前,项目已完成过半,“大健康”产业迎来新机遇。

“钥匙”开门,文化复兴。南阳“四圣”文化、汉文化、玉文化等随之水涨船高。最耀眼的京宛合作“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项目,投资106亿元,以诸葛亮躬耕南阳智慧文化为灵魂,以卧龙岗为文化地标,解决了“卧龙岗不见岗”的尴尬。

“以打造5A景区为目标,南阳将重现武侯祠、卧龙岗‘三绝’的盛景!”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孟洲说。

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霍亚平 摄

一渠碧水:蜿蜒北上 满满绿色收获

汤山脚下,碧水北流。冬日的丹江口水库,依旧清波荡漾。时有水鸟掠起,刺破雾气。

这里是华北地区的“水缸”之一。三年里,112.87亿立方米丹江水沿渠北上,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的5310多万居民。

“当前出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2017年1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环保部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南阳陶岔站,工程师胡红旗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监测数据说。这是丹江水入渠前的最后一关,其历史记录显示,南水北调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

一杯清水得来不易。南阳市先后关停企业800多家,静态损失百亿元。“水龙头”所在的淅川县,每年财政收入减少2.8亿元,而每年因保水增加的财政支出达到5亿元,一进一出,捉襟见肘。

“断腕之痛”换来京宛合作的“手足情深”。

搭上“直通车”,南阳优质农产品搬上北京人的餐桌。南阳各县区在北京13家超市租赁专柜,17家企业在批发市场和社区租赁设置了摊位 ,2017年前10个月累计进京农产品11.2万吨,销售额12.8亿元。

招来“金凤凰”,南阳产业借力升级。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机遇,淅川县引导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与北京现代等公司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年来,宛西三县承接对口协作援助类项目115个,合作类项目50个,使用援助资金5.4亿余元,带动地方投资逾12亿元。

保护好一渠清水,短期靠关、停,根本上要靠转型发展。外援“给力”,南阳转型内生动力十足。

寒风料峭,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成亩连片的软籽石榴连绵开来,护卫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张河村过去大面积种植辣椒,施肥多、污染重。2014年,村民们果断放弃红火的辣椒产业,改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土地6000亩发展软籽石榴,开启生态农业模式。

“以前喜欢辣椒红彤彤,现在爱看石榴树绿油油。”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过去种植大辣椒,我们人均年收入也有5000来块钱,如今村民大多在软籽石榴基地务工,再加上分红、土地租金等收入,每人每年能增收2000多元。”

抛弃散乱污,走上新型工业之路。淅川县森丽炉料公司过去为钢铁企业提供炉料等产品,收入不菲但污染严重。为保水质,企业投资3亿元转型上马年产300万支汽车减震器项目,产品供不应求。

“绿色转型”,淅川是标本,也是缩影。南阳通过理顺环境治理与工业运行的关系,实施智能转型、品牌带动、技改提升、区域合作“四项工程”,在生物制药、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收获“满目碧绿”,转型升级后的新工业 “一片红火”。

“2018年,我们全市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亿元以上。”南阳市工信委副主任刘育青说。

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 霍亚平 摄

一盘好棋:招招发力 累累创新硕果

一根针能有多细多坚硬?在南阳鼎泰高科,答案是0.045毫米,可以使用8000次,为电路板精准打孔。

地处新野小县,这家企业却不能小看。占地60亩,年产值却有7亿元,利税5000万元。生产的微型钻针,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

更奇的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全部自主研发。

走进检测车间,不见人影,但闻机器低鸣。“以前这个车间人满为患,一百多人忙不过来。我们研发了自动研磨机,现在只需十几人,产量还翻了两倍。”公司设备经理齐建冬说。

依靠智能装备研发,鼎泰实现了全环节生产智能化。原本1000多人的厂只剩下600余人。公司还计划进一步升级,打造“智能车间”。

鼎泰高科是南阳经济“求速”到“求质”转变中涌现的“明星”之一,弥补了该市智能装备制造的空白。

长期以来,南阳GDP总量居全省前列,然经济大而散,效益不高。新兴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高耗能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高一低凸显结构之困。

补短板,南阳发力科技创新。

不久前,南阳市首批科技“创新券”兑付,鼎泰高科拿到100万元奖补金。啥叫“创新券”?“简单来说,就是变事前拨付为事后报销,企业先领券进行研发,成功后经过评审兑付奖补资金。”南阳市科技局局长张梅说,这种方式避免了滥用奖励资金,引导企业专注科技研发。

“真金白银”铺设创新路。2017年,南阳市共发放创新券3741.2万元,首批即将兑付,惠及上百家企业。此外,南阳市对企业创新实行贷款贴息,52家企业共拿到5000万元贴息款。截至2017年10月,全市共申请专利4951件,授权专利2357件,与2016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增长。

“科技红娘”搭起创新桥。南阳地处豫西南,科研机构匮乏,创新何来智力支援?2017年12月12日,南阳科技大市场正式启用。该平台统筹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同时从北京、西安等地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多方“引智”。平台提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搭起“鹊桥”。目前已有19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

“冷衙门”科技局成了“香饽饽”。往年,局里科技奖补资金只有五六百万元,今年猛增至七千多万元。局长张梅从年初忙到年尾,出门学习、回市开会无缝切换。虽风尘仆仆,张梅却干劲十足:“我们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不能走只能跑,不断缩小差距。”

“科技型企业的春天来了!”唐河县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书平感叹,创业十年,一多半时间在赔钱。为啥?他的企业生产生物柴油,原料是“地沟油”。前几年,人人谈“地沟油”色变,明明是科技企业,好政策却都绕着走。

2017年,南阳市发力科技创新。贴息贷款、创新券等各种扶持政策都“砸”在了老杨头上。市里为他报名参加全国创新大赛,老杨一举拿下本行业河南省唯一一个优秀奖。公司产品成功通过欧盟认证,一年出口1.2万吨,赚回外汇1000万美金。

2017年的最后一周,鼎泰高科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上市。之前一周,南阳市75家企业成功挂牌中原股权交易中心。

虽长路漫漫,南阳科技创新的成果正在逐渐显现。

河南南阳淅川县,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在进行田间管理工作 霍亚平 摄

一张答卷:砥砺前行 浓浓民生情怀

翻开地图,伏牛山、桐柏山,如两条卧龙在南阳交汇。这造就了南阳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让贫穷如影随形。2017年初,全市尚有贫困人口39.2万人,居全省第一;贫困村468个,同样是全省第一。

到2020年全面脱贫,南阳重任在肩,如何破局?

查原因,抓住“牛鼻子”。因病致贫占到南阳贫困人口的60%,疾病已成为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此,南阳市着力构建多层次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困难群众医保救助工程。

“要不是国家给我报销,我一年的收入,也不够看病呀。”65岁的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社区居民高志平说,他一人独居,腿有残疾,是社区的五保户,一年收入仅4000元左右。

2017年,高志平因冠心病,先后三次住院,花费5000多元。出院后经过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和医保救助工程4次报销补助,个人只承担1000多元。“本打算借钱看病,白条都打好了,没想到政府给我报销这么多,以后看病再也不发愁了!”高志平说。

“一站式”结算,困难群众少跑路。南阳市整合扶贫、医保、民政等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医保救助大数据库。过去复杂的多次报销过程,如今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全部完成。

目前全市39.2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该数据库,4.86万贫困人口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困难群众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达90%左右,门诊大病报销比例达94%左右,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1%左右。

内乡县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靠山山秃,靠水水流,穷根怎么拔?内乡的答案是,龙头企业带动,依靠产业脱贫。

一年前,在外打工10年的张子定无奈返乡。等着他的,是给孩子看病欠下的两万多元债务、患脑溢血的母亲和年事已高的老父亲。一筹莫展时,内乡牧原集团的一次招聘给张子定带来了转机。

一年后,已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二十分场职工的张子定,孩子“一个变俩”,家人住上了厂区家庭宿舍。张子定白天上班,晚上帮忙照顾孩子,生活越来越稳定。“家里的欠债今年就能还完,还能存点钱,日子好过多了。”与一年前相比,张子定一脸轻松。

内乡县利用牧原集团年出栏商品猪130万头、屠宰100万头的生猪产业集群,带动全县包括贫困户在内的15000人就业。如今,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每人年工资收入5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企业+”模式覆盖全市。南阳市发起“千企帮千村”活动,动员1087家企业与713个贫困村和60户贫困户以上的292个非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发展产业,带动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237家企业向结对贫困村投资10.52亿元,419家企业安排贫困人口转移就业6613人。570多家企业开展了文化教育、商贸采购、基础设施捐建等多种形式的帮扶,直接受益群众10万余人。

2017年前三季度,南阳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2.33%,高于10.8%的全省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11.8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83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

旭日东升,冬日的白河泛着金光。河两岸车水马龙,南阳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上一篇:车辆无接触发生意外也属于交通事故      |      下一篇:内乡:百企帮扶百村,车间建到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