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官德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官德文化
何为“肥缺”
添加日期:2015-07-24 09:21:01   来源:   作者:孙玉红   浏览量: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轻松而且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称为“肥缺”。笔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结合清光绪时期章炳涛内乡的任职经历,尝试探讨“肥缺”一词的由来。
        清代将州县分为四等,以“冲、繁、疲、难”四字标之。某地四字具有者为最要缺,占三字者为要缺,二字为中缺,只占一字或一字不占者为简缺。凭官之资历、能力对应缺之繁简,基本上是官、缺相称。志书记载,内乡被标为“繁、难”(政务纷纭者为“繁”,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二字的中缺。说明当时内乡不仅天高皇帝远,而且是民情复杂难以治理的地方。
        光绪十八年(1892年),章炳涛以钦加同知衔赴任内乡知县,历经九年的努力,内乡由“盗贼猖獗、民不聊生”到章交卸时“太平无事”,似乎印证了这种官、缺对应关系。
        有道是多粗的萝卜多大的“坑”,多大的能力就有多高的官位对应具体的责任和担当。这一朴素的基本规律往往在实施中被打破,能力、待遇、责任相互颠倒错位,便有了投机者眼中的“肥缺”,也乏指一些悠闲自在而又能捞好处的职位。特别是在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就有“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
            
上一篇:廉政典故(一)      |      下一篇:清末知县的明志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