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自认为海内美景大都看过,南阳地面的山水名胜更是多次登临寻访,已经餍足,就不再乐于出游。忽一日,内乡县的友人电话告我,山乍山曲乡有一山村,甚奇,甚妙,最最值得玩赏。真的吗?将信将疑。三个月内给我说了三回,好似不去走走我就吃了大亏,不去瞅瞅就轻慢了那绝佳的所在。禁不住引逗,便前往了,在秋色正老时候。
车下公路,一转弯,看见山岭连绵,如屏如障,仿佛着意要把此地的独特和山外的平庸隔离。又转弯,再上坡,已到村口。
一下车就发现,这是另一世界。这世界的关键词是石头。寒武纪、侏罗纪遗存的石头,把山村定格在悠远的往昔。屋宇、院落、门楼、牛栏、羊舍、猪圈、鸡埘,全以石头砌墙。不是块石卵石,而是片石,厚厚薄薄,长长短短,就那么一组织,就结构出了坚固的墙,也结构出了别样的美。石色或赭或褐,若中国画的颜料晕染。墙面的缝,有书法的线条感,遒劲苍老,沉郁古拙,如抽象画,如狼毫笔的勾勒,如倪云林的折带皴。石头是粗粝的、质朴的,却又是灵性的、蕴藉的,每一面墙都隐隐透出艺术的玄机,等待高人解悟。几十户人家,皆依山筑宅,高低错落,聚散有致,虚实相间,很符合中国画的布局。叠石为墙,上苫灰瓦,屋脊微翘,可也真上画。陪衬村庄的,更有蓝天白云,碧山青峰,草木遮掩的溪涧,缓坡上石头砌作弧状层层叠高的梯田。于是,风景便显出深远,人的栖居处和谐地镶嵌于茫茫自然。
进村走在石头上。毛石铺的小路,路边长野草,石上生绿苔。石径分岔,通向一座座农家小院。大门前多有斜斜的石阶,石隙要么钻出一丛灌木,要么佝偻着一棵弯腰枣树,看去甚有风情。空地上,处处可见石碾、石磨、石碓、石磙、石窖、石桌、石的井栏、石的拴牛桩、石的储水池……俱形象漫漶,尘土积淀,像岁月在上面结了老茧。处处可见古树,扎根岩石,亦如岩石一样坚强,历数百春秋,犹矍铄旺盛。而且,每一棵都具造型美,都应当长进《芥子园画谱》。一进村就走进了历史。在村中穿行,一次次抚摩饱经风霜的石头,似摸到历史的脉搏。这历史的源头应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吧。流行小曲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石头不精美,却更会唱歌,唱的不是轻飘飘软绵绵的时髦小调,而是用略显沙哑颤音,咏叹悠悠千古的几度沧桑,几多苍凉。这歌声最能震撼人心,当然须用心灵聆听,感应。
有些农舍屋顶坠落,门窗朽败,屋内长出大树,树上挂藤萝。但石壁照旧挺立,任爬秧的植物攀缘,在墙头开冷妍的小花。也有些农家大门落锁,锁已锈,显然主人早已迁居。看见一家柴扉敞开,举步拾级进院。堂屋、偏房、厢房,五脊六兽齐全,砌墙的石头颜色依然斑斓,缝隙横长竖短,若五线谱,有音乐感。片石铺就的甬道边,摆放石头支起的喂牛的大石槽,养猪的小石槽,盛水的石缸,饲鸡饲鸭的石钵,捣蒜的石臼……屋门油漆已剥落,门楣木雕的花朵仍留着昔日的讲究。室内,用具全系木制,织布机、纺车儿、桌椅、箱柜,都是陈年旧物。这倒十分般配,木石前盟也正是《石头记》的主题。在厨房,看见石头垒灶台,石头支面案,盛米盛面的器皿多为石头凿成,烧火的坐具也是顽石,屋角突兀出一部分山体,如卧牛一般。石头支撑建筑,也参与生活,山民的清寒日子也能把石头暖热。
村里很静,不闻人语,只有风声、鸟声、虫声,宁谧得丰富而隽永。思绪突然就古典了,恍若置身陶潜写《桃花源记》的时代,王维作辋川绝句的地方。终于找到一位老者,告诉我,全村都姓吴,村外祖坟前的石碑上明确记载,先人乃前清乾隆八年移此。祖祖辈辈都采石建屋,坡上的起石坑如今还在。那些石器也是前人所留,几百年下来模样如故。贫穷和封闭造就了这个石头的村落。漫长的时间把它锻造成了凝固的历史,使它负载了厚重的文化。于是,村中一切都成了文物。山民无意中创建一座博物馆,在全国也许是惟一的。现代文明遗忘了这个小村,这个小村却获得了独有的存在价值。
真后悔,我来迟了。
回到乡政府,喜欢文学的党委书记周晓峰先生蓦地将我一军,拿出纸笔,要我留下“墨宝”,像是看了不能白看。其意甚切,其情甚真,拗不过他,只得仓促构思,勉强涂鸦,句拙字丑,管不得了。写的是:
漫步石头村,依稀见古人。西风落照里,光景最销魂。
相见恨晚吴垭村
添加日期:2005-11-08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自认为海内美景大都看过,南阳地面的山水名胜更是多次登临寻访,已经餍足,就不再乐于出游。忽一日,内乡县的友人电话告我,山乍山曲乡有一山村,甚奇,甚妙,最最值得玩赏。真的吗?将信将疑。三个月内给我说了三回,好似不去走走我就吃了大亏,不去瞅瞅就轻慢了那绝佳的所在。禁不住引逗,便前往了,在秋色正老时候。
车下公路,一转弯,看见山岭连绵,如屏如障,仿佛着意要把此地的独特和山外的平庸隔离。又转弯,再上坡,已到村口。
一下车就发现,这是另一世界。这世界的关键词是石头。寒武纪、侏罗纪遗存的石头,把山村定格在悠远的往昔。屋宇、院落、门楼、牛栏、羊舍、猪圈、鸡埘,全以石头砌墙。不是块石卵石,而是片石,厚厚薄薄,长长短短,就那么一组织,就结构出了坚固的墙,也结构出了别样的美。石色或赭或褐,若中国画的颜料晕染。墙面的缝,有书法的线条感,遒劲苍老,沉郁古拙,如抽象画,如狼毫笔的勾勒,如倪云林的折带皴。石头是粗粝的、质朴的,却又是灵性的、蕴藉的,每一面墙都隐隐透出艺术的玄机,等待高人解悟。几十户人家,皆依山筑宅,高低错落,聚散有致,虚实相间,很符合中国画的布局。叠石为墙,上苫灰瓦,屋脊微翘,可也真上画。陪衬村庄的,更有蓝天白云,碧山青峰,草木遮掩的溪涧,缓坡上石头砌作弧状层层叠高的梯田。于是,风景便显出深远,人的栖居处和谐地镶嵌于茫茫自然。
进村走在石头上。毛石铺的小路,路边长野草,石上生绿苔。石径分岔,通向一座座农家小院。大门前多有斜斜的石阶,石隙要么钻出一丛灌木,要么佝偻着一棵弯腰枣树,看去甚有风情。空地上,处处可见石碾、石磨、石碓、石磙、石窖、石桌、石的井栏、石的拴牛桩、石的储水池……俱形象漫漶,尘土积淀,像岁月在上面结了老茧。处处可见古树,扎根岩石,亦如岩石一样坚强,历数百春秋,犹矍铄旺盛。而且,每一棵都具造型美,都应当长进《芥子园画谱》。一进村就走进了历史。在村中穿行,一次次抚摩饱经风霜的石头,似摸到历史的脉搏。这历史的源头应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吧。流行小曲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石头不精美,却更会唱歌,唱的不是轻飘飘软绵绵的时髦小调,而是用略显沙哑颤音,咏叹悠悠千古的几度沧桑,几多苍凉。这歌声最能震撼人心,当然须用心灵聆听,感应。
有些农舍屋顶坠落,门窗朽败,屋内长出大树,树上挂藤萝。但石壁照旧挺立,任爬秧的植物攀缘,在墙头开冷妍的小花。也有些农家大门落锁,锁已锈,显然主人早已迁居。看见一家柴扉敞开,举步拾级进院。堂屋、偏房、厢房,五脊六兽齐全,砌墙的石头颜色依然斑斓,缝隙横长竖短,若五线谱,有音乐感。片石铺就的甬道边,摆放石头支起的喂牛的大石槽,养猪的小石槽,盛水的石缸,饲鸡饲鸭的石钵,捣蒜的石臼……屋门油漆已剥落,门楣木雕的花朵仍留着昔日的讲究。室内,用具全系木制,织布机、纺车儿、桌椅、箱柜,都是陈年旧物。这倒十分般配,木石前盟也正是《石头记》的主题。在厨房,看见石头垒灶台,石头支面案,盛米盛面的器皿多为石头凿成,烧火的坐具也是顽石,屋角突兀出一部分山体,如卧牛一般。石头支撑建筑,也参与生活,山民的清寒日子也能把石头暖热。
村里很静,不闻人语,只有风声、鸟声、虫声,宁谧得丰富而隽永。思绪突然就古典了,恍若置身陶潜写《桃花源记》的时代,王维作辋川绝句的地方。终于找到一位老者,告诉我,全村都姓吴,村外祖坟前的石碑上明确记载,先人乃前清乾隆八年移此。祖祖辈辈都采石建屋,坡上的起石坑如今还在。那些石器也是前人所留,几百年下来模样如故。贫穷和封闭造就了这个石头的村落。漫长的时间把它锻造成了凝固的历史,使它负载了厚重的文化。于是,村中一切都成了文物。山民无意中创建一座博物馆,在全国也许是惟一的。现代文明遗忘了这个小村,这个小村却获得了独有的存在价值。
真后悔,我来迟了。
回到乡政府,喜欢文学的党委书记周晓峰先生蓦地将我一军,拿出纸笔,要我留下“墨宝”,像是看了不能白看。其意甚切,其情甚真,拗不过他,只得仓促构思,勉强涂鸦,句拙字丑,管不得了。写的是:
漫步石头村,依稀见古人。西风落照里,光景最销魂。
上一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题照 | 下一篇:雄 奇 的 蝎 子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