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解读知县六大职能
添加日期:2008-12-07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县,设于春秋而定于秦,中华帝国政权历朝历代更迭频繁而“县”从未变更。 清代《问樵山人诗稿》说“一县三千年,百代无更改”,这说明“县”的历史地位,因其承上启下而不可动摇。在行政和司法合一的封建体制中,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除教化百姓忠君爱国,维持社会稳定,县内事务无所不管,百姓对知县尊称为“父母官”,但知县最主要的职能是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和科举等。

征税纳粮

    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经济占所有经济产业百分之八十以上,国家所需一切大都来自于最基层的征税纳粮。征课赋税是知县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清代规定催征钱粮专责印官,不得滥委佐杂代替。催征钱粮设立滚单,每单内或五户十户,其名下注明田地银亩数,完成期限,发给甲首,层层滚催。征收钱粮时用三联串票,每联内填写款项数目,于奇缝处大书完数,分中裁开,一存案备查,一付差应比,一给花户收执。一年分两次征收,第一次于二月开征,仲夏而停,即四月完毕,自五用停征,是为停忙,八月接征,十一月全完,时称“上忙”,“下忙”。清代规定,征收钱粮,知县必须亲临现场监督,以防吏役勒索。届时,凡正杂钱粮,惧由纳户“自封投柜”,由县衙发给交税执照以作为凭证。

教化百姓

    清代为了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化,使其行为规范,顺治九年首次颁布《顺治六谕》,康熙时又修改充实,颁布了《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每条下加以注释,用通俗语言解说并附载简明律例,称《圣谕广训》。并严格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各地要组织人员进行宣讲,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雍正在《钦颁州县事宜》中要求州县官亲讲圣谕之后,各县多由知县亲自宣讲。
    每月初一、十五,早上卯时,知县身着马褂,鸣锣开道,前往城隍庙。众人将公案、圣谕牌位、钟、鼓、木铎等安放妥当。听讲者按尊卑长幼次序排列,知县端坐,由礼生、绅士、敬请知县诵读《圣谕广训》,知县拜圣谕并宣讲。也有时在县衙大门宣化坊下宣讲。从清初顺治颁布《圣谕六条》起,经康熙修定为《圣谕十六条》到雍正的《圣谕广训》其主要内容大都是: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等内容。
    《内乡通考》中记载“杨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内乡,操守清正,朔望讲乡约,以道化民舆论翕然。”“光绪四年(1878)高袖海知内乡,善政多端,每月朔望亲讲圣谕,导民向善。”
    清代的圣谕,不只是朔望宣讲时涉及到,而且在民间流传的善书,各门望族的年乘、家谱、族规中都刊载或照录《圣谕十六条》和大清律例歌等内容,作为教条。

劝民农桑

    旧时社会的主体经济是农业,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黎民生活、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劝民农桑是知县的主要职能。乾隆帝说:“天下亲民之官莫如州县,州县之事切莫于勘察民生”。知县有事则在县衙办理,无事则巡历乡村问民疾苦,劝民农桑,宣布德化,崇本抑末。”为了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皇帝每年立春之日,都要到先农坛祭祀先农并扶犁亲耕,知县每年立春前一天也要扶犁亲耕并要鞭打春牛以迎春气兆丰年。
    每年立春前一天,知县要身着官服,率众官员及群众组织的迎春队伍,随员高举“春”字牌,浩浩荡荡祭拜用迎春池之水制作的春牛和芒神,祭拜完毕,知县在附近田里扶犁亲耕一至二垅地,其意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知县耕地选用的耕牛户主和所选的亲耕田地,当年还可以享受免除赋税待遇。知县扶犁亲耕后迎春队伍将春牛和芒神抬至县衙大堂前“迎春池”旁供奉,待来日在此“鞭春”。立春之日,知县要在县衙大堂前举行大型的鞭打春牛活动。这天县衙大门、仪门敞开,对全县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打鼓聚集而来。仪式开始后,知县率官民面北而跪,祭祀春牛和芒神。祭祀完春牛和芒神后,知县三击鼓,众官吏执彩杖绕牛三圈,礼房胥吏高唱:鞭春(打春)!县官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众官及百姓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官民齐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高跷、旱船、舞龙、唢呐等民间文艺活动尽兴表演,官民同乐、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活动推向高潮。
    春季时知县要确定日期下乡劝农,知县要奖勤罚懒,以提高生产。农忙时,农民在田间劳作,严禁衙役胥吏下乡滋扰百姓,县衙对于民间鼠牙雀角轻微细案概不受理,怕的是牵连人众,有误农时。乡野有荒地,知县要督促农民及时开垦,植桑种麻以尽地力。如果民间有游手好闲之徒,则要严查宵匪,力禁赌博。如果村野有懒惰之人,则要禁止社赛,驱逐窝娼,使老百姓都能勤耕细作,安居乐业。

灾荒赈济

    旧时自然灾害极为频繁,农民无防御灾害之能力,灾荒往往导致国家经济衰退,破坏人类生存条件,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历代都采取一定的赈灾救荒措施。如清代制定了一系列救灾制度和备荒措施,救灾程序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发赈等;救灾措施为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荒政(即放宽政策、薄征、缓刑、舍禁等)等。备荒措施以修建常平仓为主,辅以社仓、义仓,这一切政策都由知县实施。
    《内乡县志》记载,内乡大多知县都很重视积谷备赈救济灾黎。如内乡知县郑时、张经、李铨、沃、全德谦、章炳焘等都注意修筑各类仓廒,丰稔年以平价大量收购农民的余粮以储之,荒年以平价售出,以解除黎民的饥馑。同时还要防止奸商垄断市场,乘机抢购平价粮,高价售给饥民或放高利贷坑害农民。若本县发生灾情,知县必须迅速勘查据实上报,请求赈灾和蠲免赋税。对下要审户发赈,落实到户到人,免得饱者益饱,饥者越饥。清代官员的罚俸制中有:“县官迟报灾情,逾期半月罚俸六个月。逾期一月,罚俸一年”的规定。灾情严重者,知县可先开仓散粮赈灾,然后向上宪禀报。如《内乡县志》载:“光绪一至三年内乡麦收中稔,五月断雨,秋苗尽枯死,籽粒不归,延至秋冬二麦不能播种,饥民流离道路,死亡枕籍。妇女被贩卖者十百成群,皆鸠形鹄面,目不忍睹;尤以秦晋豫西人为多。死者经宿不埋即被割食,不能禁。知县陈梦莲、高袖海开设粥厂于城隍庙及邱公祠,贫民执签领粥自朝至暮,络绎不绝。”

听讼断狱

    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听讼断狱是知县的重要职责之一。县衙门前设有鸣冤之鼓,专供有冤抑无处伸诉的人,或遇特别紧急案情无由上达的时刻才击鼓,知县闻到鼓声迅速处理。一般遇有告状人打鼓喊冤时,当值班头要立即问明事由,看所告案情轻重,有无词状。没有词状的带去找代书帮写,然后将词状呈约知县过目,判定准讼日期,交刑钱处审批,批毕,签稿房送至门房,出差票派衙役查究。如遇事情紧急,班头要立即禀告知县出板签派人究查。若遇案情重大,将情况回明知县,知县立即坐堂问供,各房吏役伺候。签稿房迅速出票派差查究办。若事情细微,当事人动辄击鼓喊冤,知县即行升堂,动用刑罚责惩击鼓人,以严肃法堂,抑止小民随意兴讼起诉的刁风恶习。
    清代普通的民刑案件原告称原造、控告人、具告人,被告称被造、被控人,告状的书面文书称诉状、状子、呈词等,犯罪人在案发前主动到县衙自告犯罪事实者称自首,可视其情节酌量减刑或免刑。
    清代建立了四级审判制度,禁止“越诉”,顺治帝就申明:“告状先赴州县,否则视为越诉。”《大清律例・越诉》中规定:“军民人等遇有冤抑之事,应先赴州县衙门具控。如审断不公,再赴该管上司呈明,若再屈抑,方准来京呈诉。”清代县衙门外多立有两块石碑,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道光元年(1821)《续纂条例》规定:若有人越过本地县衙这一级,径赴上司衙门中申诉,即使案情属实也要笞五十,或将本人并代书诉状之人一体按光棍治罪。但是如果知县规避责任,擅不受理诉讼案件,则是一种失职行为。
    遇到人命大案,看明词状情由,令告状人协同地保、邻人同来衙门告状。知县接呈判定日期,传齐刑房、招房、仵作、站堂差役,知县问供后,确定验尸时间。验尸前一天,衙役前去停尸地方催搭尸棚,预备验尸器具,派好人夫马匹,随同知县亲临验尸。有时知县遇到命案,一面迅速派出捕快缉拿凶手,一面立即带上仵作、刑书,单骑减从,随身只带呈词、口供、尸格、《洗冤录》、银针、鼻烟七厘散(防臭防毒药物)等,亲往相验,既不搭尸棚,也不带大队人马,为的是防止书吏衙役得实情后收受贿赂,先做手脚,混淆案情,出入人罪。
    知县回到县衙,将凶犯、人证带来,知县坐堂问供,问清后犯人画供,押入内牢,刑房向上宪申报批解公文。只要皇帝“批红”决囚的文书传到县衙,知县也马上密秘通知捕厅典史、守城武官共同商量,决定由谁充当刀斧手,布置行刑的有关事项。死刑犯在杀头的前一天夜里,派人给他洗脸梳头,换上家里送来的新衣裳,天亮衙门传点发梆,等发三梆,知县坐大堂,仪门关闭,只留东西两角门不关。三班衙役齐集大堂伺侯,刑房写出犯人姓名标子、监犯牌,呈交知县准备提解犯人。捕快准备绳索,领取取监牌并交捕厅,由禁卒开监门,捕快进监提出犯人,从东角门进至大堂跪下。刑书叫名验箕斗(指纹),然后赏给犯人酒肉包子,食毕,将衣服脱下,马快动手上绑,捆上“法绳”,刑书将犯人犯法标子(也称招子或明梏)倒放分案,知县用朱笔向前一拖,顺手丢去此笔不要。死刑犯插上标子,由捕快从西角门带出去交武官兵役押至法场,面向西跪下。这时知县身穿大红呢雪衣,载红呢斗篷,在大堂上轿,开中门赶至法场监斩。掌刑的有三人,一人把一个铁笼头套在犯人头上,一人在犯人身后拉住法绳,另一人手拿鬼头刀站在正中。等监斩官谕令一下,死刑犯前后二人使劲往前后一拉,犯人的脑袋就脱出腔子,掌刀的顺势一刀,身首异处。知县监斩毕,回到县衙,衙役立即燃放爆竹,刑房书吏随即办公向上申报处决结果。

兴学与科举

    旧时,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所需人才的选拔和补充。因此,知县还担负着兴办县学和主持科举制度的初级考试----县试。清代县学即儒学,设教谕、训导为专职教官。知县的职责是为县学提供财政支持和行政保证、督促生员专心学习,还要定期亲自为生员讲学。县试由知县主持,试期多在二月。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禀生保结,县试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的资格。
    清代科举分为县试、岁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称“童生试”,考中者取得“生员”资格,即人们常称的“秀才”;各省学政巡回各州县举行的考试叫岁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者称“秀才”;京成举行的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生;殿试也叫廷试,是皇帝对会试中的贡生亲自进行考试。
    每逢乡试,知县命礼房书吏,提前查明参加人数名额,备下考试费用,卷资款项,花红彩绸;置办酒席,调来戏班。命衙役从县署大堂开始扎上龙门,结成彩楼,直到仪门,再从仪门往外,搭上彩桥。选择吉日,命礼书在县署公堂设宴,邀请所有即将赴考的生员在此聚会。到宾兴(科举时代知县欢送赴省应乡试的学子,举行的一种礼制)吉日,诸生齐集公堂,公见知县,先行师生见面礼。知县举杯向批首(即批阅考卷的首席学官)作揖。执事人执酒,循序向参加宴会的诸生作揖倒酒,诸生起立离席回敬作揖,直到最后一席结束,然后众人就座,诸生给众人作揖后,宴会开始,酒过三至五巡,全体人员起立、离席。知县命礼房书吏为众学子插花披彩,诸生叩拜知县,知县拱揖答礼。行礼毕,众生员走下公堂。鼓乐前导,由县署大堂直到仪门,通过彩扎龙门,取鲤鱼跳龙门,象征个个都能高中皇榜之意。然后, 登上彩桥,走出县衙大门而去。
    乡试后,知县命礼房选择吉日,将中选文、武新生送入学宫(即黉学、文庙、儒学)称之为送学。送学的礼仪程序为知县命人提前在县署张灯结彩,将中选的文武生员齐集县署公堂与知县相见。知县命礼房为诸生戴花披彩,诸生依次走下公堂,由礼房书吏引导,众生秩序前进,来到学宫等候知县轿到。知县同教谕、训导率诸生到大成至圣先师殿,敬谒至圣先师孔子。礼毕,一起来到明伦堂,知县、教谕、训导,分东西相向而立,知县等众官入座,知县命诸生叩拜老师,诸生行四拜礼,鼓乐齐鸣,彩旗飘扬,将众人迎归座位,教谕、训导当即大摆宴筵,招待众学子,宴会结束,学子就读学宫,知县打轿回衙,送学仪式结束。

上一篇:杨林阁自传体小说《岁月烟霞》发行座谈会纪实      |      下一篇:内乡县衙楹联与官员道德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