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内乡县各级领导对本县的楚长城的研究,保护工作一直非常关注。特别是文化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几年来对本县的楚长城遗址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并经常召开本县的各界楚长城文化爱好者及研究者进行座谈。大家一致认为,内乡不但有楚长城遗址,而且线条清晰,保存良好。并在历史上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特别是本县的西边和北边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楚长城石寨群在春秋战国时期抵御强秦东犯的战争中更是发挥了首当其冲、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说内乡北部的石寨群(即方城)是楚长城有如下根据
《春秋国语》云“方城,(设在)楚北之危塞也”,内乡在古楚的位置正处于此。东汉桓帝(公元147-158年)欲废陪都南阳,科圣张衡特写《南都赋》进谏,文中说“(南阳)割周楚之丰壤……廓方城而为墉”。意为“南阳占有先楚肥沃的土地,而且周边有楚方城象城墙一样作防线”。从而肯定了包括内乡在内的南阳地区“廓方城而为墉”的石寨方城群是楚长城。
北魏的郦道元曾在南阳为官(公元500-503年)。他著的《水经注》中写道“郦县(今内乡)有故长城一面,未详里数”,进一步的肯定了内乡有“故长城”(意为从前或古代的长城)存在。而内乡地处“楚北之危塞”的石寨群方城正是这段唯一的“故长城”,所以本县众多的楚文化爱好者都认为内乡北部的石寨群方城当属楚长城无疑。
二、内乡楚长城的分布与走向
内乡县楚长城分布在本县的北部和西部的古楚边界上,它走向清晰,遗址保存良好。在北部,它以灌二公路的马山镇,西经夏馆镇到板厂乡的这段公路为中心线,在公路的南北两边分成两道防线,并呈东西走向。
北部的第一道防线在马山到板场这段公路的北大岭上,它后临楚与周晋的界岭。从马山向西呈东西走向到板场的西边的《汉王城》。计有闫王鼻寨、望火楼寨、五龙山寨、金斗山寨、红石寨、天宝寨、宝塔寨、圣垛寨、唐(庄)王寨、驻马山寨、漫子山寨、天心洞寨、大河北寨、黄龙寨、大寨洼寨、养马寨、无风垛寨,到汉王城寨等数十个楚方城石寨群。它们都有楚长城“垒石为固”的特征。
楚长城北部的第二道防线在马山到板场的公路南边,当地人叫南大岭的山脊上。这段山岭亦呈东西走向,山峦叠障、地势险要,它是内乡北边的天然屏障。这段防线在马山东与镇平、北与南召的楚长城相接。从马山沿南大岭呈队列状向西到板场乡的龙凤村的马武寨(亦称华山寨)上。计有东山寨、大寨、秦家寨、麦子山寨(群)、李场沟寨、独垛寨(群)、广胜寨、福山寨、董家寨、烽火寨、天马寨、宋庄小寨、南寨山、小寨山(以上两个为烽火台寨)、竹园寨、中山寨、岭南寨、华山寨、吴家寨、付庄寨、后寨、青龙寨、广龙寨、同心寨、人和寨等几十个石寨方城。从汉王城(因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此落脚休息而得其名)向西已很少有石寨方城。《春秋左传》载“楚襄王八年(前643年)已失楚西”,即鹳河以西己属秦地。因此汉王城以西即有少数石寨方城亦属作用不大的“半拉子”工程。
这两条东西走向的楚长城防线在马山交汇,并在此“北连翼望山”与南召、镇平的楚长城相接,并继续向东延伸至方城叶县,从而构成了楚在南阳北界的一条完整的长城防线。
以上从马山镇向西到汉王城由灌二公路两边的楚方城石寨群组成的楚长城,我们姑且称之为楚国在内乡的北部防线。
在内乡境内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楚长城防线:它从内乡板厂乡的无风垛南下经汉王城→道川村以华山寨(又名马武寨)为首的石寨群→板厂的独 寨(群),继续南下到赵店西的八里岗,再南下到庙岗、 曲的石寨群,我们称之为楚长城的西部防线。
楚长城整体上呈“门”字形。而内乡的楚长城的西部防线和北部防线,在楚的西、北部呈“F”形;它北拒周晋、西御强秦,它的位置占据了楚长城“门户”的一半,它固守了楚的半壁江山,是楚在春秋战国时期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它的防御功能是其它地方的楚长城防线无法替代和相题并论的。
三、内乡楚长城的特征:
(1)除西边的《汉王城》因建在山下平地是用土夯的城墙外,其它在马山镇至板厂乡公路两侧“傍天险而建”的石寨方城,都是如古文献记载的“无土之处,垒石为固”的模式,都是以巨石奠基,碎石筑墙封顶的干砌城墙,它符合楚长城不用泥灰等粘合剂而干砌石块构建方城的特征。
(2)内乡北部的楚长城防线布局走向清晰。本县马山镇至板厂乡的这段公路是古“人马道”或称“孔道”,是史称“夏路”的西端;汉高祖伐秦、王莽撵刘秀都从此经过。这两条楚长城石寨方城群在公路两侧的山脊上,东西走向呈队列状排开形成了两条防线,战争中便于层层设防和夹击敌人,它比其它地方杂乱无章的石寨群方城更便于指挥和节省兵力。
(3)符合古文献“方城、楚北之危塞”的记载。内乡的石寨方城均重点突出和目标明确地设在“楚北之危塞”的关隘要道上。在每一条古“人马孔道”上都是根据其重要程度而设置数量、大小不等的石寨方城驻军把守。在关隘要道上,如马山、报事滩、夏馆、板厂纸房沟、三岔等要道关卡之处,周围还有众星拱月状的卫星城加强防守。形成了重点防守、层层把关的石寨方城群。
(4)内乡的楚长城区别于秦和其它朝代的,呈长线延伸状的长城防御体系,而是用每个点状的石寨方城把守“危塞”,使其在宏观和整体上组成了一条集点成线的长城体系而有重点的防御。这是楚长城区别于其它历代长城的重要特征。而内乡的石寨方城群均符合并突出了这一特征。
(5)内乡的楚方城石寨群不是盲目的、等距离的设置和建造,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重点的设防。凡关卡要道之处所设的石寨方城规模宏伟、密集度大。如夏馆古代是北通嵩洛周晋、南下荆襄最捷径的通道,故在其南北通道上短距离之内有五道方城层层设防。但在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兵马难以逾越之处,古人就巧借这些天险为屏障,在很长一段距离内不设方城驻军。如夏馆天马寨沿山向西至独垛寨有二十里的距离未设石寨方城,但其沿途有数处烽火台互相传递信息。
(6)内乡众多的楚长城石寨方城的建造全部符合古人“天圆地方”和“筑城为方”之理念和特征。即小型方城和地形允许之处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而大型的或地形复杂之处为了突出“方”的特征,都要把城墙四角拐弯之处筑成直角形,以突出楚人“筑城为方”的特征。
(7)内乡的每个大型石寨方城中,在地形易守难攻之处都设有一处或几处“城中城”。它是战争中的最后堡垒,是凭天险以待救援之处。而且每个“城中城”同样突出了“方”的特征。
(8)每个石寨方城的里面和周边都开垦有数量不等的良田。它们少则几亩,多则数百亩,而且大都是垒石成宕的梯田。其作用应为战时关城御敌,平时军耕屯田,以补充军需,改善生活,并减轻国家负担。
(9)在石寨方城的周边城墙中间都设有数量不等的 望孔。它的作用是平时对外放哨观察,战时放箭杀敌。并能作为掩体,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四、内乡的石寨方城内、外都有烽火狼烟设施,用以互通情报。
本县每个石寨方城之内、外在制高点和视野开阔之处都设有一处或几处烽火台,用以向不同方向传达命令或互通情报。而且相距较远的石寨方城之间沿线根据地形需要还设有数量不等的若干个专用烽火台,用以互相接力传递信息。如夏馆周围的南寨山、小寨山、黑大坡西顶、马庄山顶、董家寨北坡、铜洞山顶,天心洞顶等都是石寨方城之外的专用烽火台。因其是上传下达各种情报的重要设施,故每一个小小的烽火台都有几道城墙层层防守,如夏馆的南寨山烽火台竟有三道城墙防护。如遇视野受阻之处,为了尽快地传递信息,还采用“之”字形拐弯迂回的方法曲线互通情报。如七里坪的李场沟寨,因其前边有大青山屏蔽而不能直接向西边的天马寨传递信息而先向北传到一公里之外的大河北山顶的专用烽火台上,再由它向西传给天马寨,从而避过大青山的阻碍。而且这些烽火台小寨的城墙也同样突出了“方”的特征。
五、内乡在整条楚长城沿线有唯一的地名特征。
在漫长的楚长城防线中只有内乡北边的赵店乡有“长城铺”、“长城驿”及“长城河”等唯一地名特征。但它们不是长城的所在地,而是其北边山岭上近百里的石寨方城和西部长城防线在此设立的联络和接待机构;是楚中央派驻在此的对北边长城防线和西部长城防线的管理机构,是上承下接、上传下达中央决策的中转站。并同时负责接待上级官员和长城沿线的出差办公人员的食宿,以及为长城防线的驻军补充钱粮给养等工作。而“长城河”应理解为“在长城机关附近的河流”或“来自长城的河流”,因其发源于北边大型石寨方城“独垛寨”的山上。另外,本县余关乡的“报事滩”也是楚长城山脚下的一个军事联络机构。内乡地处楚国北界,这些长城管理机构的设立,正好说明了内乡的长城防线应为楚长城。
六、楚长城石寨群的修建是国家力量和行为
由于楚长城是长城之父,年代久远,史料匮乏,文献深奥等原因,再加上民间对历史知识的不了解,故今人有“某寨为某家族所修、某寨为某匪帮所建”等误传。纵观楚长城当时工程之浩大、地势之险要、施工之艰巨、生产力之落后、阵线之长远,如果他们欲兴如此惊天之大业,单凭个别家族的微薄之力及匪帮强盗等乌合之众,岂非蝼蚁撼树乎!它的建造除非国家力量及行为而不可为之,且别无选择。故这些防御体系的建造楚人应为始作俑者。但不可否认有个别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寨子,其后历代的土匪刀客确实鸠占鹊巢过,确实在里边占山为王、兴风作浪过;地方豪强也确实借此跑反避难、偏安一隅、躲避战乱过,也可能他们对旧寨方城拾遗补缺修缮整理过,但如寻根探源,确认楚长城的“产权”,当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七、少数人说南阳境内的石寨方城群是韩长城,缺乏根据。
从淅川早年出土的楚大夫墓葬群及现在南阳市内正在发掘的春秋战国楚贵族墓葬群均证明南阳古为楚地,而古文献“方城,楚北之危塞也”,《南都赋》“(南阳)割周楚之丰壤,廓方城而为墉”、“故长城在内乡东75里,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垒石为固”及“周・晋伐楚,门于方城”等资料是最好佐证,它雄辩地说明了南阳地域内的防御体系是楚长城而非韩长城。同时在楚晋的百年大战中,只有“楚王饮马黄河边”,并把“周.晋门于方城”的记载,而无“晋借韩道南下伐楚”的记载。故南阳地区包括内乡的防御体系决非韩长城而是楚长城。
八、内乡楚长城有其独特之处
作为向导,笔者有幸随省文物考察队的杨树刚搏士和县文化局的马江锁、老孙同志一起对内乡的部分楚长城石寨进行了调查。本次考察工作极其细致,不但有文字记录、录像摄影,还有测量海拔高度和卫星定位等仪器。无论棘刺丛生或悬崖峭壁,他们一丝不苟、一段不缺的进行工作。中午啃一口干粮,喝一捧山泉;晚上熬到深夜,在电脑上整理输入各种图像和资料,为申报楚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辛苦地工作着。
内乡的楚长城不但西临强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而且在建造上亦有其独特之处。如马山杏树坪的唐(庄)王寨,周长二十余里,地势极其险要。夏馆镇的天马寨,周长近十二里,寨内共有七个水井,一处山泉。这两个寨子的城墙周围都有数十处哨所遗址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城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 望孔,而天马寨的城墙内,还有绕城一周用石板铺成的阶梯状“硬化”通道,它为城内驻军巡防查哨提供了极大方便。因此杨搏士说,象这样的绕城通道在楚长城中极为罕见,是其它山寨中绝无仅有的。
综上所述,我们肤浅地认为,内乡北部的楚长城石寨群在镇守“楚北之危塞”中,在“周・晋伐楚”的百年大战中,在西御强秦的东犯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符合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筑城为方”等一切特征。因此我们初步认为,我县西部和北部“傍天险而建”的石寨方城群应该是楚长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地方对楚长的研究才疏学浅,故尚望专家老师与以指正赐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统一认识,统一口径,排除谬误,正本清源,彰显历史的本来面目;尽快地使这一当惊世界殊,当为天下先,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早日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