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一、建设进程
我县现已建成各种类型农家书屋50余家,其建设进程大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98年“万村书架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农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书目大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图书捐赠活动,品种有限,新书所占比例较小,满足不了农民热切的求知愿望。
第二阶段,到2004年省、市、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各帮扶小组为了给当地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口建立了一批新农村书屋,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第三阶段,2006年县委宣传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县开展捐建农家书屋活动,县直单位对口捐建,使农家书屋建设有了整体推进,为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着局限性,尚不能成为新农村书屋建设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去年开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县第一批确定建设21家。2009年4月底,21个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全部到位,我县举行了图书发放仪式,标志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各级财政对农家书屋尚未进行投入前,为了推进我县农家书屋建设,主要做好四点:一是纳入目标管理。县委、政府连续五年把文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全县新农村建设考评标准中还专门制定了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专题调研,在县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农家书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发挥带动作用。以建设村级示范文化大院为契机,在经济发展快、基础较好的村建设示范性书屋,以点带面,搞好示范。灌涨镇杨岗村、大桥乡建设村、赤眉镇夹道村、西庙岗乡桃庄河村等农家书屋投资都在5万元以上,图书1500种以上。三是部门齐抓共管。除了发挥县“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外,还利用省直、市直、县直各单位开展驻村建设新农村这一优势,实行对口支援建设,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四是加强书屋管理。依托县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农家书屋建立健全借阅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较好地提高了书屋的管理水平。“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群众阅读学习、健康娱乐的活动平台,成为科技推广、知识传播的有效阵地。大桥建设村的蔬菜种植户周俊文,经常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阅《大棚蔬菜实用技术与管理》等书籍,吸取知识,种植反季节蔬菜,科学管理,合理施肥,生产成本比以往下降了,而价格却翻一番,农家书屋被他称为身边的专家、技术员。
2008年以来,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县积极探索有效方法,把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办实。
一是搞好规划。为确保每一个农家书屋实实在在的建到村里,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得到实惠,在选点规划中注意统筹兼顾,又有所侧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村为主,先在每个乡镇挑选1―2个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需求较强的行政村作为首批建设试点村,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要求把书屋建在村民比较集中、便于群众借阅的地点,避免出现使用效率不高甚至仅是一个摆设等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农家书屋都建在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村文化大院,也有建在村办学校、农户经营门店和新华书店农村发行网点,选址灵活多样,比较合理。
二是选好图书。书屋关键是书不是屋,所选配的出版物能否符合农民群众的需求,能否让农民群众看得懂又用得上、留得住,这是书屋建设的根本。过去开展的“万村书架”活动,没有真正发挥好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捐赠或配送的书籍不适合农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在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时,就对如何选配图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因村制宜,互为补充,便于交流。在图书选择上依托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征求基层农民群众意见,围绕本地支柱产业进行精细挑选,确保需求对路。如:余关乡主要以烟叶种植、病虫害防治图书为主,赤眉镇挑选了油桃、樱桃、梨树等果树种植及修剪技术等方面的书和光盘,大桥乡则以蔬菜、瓜果种植为主,图书的科学选配为充分提高书屋的效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抓好落实。一是抓好配套资金落实。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人口多,底子薄,财力紧张,尽管如此,县里还是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保证书屋按标准建成。二是抓好基础设施落实。书屋配套设施是否落实到位是书屋建设的重要前提,为推进书屋建设顺利进行,各乡镇、村也积极筹措资金,目前大多数村农家书屋配套设施已经到位,个别确有困难的,县里也想法加以解决。三是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为保证农家书屋正常运转,按照上级要求,做到“两结合”:即结合农村实际制订了《农家书屋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书屋管理层次;与各乡镇、村结合,挑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能人、热心人为管理员,保证书屋经常开放。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农家书屋与文化大院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读书演讲赛和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两点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建一标准型农家书屋约8万余元,除图书外,还需配套桌椅40套左右及书架、书柜等。这对于乡(镇)、村两级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大部分无力承担。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在配备农家书屋图书后,也要注入一定资金,解决部分困难地区购置书柜、桌椅等配套设施费用。
二是保证可持续发展。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也要进行长期投入,县财政每年应拿出4000元左右用于图书的补充和管理人员补贴等费用,以增强书屋的吸引力,稳定管理人员队伍,保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