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内乡年节民俗
添加日期:2010-02-08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贴春联、贴门神的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说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期问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给小孩压岁钱等。

    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干余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副成文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34~965)所撰写,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对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对联之发端,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说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它是说,相传东海度朔…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于农历元旦用桃木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至五代后蜀盂昶即位后,始发明了具有对偶意义的文字对联,刻于桃符之上,到了宋时,又推广用在官府庙宇的楹柱上。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据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圣旨,宫城内外,无论官民各家各户都要在元旦贴上用红纸书写的春联,以示庆贺,并微服私访,观赏取乐。自此,贴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凡遇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贴上红色、写着吉利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气氛,并驱赶惧怕红色的猛兽“年”,寄托来年五谷丰登,古祥如意,招财进宝。

    值得指出的是,对联不仅在新春佳节撰写张贴,而且名山大川,宫殿楼阁、官署衙门、园圃亭榭、寺院庙刹、戏台桥梁都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与山川同在,与胜迹交辉。

    贴门神,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坐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伞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就没有再做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贴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逐渐传到民间,人们争相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吃饺子、给压岁钱的习俗

    吃饺子大年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的民间习俗。衙门也不例外。饺子,形同新月,以面团为叶包馅而成。

    古时夜半称为子时。春节时人们要吃除夕包好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也就是说新旧交替从子时开始的意思,“饺子”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宫廷内,《资治通鉴》载,杨贵妃生子,玄宗李隆基亲往看望,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宋代成为民问重要风俗之一。经逐渐演变,而成为元旦大人们给孩子散压岁钱而防灾驱邪的风俗,以至相沿至今。     

    元宵节燃灯习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民间则多称灯节。每逢这一天,从京城到各地方官府,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供人们观赏。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修改历法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城内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不过,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入唐以后的事。

    由于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人称“贞观之治”。唐朝的皇帝就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与民同乐。唐明皇李隆基就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也争先恐后效法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灯树“高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此外,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轻歌曼舞,彻夜游乐。原来规定的呜鼓以后所有行人必须回到规定场地,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彻夜观灯,尽情欢娱,直至天明。这样以来,元宵节的制灯、玩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宋朝以后灯期由3日延至5日。到了明代竟从初八日开始到十七日放灯,灯期达10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赛灯会大放异彩。进入清代、民国,花灯式样越来越多。进入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的应用,制灯工艺更加先进,人们的观灯乐趣更高。从而使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打春”的习俗

    在内乡县衙博物馆里,有知县亲耕、打春牛的场景。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民间则习称“打春”。何以如此叫法,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牛是人类的朋友,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二位,也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劳的动物。以牛耕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据史料记载,“鞭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始于汉代。其后历代都有关于制土牛的记载。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春牛为土制,具五方之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其各部位不同之色彩,决定于当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以五行阴Ij几、勾芒神或称司春之神,后多作耕牧之神祭祀。其服饰的色彩、年纪、姿态,也据当年干支而定。这样,春牛及芒神不但六十年不会雷同,而也不会全l司。

    清代,每年六川由掌管天象、历法的朝廷官员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的造型、颜色,命令各府州县以式制作。其各部尺寸都有一定之规和象征意义。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巾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屯秋、立冬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t五天;手执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迎春立春前一日,知县身着朝服亲率众官及迎春队伍,随员高举“春”字牌,浩浩荡荡开至春场(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执事官跪案前,双手展开“喜报阳春”的红贴报春。赞礼官诵读祝文,祭毕,知县在春场扶犁耕地一至二拢,表示代御亲耕,以祈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备牛芒神抬至县署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待立春日在此“鞭春”。

    打春立春日,县衙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唢呐,聚集而来。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状,赞礼官诵渎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等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宵史绕牛三圈,知县将存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千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出县衙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甜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据老年人回忆,知县扶梨耕地所选用的耕牛,为户主的一大荣幸,还可享受免去当年赋税的优惠待遇。

    鞭春牛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内乡县志》“时序节令”有记载,“立春先一日,城中地方用鼓乐彩旗于勾芒神、土牛前,以迎春气兆丰年。”不过,这时的土牛已不是土制,而是纸糊的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耕渐渐削弱,而闹春耕的民事民风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尘封于封建历史的褶皱里,老人的记忆里和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泥塑里。

上一篇:内乡文艺界迎春团拜暨首届文学艺术奖颁奖晚会举行      |      下一篇:网上流行的《男人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