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 |
民国县长袁旭究竟卒于何处?
欢迎提供有效证据
知道内乡历史,熟悉宛西地方自治,看过一些反映地方自治的纪实、传记、小说和电视剧的人们,无不铭记着土皇帝别廷芳杀害县长袁旭(字升庵)这一重要史实。新编《内乡县志》1994版786页《别廷芳传》也明确记载,“民国18年(1929年)8月,别(廷芳)派人将反对他的县长袁旭诱至黄龙寨暗杀。”内乡县研究地方自治的王伯顺老先生,曾专门为此事做过调查,据地方自治成员聂国政的副官周凤岐亲自对他所言,民国17年(1828年),别廷芳施计将袁旭诱至黄龙寨,在寨主王景壁门口,由周起富持枪将袁旭击毙。史志记载、调查访问和文艺作品等多方印证,袁县长被别所杀已成为铁一样的事实。
然而,袁旭儿子突然出现所提供的情况与以上史实大相径庭,非但袁县长未被所杀,而且在关键时刻保了他的命,还帮他筹款解围。事实清楚,合情合理,不容置疑,而且提供有袁旭在西安的照片。
2010年5月26日,一位来自西安市长安区袁家堡,现定居河北省三河市的古稀老人找到笔者,自称他是民国时内乡县长袁旭的儿子,名叫袁秉鉴。一提起袁旭,笔者脑海里立即反映出,民国16年内乡政局不稳,一年中就有8个县官,他是最后一个,而且从他开始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并有记忆,他是唯一被别廷芳所杀害的县长,只是细节不清,没有冒然写入本人编著的《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一书中。
袁秉鉴,1937年1月5日,生于西安。父亲袁旭,字升庵,长安人,曾任内乡县县长,后在杨虎城公署任总务科长,并生下第三个儿子,为纪念西安事变“兵谏”之谐音,取名“秉鉴”。196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供职于中国管理科学院等科技部门,高级工程师,一生为科技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据他所说,父亲袁旭在杨虎城公署解散后回乡务农,直至建国后1955年去世,终年73岁。
袁秉鉴不十分清楚地讲述了他父亲在内乡任县长任上,曾因有人向他索取大洋而被绑架,有人鸣枪解救的大致情节,后因不便再呆下去,向上写了辞职报告,并带着他在内乡娶得大家闺秀贾绮云离开了内乡回长安,经朋友介绍,投奔杨虎城公署的简单经过,并希望通过内乡网络,找到他在内乡的舅家后代。
为慎重起见,笔者请这位老先生回去再做调查弄清真相。
7月9日,笔者收到了袁秉鉴先生寄来的调查回忆文字材料,以及其父在杨虎城公署时的照片翻拍件,现公布于后,让内乡人民和关心宛西地方自治别廷芳其人其事的人们,对双方提供的材料加以比较鉴别,弄清袁旭县长究竟死了没死。
袁旭个人及家世资料
袁旭,字升庵,号修亭。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大原村袁家堡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甲申年(属猴),前清秀才。教过书,擅长中医,1927年国民政府冯玉祥招考军政人员,他考了第30名,被冯玉祥派往内乡县任县长(县志记载9月到任)。时年44岁,1928年底辞职。1930-1937年在杨虎城公署任总务科长(人称监印官),西安事变后,杨公署被解散,回乡务农,1955年去世,享年72岁。坟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平。
袁旭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受着良好的教育。
祖父袁如桢,字干臣,因拾银数十两,坐等失主如数归还,享誉全县,载入《咸宁、长安县志》,因此受皇上敕封六品承德郎封号,刑部尚书赵舒翘等188人赠“贤如文范”匾额,今存其家尚完整。
父亲袁 ,同治四年以军功保训导,赏戴蓝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因受任修当地苍龙河水利工程,功绩卓著,载入《咸宁、长安县志》,赵舒翘书匾“可御大灾”,仍存,已破损。
袁旭前后有两任夫人,前任姓山,生一男三女,后患瘫痪病,袁旭赴任内乡时只身一人,1928年前夫人去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贾氏闺秀贾绮云,带回原籍,生有三子,长子未成人,生第三子秉鉴后,1938年去世,时年约二十七八岁。
女儿袁孟哲,为前妻所生,1922年生,1937年11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从西安步行1938年1月到达延安,1938年4月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时参军,11月入党。从事军医工作,1955年被授大尉军衔、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主任医师,解放军262医院副院长,上校,副师级待遇,2004年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八宝山举行葬礼(夫王进轩,安徽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商南暴动,经过长征到达陕北,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北京市人大常委,2000年去世,享年85岁,八宝山举行葬礼)。
次子,袁秉铎,1933年生,北京地质局工作,1969年因病早逝。
三子,袁秉鉴,生于
长孙,袁昕雷,1966年生,长春光学机械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自由职业。
次孙,袁昕鸿,1968年生,西安航空工程学院毕业,上校军衔,高级工程师。
孙女,袁昕卉,1971年生,山西医学院毕业,药剂师,自由职业。
曾长孙,袁培昊,1992年生,高中读书。
曾次孙,袁培 1996年生,初中读书。
刘鹏九据袁秉鉴提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