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本站信箱nxqmw@sina.com

菊文化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内乡 > 菊文化
别廷芳是否暗杀袁县长――“内乡县衙”博物馆悬赏证据解谜团
添加日期:2010-11-24 00:00:00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是是非非乱世那个怪杰出啊,

  真真假假南阳那个别司令啊

  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坐了个土皇帝哟,

  怪情怪义怪人怪事天生一个怪精灵……”

  在百年南阳杰出人物中,当属别廷芳知名度最高。他用强硬措施自治地方,得到广大民众拥护和蒋介石、李宗仁等国民党领袖的赞许,也受到了彭雪枫、袁宝华等共产党人的关注。这首电视剧《别廷芳传奇》片头曲,就特别强调难以评价别廷芳。

  然而,所有关于别廷芳的书籍文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即别廷芳暗杀内乡县长袁旭后,才独揽内乡县军政财文大权,把势力逐渐扩大到宛西各县,进而当上十三县联防司令,成就了惊天动地的自治大业。

  “别司令暗杀袁县长”几乎成为历史事实,从来无人怀疑,更无人推翻。然而,2010年5月26日袁旭儿子袁秉鉴的内乡县衙寻亲之行,却打破了这一历史铁案,他所提供的证据和资料,和内乡县衙博物馆历经数月的调查考证得到的众多线索表明,所谓别廷芳暗杀内乡县长袁旭,极有可能是一个历史冤案!

  儿子“县衙”寻亲,揭开历史冤案

  古稀老人袁秉鉴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袁家堡,现定居在河北省三河市,他找到笔者,自我介绍说他是民国时曾任内乡县长袁旭的儿子,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曾供职于科技部门、高级工程师。他一是来参观他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内乡县衙,二是希望县衙博物馆帮助寻找生母贾绮云的娘家后代。

  当笔者向袁秉鉴说许多书籍包括史志都明确记载他父亲袁旭1928年“被别廷芳暗杀”时,他大吃一惊:“明明是活到1955年病故,怎么能是杀死呢?”袁秉鉴请求县衙博物馆重新调查考证袁旭被杀这一冤案,给别廷芳一个清白,还历史本来面目。

  袁旭,字升庵,陕西长安人,民国16年(公元1927年)被派往内乡任县长。当时内乡政局不稳定,最典型的是五个月六易县长,他是省里委派的第七个县长。

  据袁秉鉴说,父亲袁旭仅任县长一年多,就被省方索要军饷的胡团长所威逼,不便在内乡待下去。1928年冬,带着他在内乡娶得的贾家闺秀贾绮云辞职离开了内乡。后来经人介绍,到西安杨虎城公署任总务科长,1938年袁秉鉴之母贾绮云病逝,接着杨虎城公署解散,袁旭就回乡务农,直到建国后1955年去世,终年72岁。

  从袁秉鉴提供其父袁旭的资料看,应该不属于重名重姓或冒名顶替。难道别廷芳为独揽大权暗杀袁县长,真是历史诬陷?

  市县地方志:别司令暗杀了袁县长

  袁旭当政时的内乡县,包括现在内乡、西峡两县,县政府设在内乡县衙里,民团司令部设西峡口,但县衙西隔墙也设有司令部办事处。成书于1932年的民国《内乡县志》,由袁旭和别廷芳等6人监修,别廷芳拨款2400元大洋赞助印刷。别廷芳当时确定县志不写宛西自治,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这是有关袁旭县长的最早记载。

  1990年《西峡县志》率先出版,在《地方自治纪略》中记载了别廷芳暗杀袁旭一案:“民国16年别廷芳武力统一内乡时,河南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中心,多派军阀势力与政治势力争相来插足,所谓县知事流,仅一年即更换七人八任,官治无望。同年9月,孙连仲军进驻南阳,正式委任别廷芳为内乡民国总指挥。别遂在西峡口挂出内乡民团司令部的牌子。民国17年,别廷芳诱杀县长袁旭,集大权于一身,欲在内乡全境创造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局面。《西峡县志・人物卷》别廷芳条记载:民国17年冬,暗杀县长袁旭,公然操纵县政,独揽全县军政财文大权。《西峡县志・大事记》也记载:民国17年冬,别廷芳派人将反对其扩充私人势力的县长袁旭诱至黄龙寨暗杀,从此操纵了内乡县政权。”

  1994年出版的《内乡县志》对别廷芳杀袁旭一案,则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在“地方自治”章中说:“别廷芳在组建民团、推行自治前,民团司令部已实行捕杀异己的政策,挟政附军。民国17年,内乡县长袁旭(升庵)自以为是省政府委任的县长,对民团司令部的所作所为,提出质问,表示反对,被司令部视为绊脚石,遂于当年8月,将袁诱至西庙岗黄龙寨杏花山杀害。自此,内乡县长必须由别廷芳保荐,到任后必须听别指令,否则,就以杀戮相威胁。”

  1994年出版的《南阳地区志》,也对别廷芳暗杀县长袁旭作了如下记载:“民国17年冬,他暗杀县长袁旭,自此公开操纵县政,私自招兵派款,制造武器,发行货币,任免官吏,独揽全县军、政、财、文大权。”

  地方志都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权威史书,总括以上资料,我们应该相信,别廷芳暗杀袁旭县长一案,是没有疑问的官方结论。

  众口一词:诸多书籍导致杀袁成铁案

  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宛西自治和别廷芳的文章专著连篇累牍,对“别廷芳暗杀县长袁旭案”都言之凿凿。据我们考证,此案最早出现在张和宣《我所知道的别廷芳》一文中。

  张和宣是内乡著名民主人士,在民国时曾任内乡民团团总,驻扎内乡县城,且和别廷芳是结拜弟兄,后因二人内讧,张和宣被迫出走,解放后为内乡高中首任校长,他写的《我所知道的别廷芳》一文,全国和河南省文史资料刊登,在“独霸内乡,任四县联防司令”一节里,张和宣写道: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国民党新军阀建立起反动统治。别(廷芳)为了发展实力,增加团队,在全县范围内大肆派款,遭到县长袁升庵的反对。别为了在内乡建立独立王国,任意横行,便将袁升庵诱至黄龙寨杏花山用枪打死。从此,别便把内乡军政大权操纵在手中……别的势力发展后,县政府根本不敢过问县政,“县太爷”如对别稍有不满,就会大祸来临,县长袁升庵就是一例。故以后的县长,仅仅是到月领俸,写假报告而已。

  内乡文化老人王伯顺,30余年来致力于宛西地方自治研究,访问过民团骨干周凤岐,并三次召开知情人座谈会。在《别廷芳事录》记载的袁旭被杀情节,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不容置疑。

  西峡县陈景涛幼年时曾目睹宛西自治实况,退休后历经数年调查,于2005年出版《别廷芳传》,陈照运、孙海震等老先生都是宛西地方自治经历者,所著《别廷芳年谱》,都对别廷芳暗杀袁县长有记载。

  以上文章书籍虽然细节有异,但别廷芳杀袁旭却是公认的事实。

  儿子辩冤:父亲袁旭没有被杀证据多

  袁秉鉴的寻亲之行,掀起历史疑案:是史书记载有误,还是袁提供材料不实?为慎重起见,我们让他回老家再作调查,搜集证据。

  7月9日,县衙博物馆收到了袁秉鉴的补充资料,其主要内容是:袁旭是被冯玉祥招考录用,于1927年5月派往内乡任县长的,上任后先了解当地情况,得知别廷芳已“占山为王”很久,而且在当地影响很大,所以他对别采取了“求见和解”的对策,别司令也没有拒他于门外。他劝别行“仁义之策”,对百姓总要和。别对他的做法和建议很赏识,所以他们后来相处还很融洽,并在这里娶了贾家闺秀。大约在1928年八九月份,省里有个外号“胡老六”的胡团长带一连人到内乡县衙,问父亲要500大洋军饷。父亲热情款待,不提军饷,但对方再三逼要,父亲强调当地百姓穷,县政府也很困难,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现款,希望他到别处想办法。不料对方急了,马上丢下烟枪站起来,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呵道:“没有,你给老子凑也得凑出来!”还没等袁县长反应过来,就喊道:“来人,给老子把他铐了!明天就得给老子凑出来!”于是跑来几个大兵,真的给县长戴上了脚镣,押往班房……第二天,他们在县衙门外广场放了一张桌子,扶他上去讲话,叫大家尽快给胡团长凑军饷。这时别司令派人来鸣枪警告,胡兵忙将他扶下来,又回到县衙。但胡团长仍然不肯罢休。两天后,还是别司令派人来送了些大洋,才为父亲解除了这场危机。此后,他觉得县长不好当,就写了辞职报告,大约年底前离开了内乡。后经朋友介绍到杨虎城公署任总务科长,直到西安事变后才回乡务农。

  袁旭在家乡曾和朋友利用本地大庙的房产创办大原小学,还支持15岁的女儿袁孟哲到延安参加八路军。他积极宣传抗日,书写标语。晚年为乡亲看病治病,人敬其德,尊称“袁四先生”,直到1955年病故。

  关于袁旭卸任后到杨虎城公署任总务科长之事,其家乡陕西省长安区马王镇镇志、大原村村志上均有记载。袁秉鉴还提供有袁旭任职杨虎城公署时的戎装照片。他家曾保存有一张杨虎城的半身照片,上面写有“升庵科长存念,杨虎城敬赠”字样,可惜在文革中丢失了。

  袁秉鉴没有父亲当内乡县长的过硬证据,改革开放30年来他一直没有寻亲,直到其妻子在电视上看到内乡县衙相关信息,才有内乡之行。但他提供的回忆资料及照片,确实也很难否认。

  县衙博物馆调查:悬赏证据解谜团

  内乡县衙博物馆为此多方展开调查,但因岁月悠久,所得材料极少,但也有说袁旭没有被杀的证据。

  综合“袁旭被杀”和“没有被杀”正反双方种种资料,目前很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这是一桩疑点重重的历史疑案。

  在这里,我们把关于袁旭被杀和没有被杀的种种证据和说法都告诉读者,希望知情人士提供直接和间接证据。凡提供重要证据者,内乡县衙博物馆都予以重奖。

  我们相信,“别司令暗杀袁县长”一案的历史真相,肯定能够大白于天下。

上一篇:内乡县第八届盆景、兰花、雅石展览会在菊潭公园举行      |      下一篇:拨开重重迷雾 还原历史真实